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征明是明代著名书法家,一生勤奋刻苦,致力于书法艺术,在行书和小楷书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尤其小楷书被后人推为其书第一,在书法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 文征明;小楷;行书
文征明与沈周并称“沈文”,成为吴门画派的领袖,他对吴门画派的崛起和延伸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为“明四家”。其一生致力于绘画和书法创作,在中国绘画史、书法史上,可谓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物。他使中国文人书画步入了又一个崭新的时代,在沈周去世后独领书画艺坛风骚五十年,其绘画、书法风格影响了明代中后期一大批著名书画家。
文征明生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公元一四七零年),卒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公元一五五九年),享年九十岁,可算得上是书坛寿星。他初名壁,字征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为征仲,别号衡山,自称衡山居士,长洲(今江苏吴县)人。他出身于仕宦之家,小时候并不聪明,字也写的不好。王世贞《文先生传》中说:“先生生而外椎,八、九岁语犹不甚了了。”文嘉《先君行略》也证实:“少时,外若不慧”、“少拙于书”。父文林却认为:“儿幸晚成,无害也。”严格督促文征明用功学习,并请最好的老师开导启发其心智。
一、习书渊源
文征明被誉为“吴中三家之一”,为一代书风的代表。关于他书法的渊源,据《书林藻鉴》卷记载,说他“长学书于李应祯”、“小楷行草,深得智永笔法”。又《书林藻鉴》转载《艺苑卮言》:“所书千字文四体,楷法绝精工,有黄庭坚遗教笔意,行体苍润,可称玉版圣教,隶亦妙得受禅三昧,篆书斤斤阳冰门风。”“小楷师二王,精工之甚,为少尖身”。从传世作品看,文征明书法早年初学欧阳询,后法黄庭坚、米芾和赵孟頫,形成俊迈奔放、气韵超脱、结体严谨的书风。小楷取法魏晋,书风温雅古朴,别具一格。他的书法功底深厚,不遗余力的学习古人,还认真的临写研究过钟繇、王羲之、王献之、虞世南、褚遂良等人的碑帖和墨迹,由晋入唐,将晋人的风流韵致与唐人的严禁法度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点
二、精到的小楷书作品
文征明各体兼善,而小楷最为精到,时有“名动海内”之誉。其子文嘉评曰:“小楷虽自《黄庭》、《乐毅》中来,而温纯精绝,虞、褚而下弗论也。”传世作品中,若《高士传》《题赵魏公二帖》等早期作品,赵孟頫面孔居多,体态略扁,起笔亦较尖细。五十三岁入翰林院为待诏时,略见欧书影子,劲健中有板滞气息,盖“五十以后,因书诰敕,颇兼时体,渐尚整齐”。如此时所作《右参政吴公墓志铭》等,均可见入宫以后带来的影响。其晚年小楷如《归去来兮词》、《醉翁亭记》、《离骚经》,已入化境,毫无懈怠之笔。早、中、晚岁虽各阶段略有不同,但却反映了他一生都于小楷用功,暗示了与明初台阁体小楷一脉的抗衡。王世懋曾评其一生小楷的变化云:“衡山先生——时作小楷,多偏锋,太露芒颖,年九十时犹作蝇头书,人以为仙。然行笔未免涩强,其最称合作者,以字行后五六十也。”然而文征明自己则认为六十以前的小楷略有“滞弱”,直到八十四岁时才“稍知用笔”。九十岁时为他人作墓志铭,书未竟,而“置笔端坐而逝”。对小楷的追求,谨严如此,令人肃然起敬。
大书家以小楷著名的历代不多,传世名迹如钟繇的《宣示表》,王羲之的《乐毅论》,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等都是辗转摹刻的拓本,也屈指可数。明人谢肇淛说这些钟王的小楷“皆带行笔”;唐人小楷“字书谨严”,又不免“偏肥偏瘦”;能够“极意结构,疏密匀称,位置适当,如八面观音,色相俱足”的便是文征明。王世贞则把文征明的小楷推崇到“在山阴父子间”的地位。以后几百年里,对文征明小楷的盛誉,一直是众口一辞,似乎也没有被公认为小楷造诣可超越他的书家。
三、传世较多的行书作品
文征明的行书卷传世较多,这些作品无不展示了书家的实力,最为珍贵的还是他的自作诗。那是他经过思想的感觉和积淀,向着更高的层次复归,使书法成为一种特殊情感的结晶。这类作品,大多是大刀阔斧,而又挥洒自如,在顺畅自然中完成对真情实感的表露。书法之所以盛行不衰,正因为它本身的美学价值和美的规律在探讨中不断地被发现、被挖掘出来。文征明从黄庭坚的行书中得到启示,以独立思考的创作意识,和大多数书作得以沟通。尽管对他褒贬不一,但其生气勃勃的创作态势,还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文征明的行书中还有一类作品,很令人琢磨,那就是书札。在这些往来书信中,书家会更放松,更随意,但意想不到的效果,就是在这种漫不经意中产生出来。客观的说,文征明的书札还不是那样信笔挥就出来的,还是认真的,毫无草率之意。据说他每写好一信,都要斟酌一番不光是读文,而且还看字。有一字不如意,就要重写。这件书札行距分明,气息通达,呈现出清雅端庄的气息。有人曾批评文征明的书作法度有余而神化不足,那么在他的书札中,这个毛病应该是不复存在了。
文征明的行书在总体风格上,以其清雅、纯正、醇和的品格,表现了文人“士气”与隐逸之风。又以其适度的把握,使这种高雅的书法趣味转为平易近人,得以适应当时市民审美情趣的需要。尽管后人将其书名置于祝枝山之后,但祝枝山故后,他独领书坛风骚,客观上影响要超过祝氏。
四、结语
文征明的作品无论行书还是小楷,从笔法、结体到篇章,表现出端庄、典雅、俊秀、工稳的美。陆树声评价为:“书体姿媚,至其藏锋处亦遒劲,晚年多作山谷(黄庭坚)体,,笔意稍纵。”早、中年的严谨,与他的人生态度有关,晚年的俊逸,也同样反映出他解脱科举之累以后,处世稍见旷达。王世贞说他“惟不作草书”这可能是指不作“狂草书”。其实他的行草书非常精到,例如五十三岁所作的《口号十首卷》、《草书千字文》等 ,深得晋唐书法神采,只是也仍然表现出他的严谨风度。
参考文献
[1]王世贞.文先生传[M]//文徵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谢肇淛.五杂俎[M]//谢肇淛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
[3]陶宗仪.书史会要.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4]黄惇 .中国书法史(元明卷)[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