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楷书作为规范性强,普及程度广,被大众接受程度高的书体,从概念到源流,从普及到艺术,从用笔到章法,最后到艺术的写情、写性、写灵、写人生的最高境界,通过列举历史上从古到今颜真卿等许多书家成功的范例,让书法为人们、社会所去重视,扎根学习楷书,懂得楷书为书法艺术发展的根基,就像一座大厦,只有根基打牢了,框架插好了,才能筑起雄伟的高层大厦,写好楷书,才能提高行草书的创作,使中国书法艺术迈向更加繁荣辉煌的时代。
关键词 楷书 行草书 笔意 影响
中图分类号: H1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4(a)-0000-00
1楷书概念及其源流
人们提起楷书来,知道楷书功夫很大,但是楷书对行草书的影响更大,我汇集了许多人的意见和建议后,做了认真的思考。我认为真书、正书、篆书、隶书、魏碑从广义上讲统称为楷书范畴。这一概念的意义有两点:其一,提出了楷书的时代意义:其二,楷书对行草书的影响力。楷书在书法艺术中是一种根基,这就要求我们从根源上、理念上去研究楷书并发掘它,从中找出其发展规律,总结其发展的脉络和历程,从而有利于推动书法事业的发展。
楷书的概念及其源流。概念:楷书又称真书、正书,分小楷、中楷和榜书,就是形体方正,笔画横平竖直(横划3度至5度角度),可做楷模,始于东汉,创造者王次仲。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楷书四大家:欧阳询,他的代表作《九成宫體全銘》、颜真卿他的代表作《多宝塔碑》、、柳公权他的代表作《玄秘塔碑》、赵孟頫他的代表作《胆巴碑》等。(参考文献2)
唐代的楷书,国势兴盛,经济繁荣,书家辈出,书体成熟。楷书方面,初唐有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有颜真卿,晚唐有柳公权,其作品均为后世所尊重,奉为习书的典范。
古代学书有种说法:“学书须先从楷书开始,作字必先大字。大字以颜为法,中楷以欧为法,中楷既熟,然后敛为小楷,以锺王为法”。经多年研究:初学写字,不宜先学太大的字,中楷比较适合。
初唐三大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的楷书,都最适宜作中楷的临摹范本。欧阳询的正楷,源出古隶,以二王体为基础,结体特异,独创一格,为学书的标准本。其特点,用笔刚劲险峻,笔画方润整齐,结体爽健,其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 虞世南的楷书,婉雅秀逸,上承智永禅师的遗轨,为王派的嫡系。源出魏晋,但其外柔内刚,沉厚安详之韵,其楷书代表作,《夫子庙堂碑》等。 褚遂良的楷书,以清秀瘦劲,结体内松外紧,却能巧妙的调和着静谧的风格,开创了前人所未达到的境地,其代表作《雁塔圣教序》为最。
2楷书对行草书的影响
经多年学习楷书体会到,欧阳询的楷书用笔秀美,柳公权的楷书用笔潇洒娟秀,颜真卿的楷书用笔雄健,赵孟頫的楷书用笔灵动,他们留有很深的行草笔意,做到了心到、笔到、意到,熟到了心手相忘,神融笔畅的境界,功夫在笔内,他们运用的多是中锋运笔。以钟繇的《贺捷表》作为分水岭,中国书法史分成了二个非常清晰的艺术板块。此前所呈现的主调是篆、隶、八分书等,此后便以楷、行、草为主调,虽有刘德升创造了行书,张芝创造了草书。但这都有许多传说的色彩,但不像《贺捷表》这样清楚确切。
书法之要,妙在能合,神在能离,要先与古人合,后于古人离,完善自我,上追到钟繇的《贺捷表》,他的的侧锋接近于行书的笔法,它的古茂气息,奠定了钟繇此后的创造同为魏晋以下的楷书行书乃至草书创作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如果我们细品王羲之的《黄庭经》帖就会感到与钟繇楷法一脉相承,汉以前的篆、隶八分书均为中锋圆笔才普遍被使用,不仅是楷书,行书、草书也都大量使用,钟、王等魏晋楷法像王羲之的行书、草书都可以隐约可见。楷书的产生才使帖学的延伸发展,唐楷诸家到宋四家的行书无不渗透着钟氏楷法笔意,可以说楷法的建立使书法形成了一种崭新的书法气象,而这种气象影响了后世的书风。
楷书从诞生一千多年来,它所发挥功力是巨大的。我学习书法这二十多年的体会,认为楷书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行书和草书。一是用笔上的影响,《贺捷表》的产生便充盈了行书的笔意,其起笔之侧锋无疑增加其灵动性,它与钟繇的其它书法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直接将其笔法用于行书,如王羲之的《兰亭序》以及后来的手礼,王献之的《甘九曰帖》等等。二是章法上影响的。最早运用楷书章法写行书的当是唐欧阳询《仲尼梦奠帖》,此后又有李邕的《李思训碑》和《出师表》,这两碑版的章法完全是楷书,字字独立,但整体气息是贯通的。到元代赵孟頫以楷书章写行书达到十分个性化了,他的《洛神赋》、《胆巴碑》等都属楷书章法作行书的代表作。三是气韵的影响。凡魏晋之后的行书接受楷法的影响最明显的就是气韵,从晋代王氏一门,到五代杨疑式,直到“宋四家”的表现的精到深刻与从容散逸完全与魏晋楷法相一致,清杨宾说米芾书:“米襄阳自言初学颜,次学柳,次学欧,次学诸最久,后乃师师宜官,今观其书,于欧、柳具无所得,颜后亦痛贬,惟书碑则极力摹之。”虽亦痛贬于颜,其初毕竟是颜书引其入门(参考文献1)。
楷书对草书的影响同样。从用笔上说草书的用笔是中峰行笔,直到每一笔的完整性都起到一定的作用。素有“作草如楷”之说。最典型的是章草,如《急就章》它的每行都有对比的楷书,而与之相对的章草一样。也正是这样楷法般的深刻细致,才使章草高古奇伟,到了唐代孙过庭的草书《书谱》,虽然在气韵上比楷书生动许多,但如果我们细品,不是楷书般的到位、精妙吗?唐怀素草书到了宋代的黄山谷大草都是一种从容的写境,细节相当深刻,使我们无法不联想到楷书的作用,可以说“无楷不能立”。因此楷书对每一位书法家都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和巨大的作用。
3历史上书法家成功的范例
楷书与行草的作用。现在的楷书必然要赋予时代新的内涵,解毒楷书关键在“楷”,楷及法则也。
楷书在现代仍不乏有这样几方面的作用。从功能上看是有区别的,一是楷书肩负着使用功效,刻碑、记事、传承等。二是有了现代化高信息手段,书法家所写的书法无论什么书体,一律都把艺术性放在首要位置。三是历史上书法大家写楷书成功的范例。以唐朝颜真卿为例从楷书《多宝塔》到行书《祭侄文稿》,他把《祭侄文稿》写的形散到神不散,近现代的于右任先生是魏碑楷法的集大成者,他把碑写成了出神入化、领略了其全部精髓才有了他别具一格的草书,成为一代草书大家。还有书法大家沈尹默先生的楷书,其楷法可谓精妙,其楷书的精法度使行书同样达到了至高之境界。孙伯翔的魏碑,启功先生的行楷等成功范例很多,这样的互补性给了我十分深的印象,可以说,一个不懂楷书的人也写不好行草书。这句话不一定是真理,但确实是书法家通过无数的成功与失败总结出的经验。
参考文献:
[1]河北省科学院书法文化研究中心编 杨思远主编的《楷书创新论坛论文集》
[2]山东美术出版社曹萌主编《中国书法创作技法》楷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