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的4月23日注定是中国海军历史上一个重大的日子,它不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军的第60个生日,也是我国海军第一次举行如此大规模的中外海军联合阅舰式。在这次海军庆典上,来自14个国家的20多艘军舰前来参加,我国海军更是展示了威武雄壮的舰队阵容。在共和国海军度过一个甲子之际,我们看到了一个划时代的中国海军,不仅是因为它的强大,更是因为它的开放,受到世界的尊重!值此,我们由衷的祝愿:中国海军,生日快乐!
中国海军凤凰涅槃
从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正式成立至今,我国海军服从于国防的需要,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艰辛历程。在海军建军伊始,我国海军除了原国民党海军起义留用、俘获的人员、装备和设施外,有关海军的一切几乎都处于空白的局面。根据需要,我国制定了争取苏联军事援助,建立自己的小规模近岸防御型海军的目标。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我军迅速引进并装备了以苏式火炮驱逐舰、扫雷舰艇和鱼雷快艇为主的近岸海军装备及相应配套设施。新中国的第一代海军呈现小编队规模和轻型舰艇为骨干的特点,一定程度遏制了敌对海军对我沿海和近岸的武力威胁,并为我国国土防空提供了近海的观察哨舰体系,大大扩展了我国国土防空的纵深,增加了防御敌机空袭的预警时间。
1955~1960年,我海军先后组建了东海、南海和北海舰队。舰队下辖各个海军基地、舰艇部队、海军航空兵部队、海岸炮兵部队和海军步兵师(即海军陆战队)等部队。从上世纪50~70年代末的20年间,是我国海军逐步壮大发展的阶段,也是形成我国海军独立国防与装备发展思路的过程。上世界50年代末,苏联军事顾问团向我国提出了一份国防战略建议,这份有浓厚苏联国防战略色彩的建议指出,中国应当扩大滨海防御圈的纵深,强化海军舰艇部队在滨海国防中的作用,具体说来,就是将配备大范围对空、对海搜索雷达的海军舰艇部署于领海及毗邻的公海上,作为全天候的国防预警前哨,对进入国防圈的所有船只、飞机进行识别、监视和跟踪,并引导、指挥岸基航空兵、防空炮兵、岸防部队对敌对目标实施拦截和打击。苏联军事顾问团当时提出在中国要建立4个海上战略预警区域,包括:辽东和山东方向的黄海地区、上海方向的东海地区、广州方向的南海地区以及福州和厦门方向的台湾海峡地区。其中狭窄的台湾海峡地区由于不利于海军舰艇执行作战任务及实际能提供的预警时间过于短暂,故排除了部署海军舰艇执行国防前哨任务的必要,而改由岸基航空兵和雷达体系承担此任务。在其他三个方向上,为了对我国政治和经济中心地区实施战略防御,则都需要海军舰艇执行前述的战略前哨作用,担任“雷达哨舰”。
作为担任战略预警任务的“雷达哨舰”,自然需要安装大功率对空对海搜索雷达、远程通讯设备以及指挥引导其他兵种实施作战所需要的控制设备,相应地就要为这些设备配备操作、维护人员以保证其运转,配备更大的舰艇动力机组为这些舰上额外的设备供应能源,同时还要提高舰艇的适航和自持能力,以使其能长期在海上执行任务。不仅如此,作为战略防御体系的最外层,海军舰艇还要具备和多种海空敌人进行战斗的能力,装备对空、对海作战武器,一方面打击敌人的攻击实力,降低其对内层国防圈的压力;另一方面也要防止雷达哨舰本身被敌人摧毁,从而国防预警体系出现盲点。为使海军舰艇满足上述战术、性能要求,就必须建造单舰排水量更大的海军主战舰艇。
然而,随着20世纪60年代我国和苏联关系的严重恶化,我国海军建设失去了曾经的最大外援,不得不进入自行研制装备的阶段。不仅如此,由于之后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苏军事对峙,更使我国的国防重心向预防苏联军事入侵转移,一定程度上海军的战略又回到建国后到上世纪50年代末的近岸防御状态,并以严防苏联在黄海滨海区(青岛、旅顺)两栖登陆为重中之重。加之国民经济和国内政治的动荡,原有的以大型军舰担任海军主力的海军装备规划被大大延后,科研和生产资源也被调用到其他适用近岸防御作战的海军装备发展计划上(如从1959年开始引进苏联R级潜艇技术开始生产的033级国产潜艇)。
虽然研制过程漫长、艰辛,但我国海军军工还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研制出了“江东级”导弹护卫舰,以及20世纪70年代研制的“旅大级”导弹驱逐舰等海军大型装备,并初步建成了我国比较完备的现代海军武器独立研发体系。伴随这些舰艇的服役,我国海军也从“小、快、灵”的近岸防御型海军向拥有比较齐全对海、对空作战能力的近海防御型海军转变。“近岸防御”与“近海防御”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却使中国海军向大洋深处挺进迈出了第一步。
随着上世纪7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南海领土争端的逐步升级、苏联解体以及台独势力的自我膨胀,直到东海资源开发问题,我国海军的作战威胁较以往主要来自苏联的强大军事压力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家安全环境的客观变化,必然要求我海军扩大活动范围并形成更加全面的作战能力,而这也促进了我海军战略向近海防御型的发展。同时,新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间合作的加深以及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也为我国海军装备的大发展提供了可能。一大批引进的和国产的新型海军装备开始装备我国海军,同时合成化的海军陆战旅的建立也为海军在未来保卫我国海权的斗争中添加了新的砝码,而核动力潜艇的装备则使我国的战略威慑力量实现了海陆空三位一体的打击手段。
为配合向近海防御型海军的迅速转型,我国海军也摆脱了以前闭门搞建设的传统,开始执行“走出去”的思路,对外扩大军事交流与合作,并承担起越来越多的国际责任。其中2008年底开始的索马里海域护航不仅体现了我国海军逐步提高的远洋能力,也反映出我海军积极参与国际防务合作的善意和愿望。我国海军成立60周年阅兵式更展现了我国海军军事装备建设和对外军事交流的成就。
我国海上阅兵并非逞强
虽然我国海军在最近十几年中经历了日新月异的进步,但由于起点低和我国奉行克制的防务支出政策,目前我国海军还有很多亟待提高的方面。正如法国《欧洲时报》的评论指出的,今天新中国海军邀约世界宾朋,其所要传递的不是逞强示威的霸道,而是一个热爱和平、与邻为善民族的“成年礼”。中国海军要建设强大的海军,面对广阔的海洋,还有很多方面需要砺炼和改善。
我国主力舰型较为庞杂;我海军不断曝光的各种新式大型舰艇令国人振奋,但也引起了人们对海军主战兵器型号过多的隐隐忧虑。纵观各大国的海军,每个种类的主战舰艇型号通常都控制在有限的数量上,这样的目的在于:控制海军装备研发、生产和升级经费;缩短装备生
产、维修和升级周期;提高新装备换装效率;简化后勤补给,降低训练、作战的指挥和协调难度,特别是在跨支队、舰队的联合行动中。而我国目前比较新型的驱逐舰包括从俄罗斯引进的“现代级”、国产的169舰型和171舰型等,造成型号较多的客观原因固然很多,短期来看可以通过对各种装备设计思路的比较,为探索我海军装备发展思路提供实践经验与数据,但长期来说会花费过多资源,造成装备发展思路不定,甚至会影响海军战略战法的稳定性。
情报获取和传递能力、电子对抗能力不足:在未来舰队高强度的作战中,并不是吨位大、武器强的舰队就一定能够获胜,还需要详细的水文情报,需要岸基大型雷达、空中力量的配合,需要卫星提供导航、侦察和中继制导,需要电子对抗手段通过伪装、干扰、欺骗、破坏来保护自己、消灭敌人,需要通讯数据链来实施联合作战的指挥、协调。目前,在这些方面,我国和国外海军还有很大的差距。“北斗”2导航卫星的发射成功会大幅提高我国的侦察、通讯、导航能力,但建立大规模的电子情报搜索、对抗体系的任务还具有长期性和挑战性。
海上投送力量不足:这是国内军迷长期关心和讨论的话题之一,这个问题随着我海军逐渐承担起更多国际义务而变得越发突出。一方面,我国海军缺乏实施高强度两栖作战的海军装备与经验。大规模两栖作战能力的建立很多时候是一个敏感的政治话题,尤其在当今东亚、印度洋地区异常复杂的防务竞争局面下。此外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也不可能把大量的资源投向建设大规模两栖部队这样耗资巨大的作战力量,况且大规模两栖作战部队也不符合现在我海军近海防御的战略构思。但这些并不构成否定海军两栖作战装备、战法发展的理由。首先,发展先进的海军两栖作战装备并不必然导致建立大规模的两栖作战能力;再则,我海军目前非常缺乏适合高强度作战、救灾、人道主义援助行动使用的两栖登陆舰,尤其是两栖船坞式登陆舰这样的综合性两栖舰只,如果现在不尽早重视该类舰艇的发展,未来可能会严重影响我海军保卫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能力。2005年美国奥尔良遭到“卡特里娜”飓风袭击,美国海军旋即排遣“舒适”号、“慈悲”号医疗船以及携带大批直升机和人员的“巴丹岛”号和“硫磺岛”两栖攻击舰前往救灾,可见海军两栖装备在平时也是国家安全利益的重要资源。此外,两栖作战是最复杂的军事行动之一,几乎涵盖陆海空天的所有军事领域。这样复杂的作战,如果不经过长时间的装备与战法摸索,部队是很难形成完整战斗力的。我们在目前缺乏海军两栖装备的情况下,以电子模拟、战棋推演来研究、演练大规模两栖作战战法,并不能完全满足“立足实战”的要求。
另一方面,我海军舰队也缺乏长期、稳妥的海外力量投送保障能力。由于长期的近岸、近海防御战略和经济、外交的制约,我国在海外并没有形成可靠、有效地海军保障、补给体系。如2008年底开始的索马里海域护航行动,我海军的装备先进与训练有素举世瞩目,但少有人注意到我海军此次在后勤补给上存在的问题:对护航编队的伴随补给虽然由“微山湖”号综合补给舰实施,但“微山湖”号综合补给舰本身却是停靠在也门的亚丁港实施干、液货补充,并且是以商业模式完成该过程的。这样的再补给方式并不是非常稳妥的海军补给方式,只能算一种临时行为。而且还存在非常巨大的安全和政治风险,2000年10月美国海军“科尔”号驱逐舰就是在亚丁港遭到恐怖分子快艇袭击而受创的。“舰队存在”是国家重要的战略影响力手段,但是要实现“舰队存在”,就必须解决舰队出海后的补给、维修、医疗、行政安保、水文气象、通讯引航等一系列问题,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好,舰队是无法真正长期在海外执行任务的。笔者并不是鼓吹美国海军那种全球基地群式的海军保障体系,但根据国家利益需要,与其他国家通过互助互惠协议,合作建立适当的舰队海外保障体系,使海军的海外保障制度化、正规化,或者能以租赁的形式,在海外得到一些港口设施的长期使用权,平时为民用海事活动提供服务,必要时为我海军提供海外后勤服务,那么我国海军对外投送力量的体制会更加完善,海军单程在航时间、航程等会有很大的增长潜力。
核潜艇部队规模不足:一直以来,我国海军无论核攻击潜艇还是核战略潜艇的数量都十分有限,这对国防进一步发展构成了瓶颈。一方面,作为目前全世界唯一一个被核武国家和核武潜力国家与地区环抱的国家,中国的战略威慑能力到了非提高档次不可的局面了,否则不要说维护世界和平,就是本国的安全都可能被挟持。这就要求作为我国核力量重要组成部分的海军核战略潜艇部队在规模上要有所突破,以形成全时段的战略核潜艇值班能力,保持可靠的战略核反击能力,对可能出现的某些国家、地区核冒险政策保持威慑。另一方面,核攻击潜艇部队的规模也要相应地扩大,除了保卫扩大规模的核战略潜艇的安全所需外,我海军大型水面舰艇编队在面对未来军事斗争时,也需要核攻击潜艇提供反潜屏障。太平洋、印度洋地区有大量国家拥有静音、武备性能先进的常规乃至核潜艇,我海军未来可能发生的远离本土海岸作战中,肯定要防备这些海底杀手的冷箭伤人。由于常规动力攻击潜艇包括比较先进的AIP技术潜艇在航速、航程上跟不上水面舰艇部队,故无法满足编队作战的要求,甚至会成为整个编队的拖累,因此核动力攻击潜艇是舰队反潜兵力的最佳选择。
共和国海军需要大型舰艇
舰队防空和反潜问题是我国海军长期以来的短板,60年来我海军仅能够在岸基航空兵和防空部队等兵力的掩护下在近海作战范围内执行军事行动,严重制约了海军在国防体系中的作用。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国家利益的全球化,捍卫国家领土、经济安全的历史使命已经责无旁贷地落到了海军的肩膀上,而只有走向远离本土防空圈的远海,才能真正履行这一使命。但是,海军舰队远离本国海岸后,就需要独立面对防空、反潜问题了,而现今的东亚和印度洋海区又恰恰是高性能常规潜艇、战斗机、反舰导弹威胁非常密集的地区,这种威胁在未来可能还会更进一步强化。过去以上敌情压力可以靠岸基航空兵、防空兵、小型反潜舰艇和常规潜艇来分担,但现在这些兵力都“鞭长莫及”了,这就需要海军舰队通过装备航空母舰等大型舰艇来克服这些困难。
值此海军60周年庆典,广大军迷心头一个萦绕20年的想法再次被撩拨起来:我国自己的航空母舰什么时候才能够横空出世呀?据笔者猜测,中国的航空母舰已经不是造不造的问题,也不是什么时候造的问题,甚至不是造什么样子的问题,而是什么时候出现在我们视野中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