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的发明使用,使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了键盘打字,手写能力开始下降。不仅已经工作的成年人的汉字手写能力在下降,而且在校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也在下降。对此,笔者深有体会,虽然身为教师,经常跟文字打交道,但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电子白板教学的推广应用,备课用笔写教案,上课用粉笔写字越来越少了,基本上是无纸化办公,因而感觉自己的字写得越来越差了,大不如从前,有时连一些简单的常用字都怀疑是否正确,更不用说写好写漂亮了。教师尚且如此,相信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也有如此的体会。因此,汉字手写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针对汉字手写危机,央视科教频道推出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节目,深受中国人民的关注。而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播者的我们不得不深思,能为中国的汉字做点什么?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那个时候出现了甲骨文,也就是说中国有了文字。文字的书写成了当前的一项重大历史文化传承任务。所以,我试着把书法融入我的历史教学中。
中国的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而书法一般有五种书体,即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本文主要介绍了这五种书体在“汉字演变过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 篆书在教学中的应用
甲骨文是汉字产生的标志,其中说道:“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这一历史知识很抽象,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很有难度,当时理解事后就忘。对此,我在多年的教学基础上,搜集到了几片甲骨文教具。首先展示这一教具,让学生细致观察,看看这一文字有何特点,让他们过一把考古学家的瘾。这样运用甲骨文教具讲解,学生既好奇又亲身感悟,在这个基础上,再点出这种文字是商朝出现的,诱导学生思考刻在骨头上的文字叫什么。提出问题,骨头这么硬,为什么还要往上刻,为什么不写在纸上?那时人们就能在这么硬的骨头上写字,这也说明了当时人们的聪明才智,从而对学生也进行了思想文化的教育。这样进行教学后,学生对“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这一概念就容易记住了。我又布置了作业,有条件的同学可在尖石的泥土块上刻一些甲骨文,使这一知识深刻地记在孩子们的脑中。
秦始皇不仅为中国的统一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而且为中国的文字发展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秦完成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统一后,便将其他六国的文字收集起来,求同存异,以秦国的文字为依据,对文字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简化和统一,这也就是所谓的文字改革。这是汉字发展史上出现的第一次统一文字运动。历史教材是这样描述小篆的:“秦始皇又下令统一文字,把简化了的字体小篆作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小篆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促进了当时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交流,而且对巩固和加强封建国家的统一也起到了促进作用。我们现在依然很崇尚小篆这一字体。为了加强学生对小篆字体的认识,我让学生利用橡皮制作小篆字体教具。小篆字体笔画的圆润程度,给学生们制作教具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学生们还是克服了困难,制作出了很精致的小篆字体教具。我将学生们制作的小篆教具与甲骨文教具进行字体相比,显得弯曲,呈弧形。在教学中,我在标题中写了几个小篆字体,在布置作业时,也提出了一项要求,作业中简单的字体如果会的话,可以用小篆字体进行书写。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小篆字体的印象,又突出了认识秦的中央集权,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秦是我国第一个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印象。
二 隶书在教学中的应用
隶书在教材中只提到两句话,即“接着,又出现了一种比小篆书写更简便的字体隶书。现在的楷书,就是从隶书演化来的”。只有这短短两句话,学生会很茫然,究竟如何简便,隶书在中国文化史上究竟占了什么样的位置。学生知之甚少。因此,我上网查了有关小篆如何向隶书演变的过程,讲给学生听。“因为小篆笔画较复杂,笔画又圆转均匀,书写慢、有难度,如果遇到紧急事情,那就很难及时向上禀报,从而耽误了办事时机。特别是官狱,许多用小篆书写往往会延误时间。为此,下层狱吏中便形成了一种新的字体。这种字体把小篆字形由圆变方,笔画由弧形变为较直。据说,此书体最后形成于程邈之手,程邈曾得罪秦始皇,关在狱中,他经过十年的悉心钻研,造成了隶书。秦皇嬴政得知后,比较欣赏,不仅免了他的罪,还升了他的官。因这种字体出于徒隶之手,就命名为隶书。”
此书体自秦代兴起,经东汉、西汉、三国到东晋、西晋逐步完善。由小篆到隶书是汉字演化史上一次重要的转折,是文字史上的一大进步,形成了汉字的方块形式。与小篆相比,隶书的教具很容易制作,学生对隶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加深了对隶书的印象,从而对隶书的意义和作用理解得更为透彻。
三 楷书在教学中的应用
楷书接近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也是随处可见的,对于人们的生活来说非常重要,也是国家语委提倡要求青少年写的。楷书字体如何,仅从教材内容里是难以理解的。教参中只简单提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通过查资料得到:三国时,魏国的钟繇精心研究书法,开始把字体由隶书转化为楷书。楷书又名“真书”或“正书”,楷书萌芽与西汉的宣帝有着不解情缘,东汉末期日趋成熟,魏晋以后,成为汉字的正规字体,到了唐代更接近完善。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用笔平稳有力,搭配匀称,结构端正。这一字体的教具更容易制作,每一位学生都能做得很好。用文字教具将隶书、楷书进行对比,学生很容易记忆。
四 草书和行书在教学中的应用
草书和行书能够加快书写的速度,对人们的生活也很重要。对于草书和行书,教材只提到王羲之以及他的《兰亭序》,说他“还善于写行书和草书”。人们赞美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字为何像浮云在天空飘荡,为何像受惊的龙那样矫健地舞动?学生还是感受不到,只是肤浅地感到行书,特别是草书比较豪迈奔放,肯定不像隶书、楷书那样一笔一画、规规正正。因此,补充行书和草书的相关知识是必要的。
最后,在讲完教材中的行书后,将五种书体再呈现一次,将字体教具也展示一遍,加深学生对中国书法演变的认识。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只有学生主动乐于接受,才能轻而易举地掌握学习历史的能力和方法,同时使中华民族文化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
〔责任编辑:庞远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