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加强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途径与方法

时间:2022-10-26 17:15: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近年来。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数量呈上升趋势,教育管理工作尚存在认识不到位、沟通联系困难等问题,因此,高校党组织要提高认识,健全流动党员管理组织体系;创新工作机制,更新工作手段;提高党员发展质量,做好党员毕业前的教育培训工作等方面创新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机制、管好、管活毕业生流动党员。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 高校党建工作 教育管理

近年来,我国高校党建工作不断加强,大学生党员发展速度加快。毕业生党员数量也随之增加。随着国家暂缓就业政策的实施,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数量也呈上升趋势。毕业生流动党员流动活跃,分布广泛,类型复杂,给高校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创新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已成为加强高校党建工作和实现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产生的原因

随着我国就业制度的改革,高校毕业生就业呈现出流动范围大,自由流动速度快,流动形式多样化等特点。部分学生的工作单位(例如三资企业、私营企业、个体企业等)还没有建立起党组织;部分学生尚未找到工作或出国留学,不知将组织关系转至何处;部分学生工作单位尚不固定,不愿将组织关系转到临时工作单位;部分学生申请暂缓就业,毕业离校后两年内将其档案关系、党组织关系仍然留在原学校;部分学生认为母校党组织工作比较规范。想在母校转正后再将组织关系转走;极少数毕业生党员在思想上不重视,组织纪律观念不强,毕业离校时没有办理党组织关系转出手续。上述情况使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党员的党组织关系滞留在原学校而无法正常转移,毕业生流动党员也随之产生。

二、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毕业生流动党员流动性较大,流动地域较为广泛,加之教育不够和其自身党员意识的下滑,使得目前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存在着较大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许多高校也暴露出了因自身管理制度不完善而造成的组织关系转接困难等许多问题。

1 高校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的认识不到位。

高校扩招和高校党建工作的迅速发展,使得许多高校存在党员发展速度快、教育管理跟不上的问题。一些党建工作比较扎实的高校对在校学生党员的管理机制很完善。但对暂缓就业的毕业生党员的管理上却存在着盲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对流动学生党员的管理缺乏准确的定位。第一,毕业生流动党员数量小,在学生党员中所占比重很小;第二,毕业生流动党员已经离校,一些高校认为已经没有管理意义;第三,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上的诸多困难增加了高校工作的难度,也使得一些高校产生了畏难情绪,放弃了这方面的尝试和探索。

2 高校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不到位。

“无规矩不成方圆”。高校没有设立和配置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专门机构和人员,在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中也没有形成完善的制度,缺乏落实机制,造成了目前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中的窘境。一方面,部分毕业生流动党员与原高校党组织长期不联系,导致很多学生党员游离于党组织之外,另一方面,流入地和流出地的党组织对毕业生流动学生党员存在互相推诿,不肯承担责任和义务的局面。

3 高校与毕业生流动党员联系困难,教育管理难以落实。

虽然很多高校在毕业生流动党员这个问题上作了一些探索,但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流动因素,使得与党组织联系的主动权掌握在毕业生流动党员个人手里,党组织对党员教育管理的途径、手段相对受到限制。即便流动党员本人能利用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与组织联系,但是由于组织与个人的分离性、党员的流动性,党组织了解党员实际表现情况的渠道非常有限,对他们思想上的困惑不能及时了解。对他们的关心不能直接落实,无法进行切合实际的个性化教育和管理,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显得“力不从心”。

4 社会风气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不利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社会经济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的深入人心。“拜金主义”、“物质至上”、“唯利是图”等一些社会不良风气和思想也开始呈现蔓延趋势。一些毕业生流动党员在追捧物质利益时,忽视了自身政治素质的修养,学生党员的光荣感和社会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一些用人单位重视个人实践能力和业务成绩,忽视了思想政治素质的潜在价值,这都大大增加了当前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难度。

三、创新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机制的途径和方法

针对目前高校存在的“重发展,轻管理;重经验,轻制度;重低年级发展,轻高年级管理”的现象,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希望高校党组织能正确处理好管理和服务的关系,进一步规划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不仅要管好,更要管活。

1 提高认识,健全流动党员管理组织体系。

首先,高校党组织应健全流动党员管理组织机制的档案,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提供组织保障。高校应设立流动党支部,由专人负责日常事务管理。毕业生流动党员党支部应建立毕业生流动党员档案,对毕业生流动党员基本信息进行详细登记,并定期与之联系。同时,毕业生流动党支部要与学校招生就业处保持联动机制,使毕业生流动党员就业时的档案能及时流出。

其次,对个别离校已超过两年或更长时间。而又无法联系上的毕业生流动党员,党支部应通过其党籍材料中记录的亲属成员或主要社会关系成员取得联系,把组织关系转到其工作单位或户口所在地居委党支部;对符合自动退党条件或取消预备党员资格的,也应通知本人,按相关程序办理手续。

2 创新工作机制,更新工作手段。

首先,加强与流动党员工作单位或流动地党组织的联系,创新教育管理机制。高校应该处理好管理和服务的关系,不仅要做好高校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更要做好服务工作。高校党组织应创新性地建立适应毕业生流动党员特点的基层组织,通过毕业前统计、毕业后跟踪调查等形式,基本掌握流动党员的就业去向,并在毕业生流动党员集中的地方设立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实现流动党员的自我教育和管理。对高校来说,这样既能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又能实现对流动毕业生党员的教育管理。

其次,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多渠道强化教育管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建立专门的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平台。第一,毕业生流动党员支部可以利用该平台,开展理论宣传教育,真正起到离校不离组织、离校不离管理、离校不离教育的作用;第二,利用该平台,实现对流动党员的“入库管理”,为加强与毕业生流动党员的联系提供信息保障;第三,在网络平台上设立网上党建论坛,创建“毕业生流动党员之家”,实现跨地域交流,使流动党员能随时随地地参加组织生活,同时也方便党组织了解党员动态,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和监督。

3 提高党员发展质量,做好党员毕业前的教育培训工作。

首先,大力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扎实做好党员发展工作,这是保障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一个前提。一要坚持“早启发、早引导、早选苗、早培养”的“四早”做法:二要加强党员教育工作,防止“入党前好好干,入党松一半”的现象出现。通过学生党员“旗帜工程”,将党员学习制度化,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具体化,使得学生党员在校期间的自我管理和党员意识有极大的提高。

其次,在每年的6月毕业生集中离校的一个月内开展“毕业生党员教育月”,教育他们牢记党员身份,严格遵守党的纪律,自觉履行党员义务,帮助他们树立较强的社会与政治责任心。毕业前的强化教育,能够使流动党员从思想上树立始终不离组织教育的意识。

参考文献:

[1]陈轶群,刘春秋.对加强高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思考[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4).

[2]陈阿卿.加强高校毕业生党员的组织关系管理[J].龙岩师专学报,2004。(2).

[3]蒋春兰.切实加强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营理_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5).

[4]陈劲松.加强对学生流动党员的教育与管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1,(9).

[5]曾成.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学生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初探[J].成人教育,2006,(1).

[6]沈密婷.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初探[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5。(4).

推荐访问:高校毕业生 教育管理 流动党员 途径 方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