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关中文物最韩城”,韩城的很多历史遗迹在陕西都是首屈一指的,比如韩城文庙,它便是陕西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文庙。
韩城文庙若从规模面积上来说,在国内排第三,仅次于曲阜孔庙和北京国子监孔庙。若是从建造年代上算来,在国内排第五,连北京国子监孔庙也要比它晚。
现在的韩城文庙规模总面积约15000平方米,中轴线长180余米,现有主体和配列建筑共22座,计78间,建筑保存基本完好。
韩城文庙的建造年代至今无统一说法,该馆工作人员持唐初造,宋重造观点。明《一统志》记载:“韩城县学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在旧址重修”。《陕西通志》载:“洪武四年知县周吉成重建”。近年出版的《韩城市文物志》的观点是:韩城文庙具体始建年代不详,通过相关文物考证、推断,文庙当始建于唐初,经历代的重修扩建,其建筑风格集宋、元、明、清于一体,有“四代建筑一庙收”之说。
文庙为四进四院,有五个主体建筑,分别为棂星门、戟门、大成殿、明伦堂和尊经阁。
文庙大门之外,东西两边各有一木牌坊,东书“德配天地”,西书“道冠古今”,门外有“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下马石。从东侧“圣域”门进入,则到达文庙正门。正门对面的墙壁上,有一琉璃“五龙壁”,雕刻精美,栩栩如生。五龙壁为明代万历年间建造,高4.2米,长17米,五龙壁的两旁,有砖刻的鲤鱼戏浪,为“龙鱼河图”之意。
韩城文庙素来有“明五暗九龙”之说。中国古代非皇家不得雕龙,但由于文庙是供奉至圣先师孔子之地,故可雕刻五龙,而九龙则为宫廷专用。当初建造韩城文庙的工匠们,崇尚孔夫子之大德,故在明处雕刻五龙,在文庙其余地方零散雕刻四龙,合为“暗九龙”。四龙之中,两龙雕在棂星门庙墙上,两龙雕在戟门庙墙上。这样的“暗九龙”之作,表现出了工匠的智慧与技艺的高深。
棂星门为进入文庙的第一道正门,有三门洞,中悬门额“文庙”,旁有楹联,门洞之间有琉璃青雕凤。据说汉高祖命祭灵星,灵星即天田星,凡祭天先祭灵星。至宋仁宗天圣六年,韩城筑郊台外垣,置棂星门。起移用于孔庙,始于宋理宗。《建康金陵志》所记,本以尊天者尊孔,后人以汉星祈谷,与孔庙无涉,有具门形如窗棂,遂改灵星为棂星。
踏入棂星门后,则进入了文庙的第一进院。院中古柏参天,相对立着六块明清时期的石碑,碑外有攒尖顶式碑亭保护。历来文庙也为各地学宫之所在,亦称“泮宫”,通常会在一进院修一水池,称为“泮池”,池上建一座双孔石桥,被称为“泮桥”。韩城文庙亦不例外。千年风雨,小桥望柱已破损,只能从所凿出的大体外形上,依稀辨别着雕刻的内容。这样,也别有一种历史沧桑之感。
一进院东西原有东庑、西庑,现破损。东庑为工作人员管理区,西庑为露天石雕石刻展。
走过一进院,院头为戟门。戟门原名大成门,宋建隆三年始立戟于大成门,以示庄严,故改称戟门。韩城文庙戟门为明天顺年间重修,仍有宋建筑遗风。戟门之后即为二进院,二进院为庙中祭祀之处,院北有一石雕陛道,一根龙杠横在道路中央,此为帝王祭祀孔子之御道,常人不可踏上。陛道之上即是大成殿,为祭祀至圣先师孔子之主殿。大成殿唐代成为文宣王殿,至宋徽宗时,尊孔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成”,便更名为大成殿,并御书匾额,此后沿袭。大成殿建于高台基之上,气势宏伟,为典型的元代建筑。
韩城文庙中柏树繁多,总计33棵,叶茂枝繁,馨香四溢。二进院中有一株一千五百年的古柏,此柏历经千百年,依旧孤绝而挺拔,生机盎然。古柏分五枝,当地人称“五子登科”,百姓争相触摸,汲其灵气。当地人常认古柏为父为母,挂红布于柏上,上书愿望,祈求好运,遂成风俗。
大成殿后有一马道,横贯东西,马道之北有三孔门,东题“義路”,西题“禮門”,正门中书“正谊明道”大匾,入门之后则为三进院。三进院主题建筑是明伦堂,为学宫之所在。“明伦”二字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明洪武三年,太祖诏天下府州县皆立学,以周礼、六德、六行、六艺为标准,礼延师儒,教授生徒,讲论圣道。以复先王之旧。韩城文庙的明论堂,建于明洪武四年。明伦堂内高悬“师道尊严”匾额,周嵌十数方明清石碑,庄严肃穆,颇有学堂之感。
三进院中有东西两碑林,东西侧还有“掌酒司”与“典库司”,而今改为“木雕木刻陈列室”与“石雕石刻陈列室”。
穿过大成殿,则为四进院,是整个文庙的最后院落。院落正北的高台之上屹立着“尊经阁”,为学宫的藏书之所。古时儒学著作被尊为“经”,所谓尊经,便是尊圣之道。韩城县学于明弘治三年建尊经阁,据碑文记载,此阁明代曾藏有“十三经”、“二十一史”等书籍,所藏经史供儒生纵览广博,以明道理,正心修身。
如今的韩城文庙已成为中国民间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文庙之一,是韩城市博物馆之所在。雕梁画栋,次第纵深,文宣圣域的文庙,沧桑风雨之后,留给世人的是更多的辉煌与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