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着重分析总结马鞍山市气象为农服务现状及取得的成效,查找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更好地推进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 气象为农服务;成效;马鞍山市
[中图分类号] S16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7909(2019)29-59-2
马鞍山市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长三角区,属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气候环境,给马鞍山带来了充足的光、热、水等气候资源,使得马鞍山农业生产发展迅速。其中,当涂县被列为全国渔业生产先进县;釜山“金脚红毛”螃蟹为古代皇室贡品;和县大棚蔬菜名震大江南北,成为“长江中下游最大的菜篮子”;含山县的水稻、油菜、茶叶等特色农副产品已成为当地的农业品牌。
马鞍山既有优越的气候资源,又有频繁的旱、涝等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如何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更好地发挥气象服务在指导农业生产工作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近年来马鞍山市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走访调研,梳理和总结气象为农服务现状与成效,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1 马鞍山市气象为农服务现状及取得的成效
1.1 建立气象为农服务长效机制
市、县财政将为农气象服务列入政府購买公共服务目录,并将基层气象为农服务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充分发挥基层政府在为农服务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市气象局与市农委签订合作协议,通过制度化的专家联合会商、服务产品联合制作、联合调查以及信息共享等形式,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撑;与市供销社深度合作,以马鞍山“信福小屋”项目为契机,把气象为农服务纳入供销社为农服务体系,每年召开由乡镇分管负责人、气象信息员、为农服务社会化承接主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代表以及新型农民代表参加的基层气象为农服务工作会议,初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为农服务新格局。
1.2 拓宽农村气象监测预警信息发布覆盖面
全市建立国家气象观测站4个、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3个、区域自动气象站74个(实现乡镇全覆盖)、1套农田小气候仪、1套农业气象物联网监测设备和3套水产养殖小气候站。全市各级气象部门先后建立了以短信为主、QQ和微信工作群为辅的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向基层党政领导、农技人员、种养殖大户等及时发布各类农业气象信息。信息内容由最初单一的气象信息扩展为涵盖最新天气监测实况、未来天气趋势以及应对防范措施和农业专家建议等[1],初步形成了覆盖面广、针对性强的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机制。
1.3 探索“互联网+气象+农业”的服务路径
市气象局依托“互联网+气象+农业”,结合马鞍山都市特色农业,大力探索激发气象为农服务发展活力的方法和途径,有序推进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持续健康发展[2]。
1.3.1 借力“聚农e购”平台,服务地方农业电子商务发展。2015年,含山县丰华供销合作社有限公司在全省首批气象为农社会化服务试点中加快推进“聚农e购”平台和线下体验店(全省首家)建设工作,将安徽省好再来食品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业的80多种特色农产品在“聚农e购”平台上架,帮助企业完善产品设计、包装、文案以及上传等一系列工作,实现年销售额300万元以上。“当涂大闸蟹+互联网”的品牌打造,完成销售额近百万,远销全国十几个省,好评如潮。
1.3.2 建造“物联网+水肥一体化”应用系统,实现气象为农融入式服务。2016年底,由和县气象局、蔬菜局和历阳镇3方合作的全省首个蔬菜大棚“物联网+水肥一体化”应用系统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该系统通过对农业气象物联网采集的温度、湿度等因子进行智能分析,使目标温室大棚能够自动通风、自动灌溉和施肥,真正实现以网连物、以物联网,丰富基层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服务方式和内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气象为农融入式服务。
1.3.3 开发“水产气象马鞍山”APP平台,构建“锄禾网络社区”。市气象局选取当涂县花津湖、绿野等4家有代表性的水产养殖公司为试点,建设3个水产养殖小型气候站,开展大气和水体多种要素监测,开发“水产气象马鞍山”APP平台和互联网平台,依托水产气候监测网,为水产养殖业提供精细化气象信息服务。此外,与省农网中心合作完成“锄禾网络社区”建设工作,开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众包气象服务新模式,获得了中国气象局创新项目奖。
1.4 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成效显著
1.4.1 含山县丰华供销合作社有限公司。该承接主体依照区域、种植习惯分类别共收集整理气象为农服务对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899户,新增用户116户,实现含山县8个镇全覆盖,涉及2.27万hm2土地,占全县大田农作物总面积的90%。利用丰华供销公司覆盖各乡镇农资连锁网点、示范农户、家庭农场以及专业合作社,辐射服务更多小农户,实现社会效益超过800万元。每年累计发送气象信息300多次,900余条短信。定期制作与农情农技、农资产品相结合的农用天气周报;每年开展大型气象为农直通式服务新农民培训四五次,培训人次达400多人;下乡为服务的种植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提供田间技术指导。
在气象精准扶贫上,丰华供销合作社与含山县金洼村“两委”紧密联系,选择3名示范户,采取优质农资免费供应、科学技术到田指导的方式,分别免费供应0.40 hm2、0.60 hm2、0.22 hm2农业生产资料共计达1万余元。定期到田指导,经过3户指导示范,带动金洼村其余种植户选用先进直播技术面积达40.07 hm2,节约劳动人工成本达30 000余元。
1.4.2 马鞍山市丹阳湖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近两年的试点工作,该社基层气象为农服务主体由原来400多户发展至现在的800多户,同时吸引了众多新型农业主体的加入(种田大户82户,家庭农场32家,农民合作社24家,农业公司17家)。试点期间,该社针对养殖户制作提供水产养殖天气周报服务产品,服务产品满意度达到95%。在重大气象灾害影响期间,该社及时成立防灾指挥小组,帮助受灾农户及时转移物资,加高、加固塘埂;在水产病虫害影响期间,该社利用短信气象信息及时多次宣传发生病害情况和防治办法,减少水产养殖动物受灾程度,使病虫害得到了有效防治。经统计,通过对灾害性天气的提前预报、预警和及时服务,该社为养殖户减少损失达300多万元。
2 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存在的不足
通过政府、各部门、社会的共同建设,马鞍山市气象为农服务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與新形势下农业对气象服务的精细化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业主体经济已不断从个体粮食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特色化转化,茶叶、大棚蔬菜、水产品等经济效益高的农副产品日趋丰富,农业生产大户更关注具有针对性的气象预报服务,所需气象服务的敏锐性和专业性要求较高。目前,虽然提供了水产养殖、大棚蔬菜等专项的气象服务,但大部分为农服务还未突破粮食生产服务等传统农业领域,为农服务市场需求还很大且越来越多样化。承接主体的人员气象专业素质还不高、制作的服务产品还不能完全满足需求[3],因此能够真正承接为农气象服务的组织少之又少。
3 对策建议
深度融合气象、农技、种养殖大户、承接主体的人才资源与业务优势,组建专家联盟,联合开展大棚蔬菜、水产养殖、茶叶等特色农副产品的专题服务产品和新产品的研发制作,合理规划农业气象观测体系的布局,收集利用好各部门建设的农业气象监测站资料,建立完善特色、设施农业各生长阶段的指标体系,针对主要农作物的关键农事活动,制定周年农情服务方案。
依托安徽省气象局的“惠农气象”APP,向订阅用户推送为农服务产品和气象科普知识[4],传播精准气象信息,实现气象为农服务人员、农业专家、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互动互助式服务。加大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工作宣传力度,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气象为农服务工作中,并帮助气象为农服务社会从业人员掌握一定的气象服务技能,提高整体服务水平。
做好气象为农服务工作,不仅需要各级政府在政策、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还需要各部门在资源、技术上相互配合,同时需要全社会在认知、防御上共同参与,才能全面提升气象为农服务水平,从而为马鞍山市农业生产提质增效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邓见英,曾海鹏,胡国强,等.娄底市气象为农服务的现状与对策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14(23):7924-7926.
[2]万江锋,王莹,陈进,等.马鞍山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成效分析及体系建设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18(13):125-127.
[3]敖红斌,谢克勇,邓细华,等.基层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工作现状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6(9):215-216.
[4]沐贤俊.淮南市气象为农服务现状与对策[J].南方农业,2016(18):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