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浅谈意识形态的起源和发展

时间:2022-10-26 19:45: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费尔巴哈论》)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恩格斯的一部经典哲学著作,该作是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意识形态学说的捍卫和发展。恩格斯通过剖析人类的精神活动,即最初的意识现象,探究意识形态的起源,进而深入地分析哲学、宗教、政治、法律和道德等这些主要意识形式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得出意识形态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的物质生产实践这一动力源泉。在论证方法上,恩格斯通过批判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人的法律观、宗教观等,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使意识形态成为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范畴,成为无产阶级认识和变革社会的一个重要工具。

【关键词】意识形态;起源;发展;动力源泉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费尔巴哈论》)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恩格斯的一部经典哲学著作,该作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根本区别,全面论述了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表明了新哲学是对一切旧哲学的批判、继承和超越。该书写于1886年,这一时期,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学说已经趋于成熟,《费尔巴哈论》正是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意识形态学说的捍卫和发展。本文将结合此书浅谈意识形态的起源和发展。

一、意识形态的起源

远古时代,生产力极端低下,人们对自己身体的构造一无所知,并且常常受梦中景象的影响。在这样蒙昧的时代,人们认为:梦见的那个人即是暂时离开肉体的灵魂,因而现实的人,如果出现在他人梦中并且采取行为,那么这个现实的人就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一时期,人们有着这样的观念:人类的思维和感觉不是自身身体的活动,而是在死亡时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远古时期的人们由于无法正确解释睡梦这种复杂的生理现象,因而认为人的灵魂是不死的,自然有着巨大的威力,是不可制服的,这就产生了“灵魂不死”说的观念。这种观念是最早的人类的精神活动,属于人类自发的意识现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断地思考灵魂和外部世界的关系。在普遍愚昧的情况下,通过自然力的人格化,产生了最初的神。随着宗教的进一步发展,这个最初的神具有了超世界的形象,在人们的头脑中就产生了一神教的唯一的神的观念。这是最初的人们关于精神和自然界关系的思考,由于愚昧无知、普遍落后,人们对一些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只能归因于神灵的安排。恩格斯认为其根源在于“人们的蒙昧时代的愚昧无知的观念”。

当欧洲人从基督教中世纪的长期冬眠中觉醒,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才清楚地获得了完全的意义。中世纪经院哲学关于“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问题的提出,尖锐地刺激着教会的神经。是神创造了世界?或者世界从来就存在?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家依照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成两大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来说是本原的,则组成唯心主义阵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另一方面是二者的同一性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认为世界是可知的,而另外一些哲学家则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休谟和康德是不可知论的代表人物。黑格尔从唯心主义的观点出发驳斥了他们,费尔巴哈在自然观上增加了唯物主义的部分,他和黑格尔同样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然而,恩格斯对不可知论的驳斥是最彻底的,他认为“对这些以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

由此可见,从远古时代梦的解析,到灵魂不死说、一神论,再到经院哲学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讨论,这些都属于人类的精神现象,是人的意识活动,可以说这些是人类意识形态的起源。哲学产生之初,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载体,不管是坚持唯心主义的黑格尔,还是纯粹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又或是不可知论的代表休谟和康德,他们的思想都是建立在对物质和精神关系的特定理解上的世界观,这些都属于人类的精神现象,因而可以看作是人类发展史上意识形态的起源。

二、意识形态的发展

意识形态的出现是伴随着阶级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哲学家们开始对中世纪神学和经院哲学种种荒谬观念展开批判。18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提出太阳系起源说,为形而上学的自然观打开了缺口。19世纪以来,化学、地质学等相继出现和发展,形而上学的世界观不断被打破,特别是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和进化论,随之自然界联系的图画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体现出自然界的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这些都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对世界和历史的看法,人们的意识活动也不断进行和发展。在《费尔巴哈论》这部哲学著作中,恩格斯通过深入地分析哲学、宗教、政治、法律和道德等这些主要的意识形态形式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体现其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

比如,在哲学问题上,恩格斯从三个层次解剖了黑格尔著名的哲学命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其一,“现实性在其展开过程中表明为必然性”,一切现实的东西,如果丧失了必然性,就应当让位给新的事物;其二,现实性不是一成不变的,现存的一切东西,都在发展变化着。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现实的东西就会失去必然性;其三,“凡是现存的,都一定要灭亡”。恩格斯不仅揭示出黑格尔辩证法思想中的革命性部分,“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还主张把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应用于认识领域和历史领域,创造出唯物辩证法。恩格斯认为,“在发展过程中,以前一切现实的东西都会成为不现实的……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现实的东西就会代替正在衰亡的现实的东西,——如果旧的东西足够理智,不加抵抗即行死亡,那就和平地代替;如果旧的东西抗拒这种必然性,那就通过暴力来代替。”这也成为马克思主义学说暴力革命思想的哲学依据。

在欧洲宗教发展史的问题上,费尔巴哈错误地认为“人类的各个时期仅仅由于宗教的变迁而彼此区别开来”。恩格斯严厉地批评了这种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强调“重大的历史转折点有宗教变迁相伴随……这种色彩不能像费尔巴哈所想的那样,用人的心灵和人的宗教需要来解释,而要用以往的整个中世纪的历史来解释,中世纪的历史只知道一种形式的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但是到了18世纪,资产阶级已经强大得足以建立他们自己的、同他们的阶级地位相适应的意识形态了,这时他们才进行了他们的伟大而彻底的革命——法国革命,而且仅仅诉诸法律和政治的观念,只是在宗教挡住他们的道路时,他们才理会宗教,”显然,费尔巴哈这种以教会的历史来说明以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为基础的世俗的历史的做法,是意识形态上的颠倒。恩格斯认为应该把这种颠倒重新再颠倒过来,用现实的历史的变迁来说明宗教的变迁。

再如,在国家的问题上,恩格斯认为,国家一经产生,意识形态就在其内部发生并发展起来:“国家作为第一个支配人的意识形态力量出现在我们面前。社会创立一个机关来保护自己的共同利益,免遭内部和外部的侵犯,这个机关就是国家政权。”国家政权从诞生之时起对社会来说就是独立的,而且它越是成为某个阶级的机关,越是直接地实现这一阶级的统治,它就越加独立。这种独立性在政治意识形态中不断地被强化,从而使它与经济基础的联系变得日益模糊起来。但是,恩格斯指出,国家的存在和发展归根到底应该从社会的经济生活条件中得到解释。

又如,恩格斯接着分析道:“但是,国家一旦成了对社会来说是独立的力量,马上就产生了另外的意识形态。这就是说,在职业政治家那里,在公法理论家和私法理论家那里,同经济事实的联系就完全消失了。”可以看出,这里“一种更远的意识形态”就是法的意识形态。经济事实要以法律的形式获得确认,必须在每一个别场合都采取法律动机的形式,所以,法律形式就成了一切,而经济内容则什么也不是。公法和私法被看作两个独立的领域,这就掩蔽了它与经济事实的关系。恩格斯认为,公法和私法本身可以系统地加以说明,并需要通过彻底根除一切内部矛盾来作出这种说明。

在道德问题上,恩格斯批判了费尔巴哈抽象的人类的“爱”的道德观。费尔巴哈认为爱是一个创造奇迹的神,一切道德的基础源于人们“追求幸福的欲望”,这种欲望是不仅是人生来就有的,而且会受到我们的行为的自然后果和社会后果的双重矫正,因此,道德的基本准则应是对己合理的自我节制和对人以爱。恩格斯通过批判费尔巴哈这种极其贫乏和空泛的道德论,认为他的道德沦“是完全适合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它是为一切时代,一切民族,一切情况而设计出来的”。同时,恩格斯也指出,“实际上,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爱”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但在阶级对抗的社会里,不会有统一的爱,道德不可能超越历史、超越阶级,一切道德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

最后,恩格斯写道:“更高的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采取了哲学和宗教的形式。在这里,观念同自己的物质存在条件的联系,越来越错综复杂,越来越被一些中间环节弄模糊了。”但是,恩格斯认为这种联系是仍然存在着的。比如,从15世纪中叶起的文艺复兴和从那时起重新觉醒的哲学在本质上都是市民阶级的产物;哲学的内容本质上是中小市民阶级发展为大资产阶级的过程相适应的思想的哲学表现;18世纪英国和法国的许多哲学家同时又是经济学家。这些足以说明,不管哲学家和神学家谈论的东西多么离奇古怪,我们都可以在他们的思想背景中找到隐蔽的经济因素。

三、意识形态产生与发展的动力

通过以上对哲学、宗教、政治、法律和道德这些主要的意识形式产生和发展过程的论述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既有对古典哲学思想的传统的继承,又结合现实材料对其进行批判、创新,促使意识形态不断地得到发展。因而,透过意识形态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我们不难得出,任何意识形态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现实的物质生产实践,都始终是受物质生活条件制约的,可以说,物质生产实践是意识形态产生和发展的动力源泉。

在《费尔巴哈论》中,恩格斯首先揭示了意识形态产生的物质生活基础,指出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生和发展是和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相联系的。从费尔巴哈的“半截子唯物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真正的唯物主义,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不同时期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意识形态的产生和发展。但是“任何意识形态一经产生,就同现有的观念材料相结合而发展起来,并对这些材料作进一步的加工;不然,它就不是意识形态了……人们头脑中发生的这一思想过程,归根到底是由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此外,意识形态同现有观念材料的结合也会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哲学与现有的自然科学的成就密切相关。18世纪旧唯物主义局限性的原因之一就是仅仅运用力学的尺度来衡量化学性质的和有机性质的过程;基督教是从普遍化了的神学中悄悄产生的;中世纪,几乎所有的思想观念都打上了神学的烙印,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中世纪把意识形态的其他一切形式——哲学、政治、法学,都合并到神学中,使它们成为神学中的科目。”但是,一切意识形态形式,包括国家的存在和发展归根到底都应该从社会的经济生活条件中得到解释。

综上所述,在《费尔巴哈论》中,恩格斯通过描绘人类社会发展史阐述了意识形态的起源,通过深入地分析哲学、宗教、政治、法律和道德这些主要的意识形态形式,体现意识形态的发展,在其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和继承中,揭示了意识形态产生和发展的动力源泉,即任何意识形态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物质生产实践。在论证方法上,恩格斯通过批判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人的法律观、宗教观等,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使意识形态成为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范畴,成为无产阶级认识和变革社会的一个重要工具。同时,恩格斯和所有的马克思主义者一起,在批判地继承人类文化遗产方面,给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李宁(1988.05- ),女,河南许昌人,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2012级研究生。

推荐访问:意识形态 浅谈 起源 发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