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兴山县气象为农服务发展现状与建议

时间:2022-10-27 08:35: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指出了农业是兴山县的主导产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由于境内地形地貌的特殊性,兴山县灾害性天气频发,因此,气象预测服务对农业生产显得尤为重要,气象为农服务直接影响着农民生产生活。在对兴山县气象为农服务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不断推进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的建议和措施,旨在进一步深化和推进气象为农服务效果。

关键词:气象为农服务;现状;建议

中圖分类号:S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8)04-0167-02

1 引言

兴山县地处湖北省西部,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境内山恋起伏,有大小山头3580座,垂直高差2317.4 m,构成低山、半高山、高山三种地貌类型,小气候特征明显,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0.4~17.1℃,降水量900~1200 mm,年平均日照时数1682.9 h。由于高低悬殊,地形复杂,是暴雨、洪涝、干旱、冰雹、大风等气象灾害的多发地。根据近30年的资料统计,兴山县干旱年年有,中旱十年六遇,大旱十年四遇,特别是最近10年来由于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秋冬连春旱”、“冬春连夏旱”、“伏秋连冬旱”等大旱频繁发生;一般洪灾年平均2次,大洪灾十年五遇;冰雹灾害达年平均10.7次。频发的灾害性天气对当地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因此,不断深化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能力,提升人工影响天气对农业生产的保驾护航等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2兴山县气象为农服务内容和成效

2.1气象为农服务长效机制基本建立

2012~2013年,兴山县先后成立气象防灾减灾办公室和为农气象服务领导小组,全县八个乡镇均成立了为农气象服务领导小组,并在每年组织召开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工作会议。另外,兴山县委、县政府先后发文加强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把为农气象服务工作纳入对乡镇目标任务考核,并逐步实现将农民气象服务、气象信息传播等有关内容纳入政府采购和购买服务目录,有效推动气象服务多元化发展,为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释放活力。

2.2气象为农服务观测系统初具规模

在2013年和2014年中央财政“三农”服务专项的支持下,兴山县气象局先后在榛子乡和平烟叶生产基地和峡口镇普安茶叶生产基地分别建立农田小气候观测站,开展特色农业气象观测。2014年,与兴山县特产局共建茶叶特色观测系统1套。目前,全县建有国家级自动站1个,常规区域站33个,特色农业气象观测站3个,气象为农服务观测系统初步建成。

2.3 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农业气象服务

兴山县气象局针对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317户,建立独立的信息库,创建手机短信、微信、QQ群信息发送用户群,为95%以上的用户开展“直通式”服务,并重点开展烟叶、高山蔬菜、柑橘和茶叶生产农业气象专项服务。

2.4建立完善气象服务周年方案及灾害应急预案体系

建立完善《兴山县农业气象服务周年方案》《兴山县烟叶生产农业气象服务周年方案》《兴山县水稻生产农业气象服务周年方案》,编制《兴山县茶叶生产农业气象服务周年方案》。编制兴山县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布局图,集成了农业气象服务指标集和专家知识库,编印了烟叶、水稻、核桃、棉花、油菜、冬小麦等6种作物《兴山县主要作物生育全程农业气象系列服务指南》,编制完善《兴山烟叶防雹适用技术》、《兴山县高山蔬菜种植农业气象适用技术》推广手册。2013年,兴山县政府印发《兴山县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进一步明确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职责。同时,积极组织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演练。通过演习,使更多的人熟悉应急处置程序,掌握应急处置措施,极大地提高了气象部门应对气象灾害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科学处置水平。

2.5 开展基层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工作

积极培育社会组织,先后与农机推广中心、烟叶合作社等农业合作组织签订合作协议,开展针对性的农业气象服务。2014年,与县综治办签订了合作协议.完善了信息共享、业务合作、沟通交流等机制。兴山县网格化系统主要依托政务网,采用政务网上链接,气象信息延伸到农村网格化体系。组织开发了“兴山县为农服务暨气象防灾减灾网”,实现了与兴山县网格综合服务信息网的对接。服务信息数据更新业务化,具备气象灾害信息反馈、气象信息应用、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科普等功能。

2.6 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效益显著

1976年,兴山县政府成立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明确了人员编制和经费,建立了以地方财政为主的投入机制。2 009~2011年,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兴山县率先在全省建成标准化作业站点10个,配备“三七”高炮10门,火箭发射系统2套,有效提升“人影作业”条件和能力。兴山县气象局年平均科学指挥“人影作业”近百站次,耗弹6000余发,在农村生产防灾减灾、有效缓解旱情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2.7 建设标准化气象信息服务站,打造气象信息员队伍

目前,全县高标准建成气象信息服务站(点)22个,注册气象信息员161人。在部门和当地政府的共同努力下,2014年榛子乡被评为“全国标准化气象灾害防御示范镇”。

3兴山县气象为农服务困难和问题

3.1 政府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经过不懈的努力,兴山县气象局为农服务工作取得一定成效,赢得了县委、县政府的充分肯定,在政策和经费方面得到大力支持,但随着为农气象服务工作的深入和丰富,政策和经费方面的不足越来越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对为农服务工作的开展造成约束和限制,亟需加强沟通,赢得政府的进一步支持。

3.2涉农部门合作有待进一步深化

近年来,兴山县气象局先后与当地各涉农部门签订了为农服务合作协议,成立了“为农服务专家联盟”,联合开展了一些为农服务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服务成效,但在部门技术交流合作和数据共享应用方面都存有一定的局限性.有待进一步深化。

3.3 为农气象服务观测手段有待进一步丰富

经过多年的综合观测体系建设,特别是2013年和2014年的中央财政“三农”项目建设,兴山县已初步建成为农气象综合观测网,并针对性开展了烟叶和茶叶的特色农气观测,但考虑到兴山立体地形、气象特点、农业种养殖特点,应考虑继续完善观测设施建设,提升探测能力,提高为农气象服务水平。

3.4气象预警服务信息传播手段仍显落后

受制于传真、电话、电邮及手机短信等传统传输通道,在遇有突发性、灾害性天气时,即使气象部门进行了准确的预报,也往往由于信息传输方式、效率的限制,农村、农民、农业大户也很难第一时间得到预警服务信息,并进而影响到对灾害的防御布置。因此,如何使农民在最短的时间接收到预警信息是灾害预防的关键。

3.5 为农服务专业人才欠缺

随着现代农业发展,气象与农业生产联系更紧密,需求更强烈,这就要求气象为农服务针对性更强、更精细、更专业,县级气象为农服务人才欠缺,主要表现在农气专业人才欠缺,导致服务与需求有一定脱离,服务针对性不强。

3.6农业气象科普需要加强

由于兴山地理偏僻,气象灾害频发,对农业危害巨大,但农民对气象知识了解不足,需要对其进一步加强科普宣传,提高气象在农业生产和防灾减灾中的指导作用。

4 推进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建议措施

4.1加强组织领导,赢得政府支持

加强决策气象服务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用实际工作成效赢得政府对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肯定,从而确保其在政策和经费上对气象为农服务予以更多更大支持,使为农气象服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和不断深化改革获得充足动力,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4.2加强实地调研,了解服务需求

农村对气象信息的需求是多样化的,比如作物种植者最关心的是播种时期的天气条件,而果树种植者最担心的是开花结果时节会不会出现倒春寒、冰雹等灾害性天气。不同区域、不同种养殖种类的气象为農服务需求是不同的,只有加强调研,了解各地的气象为农服务需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4.3加强监测预警,丰富发布手段

对当地小气候特点进行重点研究,不断提高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的准确率和有效率。同时,在原有的传输渠道(如电视天气预报、声讯电话、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气象大喇叭等方式)的基础上,丰富完善为农气象服务信息发布的手段和渠道,真正有效解决气象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问题。

4.4 完善气象信息服务站和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

在前期建设的基础上,按规定做好气象信息服务站的运行管理服务工作,加大气象知识在农村的科普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向农村的群众普及气象科普知识,不断增强和提高农民合理利用气象条件进行科学生产、管理及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每年定期开展气象信息员培训,不断提升信息员的能力和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