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民以食为天。粮食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物质资料,确保本国的粮食安全无疑是任何一个国家最基本的产业政策。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粮食安全在整个国家安全战略中显得格外重要。刚刚结束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也特别指出了“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要求。不过,在加入WTO后,中国的粮食市场开始进入了对外开放的行列,大批外资随即蜂拥而入,并在某些领域逐渐控制了我们的餐桌。按照世贸组织的协议,今年是中国全面开放粮食市场前的最后一个过渡年。因此,如何规范外资在粮食行业的投资经营活动,确保全体国民的餐桌安全,成为当前一项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外资蚕食中国人的“餐桌”
外资大量进入中国粮食领域并不是偶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但人均粮食产量却依然十分低下。目前,美国的人均粮食产量有1.6吨,俄罗斯有576公斤,而中国只有379公斤。更让人担心的是,随着我国人口不断增加,耕地面积却越来越少。目前,我国耕地人均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一些省市人均耕地已低于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警戒线,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快速推进,耕地保护形势格外严峻。
除了粮食供给形势始终处于紧绷状态外,我国粮食生产效率不高也是加剧这个问题的重要原因。比如,目前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刚刚跨过40%的门槛,农业机械化发展刚刚步入中级阶段;农村劳动力普遍文化水平低,全部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仅占13%,初中及以下占87%,这其中还包括7.6%的文盲、半文盲;尽管国家在农业信息化基础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信息化网络也已进入到乡镇,但我国农业信息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约为40%,每年大约有上万项农业科学技术成果,但被农业企业或农户采用的不到10%;由于多年来采取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目前我国农业用水的有效利用率仅为40%左右,远低于欧洲等发达国家70%至80%的水平。
此外,粮食结构的不合理也导致某些农产品对国外的依赖性。比如,1995年以前,中国还是大豆净出口国。2000年,中国大豆进口量首次突破100万吨,到2006年,我国大豆净进口2800万吨,是国内产量的1.77倍,进口依存度高达64%。2007年中国大豆净进口更是超过3000万吨。
在这种情况下,粮食领域引进外资也就顺理成章。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外资就开始逐步进入中国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并且具有渗透之势。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农、林、牧、渔业利用外资项目个数达到1048个,占全部利用外资项目个数的2.77%;实际利用外资金额9.2亿美元,占全部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的1.23%。虽然相对数额并不大,但却由于投资集中,在某些领域开始取得了一定的竞争优势。比如在粮食领域,隶属世界四大粮商之一ADM公司的益海嘉里集团,已经在山东、河南、河北、黑龙江、湖南等粮食主产区建立或并购粮食加工企业,并在江苏等省份准备建立粮食收储企业。这意味着跨国粮商已开始了他们在中国的粮食战略布局。再以食用油为例,2007年,中国食用油对外依存度为59%,创下新高,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数目虽然仅仅占全国食用油加工企业的6.2%,却占据了中国45.6%的产量,产值和利润分别占到46.8%和56.3%。在十大食用油加工企业中,年产量达到150万吨以上的有3家,分别是“益海”、“嘉里”和“中粮”,前两家企业就有外资背景,且同属一个集团,“嘉里”生产金龙鱼、胡姬花、花旗等食用油品牌,“益海”参股生产鲁花等品牌。
不仅如此,外资还四处出击,寻找可以继续“蚕食”的对象。不久前一则消息再次刺痛了国人的神经:美国投资银行巨头高盛和德意志银行纷纷打算砸巨资收购国内的生猪养殖业。事实上,这些外资巨头并不是第一次出手,2006年4月26日,高盛以20.1亿元的中标价格夺得双汇集团的100%股权,不久后再次以5.62亿元价格收购上市公司双汇发展的25%股权,从而使得高盛集团实际控制双汇发展的60.72%股权。之后的双汇发展股改过程中,非流通股股东向流通股股东每10股支付2股的对价,支付对价后,高盛集团所持双汇发展将下降到52.86%,但仍然处于绝对控股地位。
粮食价格控制权
“争夺战”硝烟四起
从现实情况来看,外资控制中国粮食市场定价权的意图十分明显。他们凭借着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熟稔的市场经验,构建起一个较为完善的营销网络,并打造了一系列知名品牌。这样,他们就很容易在中国市场上呼风唤雨,甚至影响整个粮食价格。
在国际市场上,受美元贬值和国际基金炒作的影响,国际粮食价格节节攀升。据有关部门统计,国际粮价2007年一年就上涨了42%。2008年一些品种在上年基础上又上涨了100%左右。目前,国际市场大米价格为800-850美元/吨,小麦价格为350美元/吨,玉米价格为300美元/吨。而2007年1月,国际市场上的大米、小麦和玉米的价格还分别只有每吨318.3美元、208.5美元和166.2美元。
在国际粮食价格上涨的带动下,国内粮食价格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升,并由此成为推动物价上涨的主要力量。根据国家统计局近期发布的数据,仅仅到2008年2月,中国粮食价格就比上年同期大幅上升23.3%;食用油的价格也是逐步上升,不少地方的涨幅在半年之内就超过了30%;猪肉价格同样涨幅惊人,比如,在养猪大省四川,2007年12月生猪收购价格同比上涨65.54%,本地鲜猪肉批发价格涨幅高达92.19%,2007年四川猪肉价格累计涨幅超过50%。
应该说,中国政府为了平抑粮油价格作出了很大努力。奥运前后,国家加快了政策性粮食出库频率,以防止粮食价格上涨。2007/2008年度,国家有关部门总结稻谷和小麦市场最低收购价政策的经验,在东北主产区实行了玉米托市收购政策,托市收购总量在750万吨左右,以便控制粮源,在必要时有能力对市场进行强有力的调控。东北流通的玉米贸易量在3000万吨左右,750万吨的托市收购数量相当于控制了流通贸易量的四分之一。最近两年的稻谷和小麦市场亦是如此,2006和2007年连续两年的小麦托市收购数量都在4200万吨以上,几乎相当于国内绝大多数的流通小麦粮源都被国家控制。
但是,应该引起注意的是,国内粮油价格的飞涨,背后闪现着国外资本操控的身影。近些年,跨国粮商通过掌控世界大豆价格,造成我国油脂加工企业亏损,然后展开大规模并购。目前,我国80%的大豆压榨能力为跨国粮食企业所控制,国内企业失去了话语权。在本轮全球粮食涨价大潮中,掌握大豆控制权的跨国企业获得巨额利润。跨国粮商的操控,也是国内植物油价格暴涨后,国家难以调控的重要原因。一旦这种局面在粮食上重演,结果就会像植物油一样,我们将失去对其市场的话语权。
保卫我们的“餐桌”
粮油安全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本质上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在不久前结束的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上,专门讨论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中央认为,要“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自给的方针”。国务院在2008年7月2日通过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纲要指出,201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2020年达到10800亿斤以上,粮食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该纲要同时提出了确保粮食安全的举措,包括坚持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保护耕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强化科技支撑等。
针对外资进入粮油市场后出现的垄断问题,中国政府应该果断地实施《反垄断法》。按照目前实施的《反垄断法》相关条例,如果一个企业占据中国市场份额的65%以上,就应该认定为具有垄断地位。目前的事实是,跨国企业已掌控我国植物油定价权,并正在中国多个粮食主产区建立或并购粮食加工企业,如果进一步取得粮食流通的控制权,则将会造成我国粮价定价权旁落,给我国粮食宏观调控和粮食安全造成极大影响。不过随着中国《反垄断法》的实施,如何运用法律手段维护产业安全,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除了法律的手段外,行政手段在维护中国的粮油安全问题上也可以发挥积极作用。目前,为防止外资控制粮源,中国已经暂停向外资开放粮食购销市场,一些地方暂停向外资发放粮食收购许可证,另一些地区则干脆叫停外资企业的粮食收购业务。不久前,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促进大豆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对内资企业的压榨能力和压榨量不断萎缩表示担忧,并表示要改变内资加工企业市场竞争力不足、市场占有率低的局面。除了大豆,针对玉米加工业的外资政策也可能进一步调整。2007年11月公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7修订版)》将玉米深加工列入限制类目录。根据这项规定,外资进入非乙醇类玉米加工业或扩大产能,须经国家发改委核准。
不过,更重要的恐怕还是本土企业自身要提高竞争能力。在粮油加工流通领域培育足够强大的龙头企业,由国家协调,尽快实现央企联合、中央与地方联手,建立粮食加工流通的国家队和大型企业集团。只有自己的企业强大了,才能够与跨国粮商抗衡,才能真正保证中国人的“餐桌”安全。
(作者为中国人民武警学院管理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