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后台有很多哥哥姐姐叔叔阿姨在操控着表演呢。看到很多姐姐都拥有一个和自己一样的木偶,心妍兴奋地要求爸爸也给自己做一个,她要回家给爷爷奶奶表演!
超级链接之传统艺术作品秀
① 国画:古代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它的精神内核是“笔墨”。
② 书法:中国书法自甲骨文与金文开始,经过一系列演变,形成篆书、隶书、行书、楷书、草书等不同体式,堪称中国的“第四宗教”,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仪式感和大众参与性。
③ 剪纸:又叫刻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其表现形式有窗花或剪画,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
④ 彩塑:以黏土加上纤维物、河沙、水,揉合成的胶泥为材质,在木制的骨架上进行形体塑造,阴干后填缝、打磨,再着色描绘的作品称彩塑,民间以泥人最受欢迎。
⑤ 刺绣:是用针线在织物上绣制的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刺绣分丝线刺绣和羽毛刺绣两种。中国刺绣主要有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四大门类。
⑥ 雕镌:雕与镌都是指在竹木、玉石、金属等介质上面进行的刻画方式,雕镌类艺术则是指采用这种方式制作的作品,如玉雕、木雕、石雕等。
⑦ 戏曲: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河北梆子、安庆黄梅戏、湖南花鼓戏……
⑧ 其他:中国传统艺术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包罗万象,异彩纷呈,除上述介绍的,木偶、皮影、脸谱、竹编等民间传统工艺艺术也是人们喜闻乐见的。
春节习俗知多少?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餐,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吊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守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这首传统的民谣道尽了孩子们对新年的期盼和欢喜。
现如今,“年味”的逐渐淡化加上孩子们接触的信息越来越丰富,他们对于春节这一传统的甚至隆重的节日并没有太多的兴奋,也许春节对于他们的意义只是可以拿红包、收礼物。迎接新年到底要做些什么并不知道,新年有些什么习俗和禁忌也不了解,事实上,新生代的孩子们离真实的、传统的民间文化环境越来越远了。
除夕下午,爸爸在爷爷的指挥下贴春联、贴窗花、贴挂千,从外面玩耍回来的铭铭看到爸爸贴的福字,不禁大声嚷嚷:“爸爸,爸爸,你把福字贴倒啦!”正在泼墨挥毫的爷爷和包着饺子的奶奶相视一笑,笑眯眯地对铭铭说:“贴倒了就对啦,预示着我们明年的福气都到了呀!哈哈哈……”全家的脸在一片红色中显得更加幸福,不过铭铭还是有点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
大年初一,跳跳随爸妈到街上闲逛,大片的灯笼红了天空,满地的爆竹红了大地,人们见面问好、欢笑、嬉闹,一片喜气洋洋的氛围。跳跳问妈妈:“地上到处是纸屑,怎么都没有人扫?”妈妈说:“因为这是新年的第一天,扫地会把一年的运气、福气和财气都扫走的。”跳跳马上表示:“那我们家里也不能扫!”
编后语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很多传统深入我们心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孩子们应该在我们的带领之下,更多地参与到传统活动中,浸润到传统文化中,有体会才会有收获,有理解才会有传承!
超级链接之春节习俗全攻略
① 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② 贴福:贴春联、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倒贴福字,这些民俗行为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③ 守岁:俗称“熬年”。守岁的习俗,既是对逝去的岁月饱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吉祥幸福之意。
④ 放鞭炮:新年第一天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
⑤ 拜年:大年初一,晚辈要穿戴一新去给长辈拜年,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可向晚辈分发压岁钱。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压住邪祟,平平安安度过一年。
⑥ 饮食:年糕因为谐音“年高”,成为新年的必备食品;而饺子因其制作程序中要和面,有“合”之意,“饺”又和“交”谐音,它出现在新年食谱上也是表达人们希望团聚合欢的愿望。
⑦ 禁忌:古老的新年禁忌沿袭至今,也许不合理、不科学甚至有些可笑,但也是一种精神寄托。例如,不说不吉利的话,不拿针线不碰刀,不倒垃圾不扫地,初一早上不吃稀饭和药品,等等。
⑧ 破五:农历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这一天,许多地方时兴一种叫做赶“五穷”的风俗。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赶走一切坏运;南方人则在这一天打开窗户和大门,燃香、点烟花迎接财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