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记组成,定期对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情况进行分析、指导、协调和交流。二是开展调查研究,摸底建库。对毕业生流动党员进行建档造册,完善流动党员信息库,做到五明四清:流出支部明、家庭地址明、工作单位明、联系方式明、思想情况明,总量清、去向清、分布清、状态清。三是合理设置毕业生流动党员支部,配套人员和经费。四是强化联系,建立毕业生流动党员常态联系机制,确保联系畅通,信息、动态及时掌握。
(三)创新手段,搭建网络管理平台
与在校大学生相比,高校毕业生党员毕业后走向社会,分布在各个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地区,所处的环境不同,彼此差异性更大,思想状态也更为复杂。加强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和挑战,坚持改革创新的原则,与时俱进。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传播快、不受时空限制、可以互动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打破时空限制,搭建流动党员管理的平台。通过飞信群、QQ群、MSN、微博等形式实现流动党员与党组织之间,流动党员相互之间的互动,确保流动党员与党组织联系不断。公布流动党员咨询服务热线,通过网络、手机短信平台、手机报等多种方式及时向流动党员传递各种信息,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引导。开设流动党员之家网页,使流动党员能够通过网络自主选择进行政治理论学习,参与论坛讨论进行组织生活,网上递交思想汇报和学习心得,进行交流咨询,网上参与调查与投票,建立网上党费缴纳系统,实现流动党员一站式管理。
(四)以党员为本,管理与服务并重
要从重约束的行政式管理向吸引凝聚的人性化管理转变,从重管理、轻服务向管理与服务并重转变。利用网络实现党务公开,向流动党员通报情况、征求意见和建议,进行投票表决等。要关心凝聚毕业生流动党员,密切与他们的联系,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提供服务。如开展与校内教师党员的结对子活动,开放学校的图书资源,指导帮助他们就业等。要主动协调沟通,促进高校组织关系转移,对毕业生党员转移组织关系中遇到的疑惑,要耐心回答,提供意见和建议。对遇到问题和困难的,要主动协调解决,促进组织关系的转移,帮助他们找好“归宿”。
只有通过人性化的管理促进流动党员的个体内在需求与党的先进性要求的有机结合,寓教育管理与服务之中,才能真正将流动党员凝聚到党组织的周围,实现外在约束和内在动力的有机融合,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五)完善制度,规范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
一是明确责任和分工,建立基层联系人制度,具体责任落实到人。二是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将流动党员管理情况纳入基层党组织工作考核的范围,定期、不定期对流动党员管理情况进行督查和指导,将流动党员和流动党员支部纳入党员评优和基层党组织评优的范围,在学校和学生中形成良好的氛围和示范效应。三是明确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的要求,包括信息登记注册和更新,每年必须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参与组织生活的次数须达到最低规定,及时缴纳党费、转接组织关系等。对无正当理由不及时办理组织关系转接,长期不主动与党组织联系的,要进行批评教育,经教育不改正的,要按照党章规定严肃进行处理。
参考文献:
[1]普通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对策研究课题组.普通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对策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2):79-81.
[2]戴长征.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之我见[J].党建研究,2008,(3):38-39.
[3]张钟声.调研:高校流动党员的现状和思考[EB/0L].人民网,2009-10-13.
[4]付长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党员管理工作新机制[EB/0L].人民网,2010-02-09.
[5]刘凯.加强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与管理工作机制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010,(11):40-42.
[6]李战军.构建流动党员动态管理机制的探索[J]高校教育管理,2010,(11):44-47.
[7]李艳.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94-95.
[8]郭文倩.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创新模式的探索[J].学理论,2011,(15):24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