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1672-5913(2008)08-0121-02
摘要:本文探讨了应用型本科院校软件工程专业如何构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软件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并介绍了我院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培养模式;应用型;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应用型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我校2001年合并升本建院,明确了以专业为基础,借助学科优势,以掌握和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我校提出了“立足重庆、服务西部、面向全国”的办学定位,培养为重庆地方经济建设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协调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根据我校办学定位,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掌握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软件工程的知识和技能,具有软件开发能力、软件开发实践和项目组织的初步经验,具有竞争和团队精神,能在计算机公司及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软件开发、适应软件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的软件工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应用型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我们坚持“一个目标、两个要求、三个原则、四种能力、五个一体” 构建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个目标:以培养掌握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软件工程的知识和技能,具有软件开发能力、软件开发实践和项目组织的初步经验,具有竞争和团队精神,能在计算机公司及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软件开发、适应软件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的软件工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
二个要求:满足本科教育基本要求(关注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关注理论结合实际能力的培养、非产品教育、强调恰当学科形态的内容),满足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的基本要求。
三个原则: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原则,即通识教育课程要着眼于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原则,即在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规格要求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扩大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时空,面向社会和学生多样化需求,提供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和教育指导,为不同志向、不同能力和不同潜质的学生创造相应的培养环境和条件,通过柔性设置专业方向模块,让学生结合自身兴趣、就业志向和人才市场需求,灵活地选择发展方向,以增强专业方向优势、职业适应性;坚持应用为本,学以致用原则,即以学校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为指南,立足于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上,按照基础、提高、综合三个层次和基本实验、技能训练、专业实习、科研训练、综合实习、社会实践六大模块构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四种能力:即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工程实践的能力。
五个一体:融业务培养与素质教育为一体,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为一体,融课内与课外为一体,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
按照以上要求,我校构建了“平台+模块”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平台即公共基础、学科基础和专业基础平台。模块即在平台基础上进行专业方向分流,开设了四个方向课程群,包括工程项目开发方向、嵌入式软件开发方向、游戏软件开发方向和网络工程方向,同时还包括其他共有的选修课程,选修课程覆盖面广,学生选择的余地大,可以灵活地根据自身发展选择课程学习。课程体系中设置了零课时课程(如Photoshop平面设计、Flash设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网页设计、网络课件设计等)和微型精品课程(如软件工程职业实践、最新软件开发技术、最新嵌入式开发技术等)。
3应用型软件工程专业技能培养方案
以培养学生四种基本技能(即课程实验技能、项目实践技能、专业职业技能和课外科技实践技能)为基础,建立全新的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都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以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理论课程体系为基础,构建体现工程性、技术性、实用性、系统性的软件工程专业技能培养方案,包括课程实验、综合性课程设计、职业岗位认知实践、项目实践、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技能训练等,使学生具有程序设计技能、软件系统建模与算法设计技能、软件工程化(软件开发能力、软件开发实践和项目组织)的设计技能。
(1) 课程实验技能
课程实验与理论课程的课堂教学相辅相成,贯穿与理论、抽象和设计过程,使学生掌握相关课程涉及的技术与方法,训练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工具的使用。课程实验不仅仅是对理论的验证,重要的是技术训练和能力培养,包括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书写和表达能力、协作能力等,并能进行软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2) 项目实践技能
项目实践通过开设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或专业实习等形式开展。课程设计使学生能应用一门或若干门课程的技术和方法进行综合设计。开设了程序设计课程设计、操作系统课程设计、软件工程课程设计、应用软件架构课程设计。
(3) 专业职业技能
职业技能是训练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在学生实习前一学期,学生根据自己将实习的工作岗位,选择性地训练不同岗位的技能。开设的岗位训练技能包括:软件工程师岗位、程序员岗位、网站开发岗位、软件测试岗位、数据库管理员岗位以及各种职业技能训练等。
(4) 课外科技实践技能
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学生计算机社团、软件设计比赛、全国挑战杯、全国数学建模竞赛等项目,提高课外科技实践的能力。
4应用型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
(1) 增加职业岗位认知实践,熟悉岗位职责
在大学一年级暑假,设置为期2周的职业岗位认知实践项目,让学生到软件企业相关的工作岗位上经过职业岗位认知实践,具体了解岗位的职责和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有利于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规划自己今后专业发展方向,同时也使学生更理性地选择专业课程模块。
(2) 以项目课程为基础,培养学生能力
项目课程是按照企业项目开发的思路和要求来指导学生。以开发目标(案例或项目)为主体,让学生动手实践,亲自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目标;教师作为项目经理和技术导师,指导学生开发方法、技术问题解答;学生通过参与,从项目实践中掌握知识,学会技术的应用。通过案例课程的熏陶,学生逐步具备解决工作中具体技术问题的能力、项目初步开发的能力、规范的项目开发思想、团队协作和专业的软件工程师职业素质。
(3) 深化实践教学,构建以项目为支撑的实践教学体系
改革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加大实验学时比例,理论教学精讲,实验教学多练,加强实验教学改革,建立企业实际项目库,以企业实际项目开发为背景,科学设置实验题目,通过实验促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软件项目实践是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环节,通过引进软件企业的实际项目或教师科研课题,让学生结合实际项目进行软件开发综合训练。软件开发实践严格按照软件工程开发流程进行,聘请软件企业资深技术人员进行指导,通过软件开发实践既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4) 注重项目设计能力,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软件工程课程的考核不能简单地使用闭卷+理论考试形式,需要探索一种符合该专业特点的考试方式。我们采用了多种形式,比如闭卷考试、开卷考试、上机报告、项目设计等。设计型题目原则一人一题,但大型的设计型可以由2~3人共同完成,成绩由三部分组成(自评分、学生互评、教师评分),其中学生互评和教师评分都通过演示、答辩的方式开展。对设计完全雷同的作品,采用互认零分的制度,有效防止了学生抄袭和作弊。
参考文献
[1] 李彬. 区域经济与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定位[J]. 高等教育研究,2007,(8).
[2]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