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商品编码与标识系统:食品追溯体系建立的关键

时间:2022-10-26 11:10:03 来源:网友投稿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是统一组织、协调、管理全国的物品编码与自动识别标识工作的专门机构,于1988年经国务院同意成立,隶属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1991年4月代表我国加入国际物品编码协会(GSl),致力于在全国推广国际通用的、开放的、跨行业的全球统一标识系统和供应链管理标准。

为了使广大读者对商品编码与标识系统的特点以及重要性有深刻的了解,本刊记者专程对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应用推广部李建辉主任进行了采访。

记者:商品条码是全球商品的通用语言近年来全球都在大力推广商品编码与标识系统,请您具体介绍一下什么是商品条码?它在国外的应用情况怎样?

李建辉:商品条码是由一组规则排列的条、空及其对应的代码组成,是表示商品特定信息的标识。平时我们在超市购物时,会看到商品上有一排黑白条和数字共同组成的条码,收银员通过扫描条码进行结算,这些黑白条和数字组成的条码就是商品条码。商品编码与标识系统是以贸易商品、物流单元、位置、资产、服务关系等的编码为核心,集条码和射频等自动数据采集、电子数据交换、全球产品分类,全球商品数据同步,产品电子代码等技术为一体,服务于物流供应链的开放的标准体系。

目前,以商品编码为主的编码标识体系已在世界145个国家和地区,被广泛应用于贸易、物流、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领域,尤其在日用品,食品、医疗、纺织、建材等行业的应用更为普遍,已成为全球通用的商务语言。

记者:中国物品编码中心负责商品条码在中国的推广工作,请简要介绍一下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基本情况及商品编码与标识系统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李建辉:作为统一组织,协调、管理我国商品条码、物品编码与自动识别技术的专门机构,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已在全国设有46个分支机构,形成了覆盖全国的集编码管理、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应用推广以及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工作体系。

随着推动的不断深入,商品编码与标识系统已在我国的零售、制造、物流、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移动商务、医疗卫生、产品质量追溯、图书音像等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目前,我国商品条码系统成员已逾十万家,已有近千万种产品包装上使用了商品条码标识,使用条码技术进行自动零售结算的商店已达上百万家。

记者:中国的食品企业接近50万家,其中,规模较大的有3万多家,可以说中国商品编码与标识系统在中,国食品行业的应用有着广阔的前景那么,目前中国有多少家企业已经使用了商品编码与标识系统,商品编码与标识系统在商品出口过程中可以起到哪些作用?

李建辉:目前我国商品条码系统成员已有10多万家,覆盖食品饮料、日用百货,家具建材、医疗卫生、文教用品等数百个行业上千万种商品,采用条码扫描的商超逾百万家,这些企业对内,发挥了商品条码商品“身份证”的作用,极大提高了商品流通和零售结算效率。对外,发挥商品条码产品出口“通行证”的作用,解决了商品出口应用条码的急需,提高了出口产品竞争力,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便利化。

记者:近年来由于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促使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不断增强,各级政府部门及很多企业对食品安全欧洲体系也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请问,商品编码与标识系统在食品追溯体系中,能够起到怎样的作用?能带来哪些好处?

李建辉:在我国,利用编码技术进行食品安全追溯的工作已经开展了几年,商品编码与标识系统已经在物流业和零售业得到广泛应用。中国商品编码与标识系统采用全球统一的编码标识系统,即大家采用一个共同的数据语言实现了信息流和实物流快速、准确地无缝链接,从而避免了众多互不兼容的系统所带来的时间和资源的浪费,并为进一步降低系统的运行成本,避免造成供应链的迟缓和不确定性起到了积极作用。

商品编码与标识系统对于我国的食品行业而言,益处颇多:中国商品编码与标识系统的全球统一性,可以避免信息“孤岛”带来的诸多问题,有利于国际贸易中的信息交换;确保产品撤回和召回的高效性;最大程度地降低由于部分产品的召回而对企业其他批次产品造成的不良影响。

记者:您认为,现阶段在我国食品行业推广商品编码与标识系统的最大困难在哪里?如何有效解决这些困难?

李建辉:目前,我国对食品安全实行分段管理,不同部门负责不同环节,致使许多企业、行业和部门都在各自领域制定了不同的食品安全追溯编码,这些追溯编码由于没有采用统一的标识系统,因此存在不规范,不统一不兼容的问题,极易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这些信息只能在各自的企业或相关的行业部门中使用,由于其与超市采用的商品标识系统不兼容,与国际不接轨,而且不具备全球通用性,因此将会增加计算机系统的运行成本,进而引发供应链反应迟缓和不确定、时间和资源浪费等问题。为了有效解决这些困难,我们除了需要加大对商品编码与标识系统宣传力度外,还要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并进一步完善以中国商品编码与标识系统为基础的追溯标准化体系等。

记者:在布鲁塞尔举行的2011年GSl全球论坛上,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主任张成海博士呼吁全球要共同推动国际零信商参与GDSN(全球商品数据同步)的工作,请您介绍一下有关GDSN的情况?对于全球的零售商而言,加入GDSN意味着什么?

李建辉:GDSN是由国际物品编码协会和全球商务倡议联盟(GCI)推动的全球性计划,它以世界各国及地区认同的通用标准和架构为蓝图,旨在实现全球贸易企业间数据的无缝共享。

GDSN的网络由全球28个获得国际认证的产品数据池组成,每个数据池的前端发布方是全球的供应商。因此,GDSN实际上为零售商提供了按照其自身的需求,从众多供应商的产品中选择出自己所需产品的机会。对于零售商和供应商而言,加入了GDSN,意味着开辟了一条通向全球贸易的无障碍绿色通道。

记者:2010年GSl亚太区论坛在印度新德里成功召开,此次论坛为推动GSI在亚太地区的推广府用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2011年亚太区论坛将于今年11月在北京举行(中国是2011年GSl亚太区轮值主席国),作为此次论坛的主办单位,请介绍一下活动的相关情况?

李建辉:由中国物品编码中心11月举办的国际物品编码协会亚太区论坛基本涵盖了亚太地区所有编码组织。大家商讨以商品条码为主的编码标识系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应用动态,分享经验,共同进步。这次论坛能在北京举办,作为主办方,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感到非常荣幸,这说明我们在国际物品编码组织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得到明显提升。

后记:采访过程中李建辉主任热情洋溢的讲话,令我们印象深刻。通过她的介绍,我们了解到中国商品编码与标识系统在中国的发展情况,以及GDSN计划的重要意义,当问及中国商品编码与标识系统的应用前景时,李建辉主任表示,随着中国食品行业的快速发展,商品编码与标识系统在中国的应用会越加广泛,其发展前景必将是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