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艺术原理述要(甲编)

时间:2022-10-26 15:10: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全民族的共同努力。艺术的创作、设计、表演、演奏,不但要为之歌与呼,艺术的理论也要与时俱进,展示出中国特色和民族气派。对于艺术认识的混乱,是因为没有健全的理论指导。理论的作用在于,它能给你一个完整的概念,从本质上了解艺术及其体系。当今的艺术五花八门,层出不穷。既有传统的、现代的,还有外来的,甚至有些标新立异的名目不得其解。面对各种艺术,颇有眼花缭乱之感。不论怎么说,艺术应该助人向上,对人有益。对于艺术来说,“艺术学”的建立和艺术学成为“学科门类”,是中国艺术发展的两件大事。从事艺术实践的艺术家可能感觉不到,好像一如往常;若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角度看,这两件大事不仅标志着学科的上升和成熟,并且将其推放到了文化中的很高层面的位置,表明了它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艺术原理;艺术现象;艺术学理论;艺术学;艺术规律;艺术体系

中图分类号:JO

文献标识码:A

《艺术原理述要》并非是“艺术原理”的系统论述,而是对其中一些重要问题的探讨。或者说是研究艺术学必须考虑的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又不是完整的艺术学原理。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写作者正走在艺术学研究的路上。就像烧一锅饭,有的米还没有煮透,总不能让人吃夹生饭。在我看来,深刻地认识这些问题,可能更有助于对艺术原理的解决。犹如杜甫所说:“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诗人不是军事家,但写了这首军歌;艺术也不是被射、被擒的对象,但其中的道理是能启发我们思考的。

艺术是属于人之精神的。人既不同,精神各异,艺术的问题也就表现得很复杂。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随意性很大。七尺长枪任挥舞,这般不行换那般;一觉醒来不舒展,变个姿势就坦然。反正是“敲锣卖糖,各干一行”;“麻油拌白菜,各人心里爱”。研究理论,却来不得那么随便,概念要准,逻辑要严,论点与论据要相互确证,最低要自圆其说。一个“圆”字,要做得端正规矩又谈何容易呢?远古之人为了在石刀上钻个圆孔,不知钻了多少年,才认识了圆形。要把艺术理论的圆圈画正,是需要下很大功夫的。

对于艺术学,我确实想得很多。主要是不想炒外国人的冷饭,鹦鹉学舌似地重复人家的话。这种想法不是凭空而来,是因为我们的艺术传统太丰厚了,博大精深,并非溢美之词。从“觚不觚,觚哉!觚哉?”可以看出,孔夫子比较刻板,但是他把礼乐看得很重,强调“文质彬彬”,为做人的文明竖起了一个很高的标准,人类的尊严由此而立。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西方绽开了一批“现代主义”之花,一改古典主义的写实如微,而变得奇形怪状,因为摄影术已经发明,艺术为何要同机械相拚呢?对于此,中国人本可以泰然相视,因为在我们的艺术中早就有“工笔”和“写意”,也就是写实和变形。艺术形式的变化是多样,而不是取代,为什么厚此薄彼呢?毕加索的所谓“立体派”,在侧面人物的脸上画了两只眼,引得人们大惊小怪。有人骂他,说是资本主义走向没落时期的歇斯底里。然而辱骂者却不懂得艺术的奥妙,不晓得早在1800年前,我国东汉时期的画像石上,“侧面脸,两个眼”的人物比比皆是,那时的封建社会不是走向没落,正处在上升时期。当历史的时针转到今天,20世纪80年代,陕北农村的几位妇女表演剪纸,在侧面老虎的头部剪了两只眼睛,使观摩的人出乎预料,有几个外国留学生惊呼“毕加索”!农村妇女不知道什么是毕加索,感到莫名其妙,冷静地说:老虎本来就有两只眼,你不是也有两只眼吗?

这是由观念所养成的一种习惯。她不是对面写生,而是靠观念作画。犹如画正面的人脸,对受光与背光的反差,称作“阴阳脸”,这是很不吉利的。

实践证明,人对艺术的欣赏和接受,也是需要培育的,并且习惯不同,不能拿一个模式要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人之“有音乐感的耳朵”和“感受形式美的眼睛”,都是人的主体的修养,欣赏音乐和美术,只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艺术原理述要》之成,是应了梁玖君和倍雷君的要求,是一个未定稿。可供研究生参考,当作一家之言作比较研究,以助于自己的见解。若干年前,我曾为研究生开过一门“艺术原理”课,包括十一个部分,故又称作“艺术十论”。讲过几次,颇受欢迎,但我已不满足。有一份提纲附后,可为参考。变戏法的有一句口头语,对观众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研究艺术学,要探讨艺术的“门道”。如果不去看戏法,怎能知道戏法的门道呢?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全民族的共同努力。艺术的创作、设计、表演、演奏,不但要为之歌与呼,艺术的理论也要与时俱进,展示出中国特色和民族气派!

中国“艺术学”的建立要靠我们自己的努力,五千年的文明和文化的辉煌,难道没有理论的支撑吗?该是亮出来的时候了。

一、“艺术”是个统称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谈论“艺术”,大都能说出一些,因为他知道电影、京剧、歌曲、国画、油画等都是艺术。虽然讲不全,也讲不具体,却是了解一些常见的或是他所喜爱的某种品类。这种现象,甚至在一些从事艺术实践的人中也存在着。一个学二胡的人当然会精通二胡的技巧,也能说出各种“民族乐器”和钢琴、提琴之类,但对整个音乐,可能讲不完全。学国画的人对油画一窍不通,更不知设计艺术;反过来也是一样。最令人不解的是,有的史论家和评论家也是如此,不但将“青花”和“青瓷”混为一谈,将“木刻”与“版画”并列,甚至将木刻划到雕刻之中了。把《文心雕龙》看作雕刻书,并非是凭空捏造。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这主要是就技艺的不同而言,却不知民间艺人另一句口诀:“隔行不隔理”。不通晓艺术的基本道理,势必造成概念的混乱。原因是艺术院校的专业分得过细,又缺少艺术的“通识”教育。加之盲目学西方,以为只要是西方的就是“科学的”、“现代的”、“先进的”,甚至出现了与西方“接轨”的提法,诸如“纤维艺术”、“软雕塑”之类。将剪纸改称“镂空艺术”,那么,雕塑也可改称“凹凸艺术”了。前几年不是有人将宣纸裹在模特儿身上,像是一个未及化蛾的虫子在蠕动;作者在她的身上写字,据说是现代书法,称作“互动艺术”。一部电话机的设计怎么能叫“环境艺术”呢?设计者振振有词地说:只要是人的“身外之物”都是环境!大河奔流,泥沙俱下,不能把泥沙团起来当艺术。恩格斯引用黑格尔的话说:“我们当然能吃樱桃和李子,但是不能吃水果,因为还没有人吃过抽象的水果。”“艺术”是个统称,我们却在天天吃艺术的水果。

对于艺术认识的混乱,是因为没有健全的理论指导。理论的作用在于,它能给你一个完整的概念,从本质上了解艺术及其体系。对于从事艺术实践的人来说,不但有助于专业的定位,并且可以互补,开阔视域,提高修养,不至于将自己从事的专业看得过高或过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任何专业的形成都有自身的长处,为其他艺术所不及。那种对艺术“强分尊卑”的做法是不合理的、肤浅的。有人打比方说:譬如做一件礼服,最后的纽扣搭配很重要,甚至会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即是说,服装少不了纽扣,但纽扣并不等于服装。一部机器,有大大小小的若干个零件,某个齿轮、某个螺丝都是不可缺少的。在相互关系上,如果少一个零件,可能会影响全体。社会上所谓“冷门”、“热门”,可能会存在对某种专业人员的多余或缺失,但不会是长久的,应防止有意的炒作。

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记忆犹新,每次浪头都是对文艺的冲击。从批判《武训传》《海瑞罢官》起,接连不断。当时的话语叫作“拿文艺开刀”,其中的奥妙当然是复杂的,受害的是文学家和艺术家。“红卫兵”冲锋在前,叫作“大批判开路”。那时的口号是:“批倒批臭,打倒在地;踩上一只脚,叫他永世不得翻身!”揪头发,坐“飞机”,戴高帽,挂牌游街,极尽人身侮辱。批判海瑞,最后落到了“清官”与“赃官”的辩论,竟然以为赃官比清官好,因为赃官败坏了封建社会,清官却是巩固了统治者的地位。这种古怪庸俗的逻辑,怎能有助于民族的进步呢?它使我们觉悟到,不论做什么,都要冷静地想一想,进行理性思考。“智勇”两个字是常常连在一起的。有智无勇固然做不成事,但有勇无智也不会有好结果。最严重的是,那时候有不少人产生了“文艺危险论”,好像文艺的作用比什么都大,甚至超过了武装斗争。以后记取教训,再也不让自己的孩子从事文艺工作了。事隔四十年,现在文艺又“热”起来了。不是忘记了过去,是因为它确实有一种诱人的魅力。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不论从事什么样的艺术活动,还是对于艺术的研究,都要有理论思维。它能帮助我们认识艺术,理解艺术,不至于走弯路。有些艺术是很热闹的,山西民间的“威风锣鼓”,敲起来震耳欲聋,不能让各种声音搅乱了耳朵,也不能让五颜六色迷糊了眼睛。

当今的艺术五花八门,层出不穷。既有传统的、现代的,还有外来的,甚至有些标新立异的名目不得其解。面对各种艺术,颇有眼花缭乱之感。你听过“老鼠爱大米”吗?你看过“忽悠艺术”吗?你了解“后现代艺术”吗?都应该认真思考。不论怎么说,艺术应该助人向上,对人有益。否则,要它有何用呢?

二、艺术的整合

中国的各种艺术,如昆曲、京剧、歌舞、古琴、国画、书法、篆刻、百工、女红、曲艺、百戏、影戏等,在历史上都是各自发展、独立为业的。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既无综合之说,也无统一之举。“艺术”一词偶尔出现,并非现在的意义。古代的所谓“艺术”,系指各种技艺术能,并不专指现在的各种艺术。《后汉书》说:“永和元年,诏无忌与议郎黄景校定中书五经、诸子百家、艺术。”注日:“中书,内中之书也。……艺谓书、数、射、御,术谓医、方、卜、筮。”《晋书》有“艺术传”,其“序”说:“详观众术,抑惟小道,弃之如或可惜,存之又恐不经。……今录其推步尤精、伎能可纪者,以为艺术传。”

由此看来,古人对于现代概念的“艺术”并不十分重视,其分散的情况也不一样。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习以为常的习惯觉察不到,譬如中国人记录时间的顺序是年、月、日,西方人是日、月、年。中国人写信的地址顺序是国家、省市、县区、街道、门牌号码,西方人则是颠倒过来。一个是由远到近、由大及小,另一个是由小及大、由近及远。这是什么原因呢?很明显是由思维方式的习惯所决定的。就像中国人吃饭用筷子,西方人吃饭用刀叉一样,说起来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生活习惯,实际上最初都与思维有关。西方人的餐具刀又是专用功能的,中国人的筷箸则带有多功能的综合性。人们习以为常,习惯成自然,好像应该如此。历史是面镜子,当历史开始说话,它会告诉我们一些意料不到的事情。在很早之前,中国人吃饭并不是用筷子。在青海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的墓葬中,发现了一套完整的骨制餐具:刀叉和勺子。这说明中国人吃饭用筷子,是后来选择的结果。普通的筷子多用毛竹做成,质朴而挺直。商代的殷纣王用象牙做筷子,他的叔父萁子为之害怕,因为用了象牙筷子就不会再用粗陶碗,以小见大,不可收拾。这是关于筷子的最早记载。从这些生活小事可以看出,西方人思考问题讲求实际,多是就事论事;中围人是先考虑事理,甚至引经据典,寻找依据,所谓“有理走遍天下”,然后实行。中国人重视传统,鲁迅曾说:“古文化之裨助着后来,也束缚着后来。”这是要特别注意的。

中国的文化传统确实丰富,特别是封建社会在农耕制度下所形成的文化积淀,全面而成系统,这是非常宝贵的智慧之财富。但是,任何财富都是由人创造的,古人所处的时代并非是我们的时代,他们的理想也不会是我们的理想。因此,在他们思考和实践活动中,在我们看来,必然有旧的不合时宜的东西,甚至与我们的观念完全相反的东西。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只能是批判地继承。吸收其精华,删除其糟粕。在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虚无主义和保守主义,盲目否定与全盘继承,是性质相同的两个极端,都是要不得的。

譬如说,封建社会人分等级,强调贵贱,且不说皇家贵族、高官大臣,即使是士农工商的“四民”,也互相争比。农民说:“人生天地间,务农最为先。”手工艺人说:“钱财万贯,不如薄技在手。”读书人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人走仕途,由举孝廉而科举,一旦“鲤鱼跳龙门”,便可身价百倍。“二干石”本指粮食的俸禄,后来变成了高官的代称。吉祥语中的福禄寿“三星”,其中的“禄星”便是由俸禄代表钱财。明清以来的民间年画中,所渭“天上麒麟儿,人间状元郎”,和“五子登科”、“连中三元”等,都是围绕着“读书做官”和“升官发财”。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古代的“诗人”和“书法家”,大都没有专业,用现在的话说是做官的“业余”。大书法家王羲之是不带兵的“将军”(右军),大诗人杜甫为挂名的“工部”。就多数人来说,书法是“门面”,诗是唱和应酬。当然也有抒发胸怀、认真创作的,前两人即是如此,但并非作为职业。宋代的画院是有画家为专职的,名为“待诏”,真不知是个什么官。古代以各类艺术为职业的人,均属社会下层,包括优伶、伎女、吹鼓手、画匠、手艺人等,在等级严明的社会中,上层官员与下层布衣怎么能聚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呢?所以说,一个长于从整体思考的民族,唯独对艺术缺少整合,可能与此有关。

20世纪的中国,是一个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在神州大地上,可说是天翻地覆的变化。延续了三千年的封建王朝被推翻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反动专制集团被赶到台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艺术也进入了新纪元。

在这一时期,各类艺术的发展虽然不完全平衡,但有的已结束了白生白灭的状态和拜师学艺的做法。科举制废除之后,各地成立了新式学堂,在师范学堂中设立了图画手工科。艺术进入了近代教育

1919年5月4日爆发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声势浩大,席卷全国;也是提倡“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确定了“艺术”的总名称,从此中国艺术有了整体的概念。

但是,最初使用“艺术”一词,常与“美术”混用,在概念上不分大小隶属。民国初期,鲁迅发表了《儗播布美术意见书》,开篇的小题为“何为美术?”文中说:“美术为词,中国古所不道,此之所用,译自英之爱忒(art or fine art)。爱忒云者,原出希腊,其谊为艺,是有九神,先民所祈,以冀工巧之具足,亦犹华土r师,无不有崇祀拜祷矣。顾在今兹,则词中含有美丽之意,凡是者不当以美术称。”很明显,这里所说的“美术”,即现在概念的“艺术”。

以后,为了区别“美术”与“艺术”,在蔡元培的文章中,出现了狭义与广义之分。他在《美术的起源》中说:“美术有狭义的,广义的。狭义的,是专指建筑、造象(雕刻)、图画与工艺美术(包装饰品等)等。广义的,是与上列各种美术外,又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等。西洋人著的美术史,用狭义;美学或美术学,用广义。”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逐渐将“美术”与“艺术”分开。“艺术”是个大概念,为所有艺术种类的通称;“美术”是艺术中的一种,即诉诸于视觉的造型艺术。蔡元培先生是著名的教育家,曾任民国临时政府的教育总长和北京大学校长;他早年留学德国,研究美学和民族学;回国后热心提倡“美育”,并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1931年5月,他写了《二十五年来中国之美育》回顾文章,文中说:“美育的名词,是民国元年我从德文的Asthetische Erziehung译出,为从前所未有。在古代说音乐的,说文学的,说书画的,都说他们有陶冶性情的作用,就是美育的意义,不过范围较小,教育家亦未曾作普及的计划。最近二十五年,受欧洲美术教育的影响,始著手各方面的建设,虽成绩不甚昭著,而美育一名词,已与智育德育体育等同为教育家所注意,这不能不算是二十五年的特色。”

由于蔡先生研究过西方美学,他所提倡的“美育”,实际上就是艺术教育。我国20世纪初期的艺术发展,他是有很重要之贡献的。

新中国建立后,几乎各个省区都设立了艺术院校。除一般音乐、美术、设计和戏剧外,也有了电影、舞蹈、戏曲学院,门类比较齐全。20世纪80年代,国务院成立了学位委员会,正式建立学位制度,在高等学校中设立学士、硕士、博士。“艺术学”的学科由此诞生,登入了国家学科目录。2011年艺术学上升为“学科门类”。

对于艺术来说,“艺术学”的建立和艺术学成为“学科门类”,是中国艺术发展的两件大事。从事艺术实践的艺术家可能感觉不到,好像一如往常;若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角度看,不仅标志着学科的上升和成熟,并且将其排到了文化的很高的位置,表明了它在人民精神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艺术的理论——艺术学

理论与实践是认识论的一对重要范畴。各种不同的艺术活动,包括创作、设计、表演、演奏,均属于社会实践。而艺术理论是指概念、原理的体系,是对于艺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任何正确的、科学的理论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艺术也不例外。艺术学是关于艺术的一门科学。

常言道:没有实践依据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理论出白实践,从历史的发展看,没有实践就没有理论。但是实践并不等于理论,就像铁矿石不是钢铁一样。理论是理性思维的结果,艺术学是关于艺术的理性思维,它是从艺术实践中提炼出来的。

蔡元培说:“不论哪种学问,都是先有术后有学,先有零星片段的学理,后有条理整齐的科学。”他举例说:“中国的《乐记》《考工记》《梓人篇》等,已经有极精的理论。后来如《文心雕龙》,各种诗话,各种评论书画古董的书,都是与美学(艺术理论)有关。但没有人能综合各方面的理论,有统系的组织起来。”

实践不会自然上升为理论,实践的熟练和积累形成经验。经验的可贵在于,可使艺术提高和启迪后者,但迷信于此的“经验主义”却固步自封,起阻碍作用。正确的经验是理论研究的优质原料,通过分析、综合、判断、概括,上升为理论。所谓“理论脱离实际”和“伪理论”,就是不结合实践的理论,或是凭空捏造的、冒充的理论。任何一个艺术家,即使是最伟大的艺术家,一个人的成就和经验,不可能成为完整的理论,只能是理论研究的素材、理性的理论的火花。

我国的学科目录分三个层次,即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在艺术学升为门类之前,艺术学分为一级学科与二级学科。一级学科是整体研究的,二级学科分别为音乐、美术、艺术设计、戏剧戏曲、电影、广播电视、舞蹈等。最初,艺术学是属于文学门类的;艺术学升为门类后,两者并列,一级学科与二级学科也作了相应的调整。《学科、专业目录》说:

作为一级学科的艺术学一词,是将艺术作为一个整体从宏观角度进行综合性研究,以及将艺术中的各个不同类型分别进行专门性研究的人文学科的总称,它所涵盖的二级学科包括:艺术学、音乐学、美术学、艺术设计学、戏剧戏曲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舞蹈学。发展这些学科,为这些学科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对于提高我国人民的文化艺术素质,加强全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艺术学学科所属的诸如音乐、美术、戏剧戏曲、舞蹈、电影、艺术设计等艺术人才的培养,虽然在我国已经有了一段历史,但这种培养工作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得到迅速、蓬勃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和文化建设的发展,诸如广播电视艺术这样的新的学科也陆续形成,并得到长足的发展。虽然我国将二级学科的艺术学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宏观的综合性研究已有悠久的传统,但它作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学科,则是近期才正式建立的。这样,到目前为止,作为一级学科的艺术学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

推荐访问:原理 艺术

上一篇:浮世光 下一篇:无处不在的儿童培训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