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只是更能够“降低出问题的可能性”,以及在出问题的时候能够“更好地控制问题带来的影响”。
作为一位在国外食品行业做了10年研发的从业人员,我从来不认为“洋奶粉”以及其他国外食品就“一定靠谱”。在这个世界上,“一定靠谱”的食品并不存在。
洋奶粉和国产奶粉的标准,差别有多大?
关于“洋奶粉”和“国产奶粉”的争端,还有一个激烈的问题是“哪种奶粉更适合中国宝宝”?
“海淘派”认为洋奶粉更优越,而“反海淘派”认为洋奶粉是按照国外宝宝的需求设计的,只有国产奶粉才是针对中国宝宝设计的。
各国的奶粉标准确实有所不同。许多人将这种不同解释为“基于各国宝宝的需求而设计的”,这其实是想当然。婴儿奶粉设计的基本理念是模拟母乳,用单一食品为婴儿提供所有营养。而母乳本身并没有确定的组成,不同的产妇、同一产妇在不同时期的母乳营养组成会有相当大的变化。“模拟”只是测量了大量的母乳,统计了各种营养成分的含量,然后选定一个“合理”的数值范围作为奶粉的设计标准。食品法典委员会(CODEX)制定的婴儿营养需求指南是各国制定奶粉标准的基础,它并没有根据不同的人种来推荐不同的标准。
实际上,各国制定标准时对CODEX的标准调整并不大。有的调整可能是基于自己统计的母乳数据,而有的调整则是认为CODEX的标准过于严格或者过于宽松,调整了范围而已。
比如铁,CODEX标准中只规定了下限是每100千卡0.45毫克,而上限“可能需要各国自己决定”。
中国采用了这个下限,设定了一个每100千卡1.51毫克的上限。而美国标准下限每100千卡0.15毫克,上限每100千卡3毫克。满足中国标准的,自然都满足美国标准;而满足美国标准的,有可能满足不了中国标准。这种差异,并非中美两国婴儿的营养需求有差异,而是两国对于“满足铁需求”和“不产生额外风险”的剂量认知不同而已。
另一个争论巨大的指标是碘,CODEX的标准是每100千卡的含碘下限10微克,上限60微克。中国标准与此相同,只是照搬,而不是许多人以为的“因为中国如何如何,所以奶粉中需要这么多碘”。美国标准的范围比中国的要宽一些,下限是5微克,上限是75微克。而日本的更宽,完全没有设定标准。不管是美国的“更宽范围”还是日本的“不设定标准”,都只说明两国监管机构认为这样就能满足婴儿的需求,而不是说其他国家的婴儿对于碘的需求与中国婴儿不同。日本奶粉不设定碘含量标准,的确有点奇怪,有人解释为日本饮用水中含有充足的碘,所以奶粉中不需要。这个理由是否合理,或许只有日本监管部门才知道。需要说明的是,“不设定标准”只是说不进行监控,并不等于“不含有”,只不过含量有高有低,遇到低的就达不到中国标准了。
给宝宝喝符合中国标准的奶粉更放心
奶粉標准上的其他差异,基本类似于“铁”或“碘”的情况。从具体的指标范围来看,中国标准规定的范围往往更窄,这意味着在满足婴儿需求上“更为保险”。至于那些海淘来的洋奶粉,说它们“不适合中国宝宝的生长”也过于夸张,在欧美的华人宝宝也在吃那些奶粉且健康成长。日本奶粉的“碘”问题对中国宝宝到底有多大的影响,并没有科学数据。只能说从谨慎保守的角度出发,还是喝符合中国标准的奶粉更为放心。
国产奶粉自然必须符合中国标准,通过合法渠道进入中国的“洋奶粉”也必须满足中国标准,而所谓的“海淘”奶粉,可能存在符合本国标准但不符合中国标准的情况。更重要的是,来自于代购、微商的“海淘”产品具有一定的物流风险,甚至有可能造假或仿冒,奶粉安全有比较大的不确定性,我严重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