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国初期,北京有位善诗书、通画理、精篆刻的艺术家作了一套极富写生与漫画特征的《北京风俗人物》谱,令画界耳目一新。此人即是山水、花鸟、人物兼擅,却又不归某家派的国画大家陈师曾(1876—1923)。他出身世家,名衡恪,字师曾,江西义宁人。
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坛由于社会动荡而呈颓萎之势,加上欧风东渐,伴随殖民者凭其坚船利炮而闯入的西方文化,粉碎了中国对古老东方文明长期所恃的优越感受与自信心。文化界有识人士则痛心疾首:“中国画学至国朝而衰弊极矣。”(康有为语)一些留学生归来的艺术家举起了“美术革命”的旗号,否定传统文人画,提倡以西方绘画和工笔院画的写实精神来改造中国画。这场虽有片面性但具有一定进取精神的美术革命,确也促进了文人画的自我革新。面对时代大潮的冲击,被沉重的传统压抑得太久的文人画家们的创意与人性渐渐被唤醒,从而开辟了文人画的一个新价段。活泼在本世纪的艺术家陈师曾即是其中一员健将,在他的作品中,人们发现他既保留着传统文人画的审美特色,又有新世纪的时代精神。惜乎英年早逝,但他在现代美术史上的地位仍是无可动摇的。

陈师曾的生平
陈师曾名衡恪,字师曾,号槐堂,又号朽道人或朽者。江西省义宁县(一名修县)人。早年在书画上署名觭盦,晚年得安阳出土唐志石以颜其斋,称安阳石室、唐石簃,又因仰慕吴昌硕(又字仓石)的书、画、印,遂以“染仓”名其室。
光绪二年(1876)二月十七日,陈师曾出生于祖父陈宝箴所在的湖南地方道署中。他的家族在清季是一个很有名的世家。祖父陈宝箴,字石铭,举人出身。在湖南巡抚任内以湖南开化为己任,力倡新政;《马关条约》后痛感国势危难,疏陈利害得失。其父三立字伯严,光绪进士,曾参加变法,帮助时任湖南巡抚的父亲陈宝箴推行新政。戊戌变法失败后,父子二人同被革职,永不叙用。陈家素为诗书世家,陈师曾的祖、父皆有诗名,其父三立为同光体著名诗人,有《散原精舍诗集》《散原精舍文集》等存世,世称散原先生。师曾有兄弟五人,大都飘洋留学,有所成就。最值一提的是三弟寅恪,为著名的国学大师、史学权威,精研多种文字,堪称通儒。
师曾五岁时,母亲罗氏逝世,由祖父宝箴、祖母黄氏抚养。他自幼受到这个诗书世家的熏陶,在很小的时候即表现出诗文书画的才能,宝箴常在宾客前夸示此一长孙,十分溺爱。六岁时师曾随祖母离开湖南,来到杭州。自古繁华的杭州城使他感到十分新鲜。盛夏的一天他随祖母乘轿游览西湖,面对莲叶接天的十里荷花,他情不自禁地在轿板上以手摹写。家人见此十分惊讶奇,回到家后即给以纸笔任其纵情涂抹。书香门第的良好教育加上他的聪慧过人,在十岁时他就工诗善画,且能作擘窠大字,时人皆以奇童目之。


年轻的陈师曾交游众多,广拜名师,在长沙结识了著名书画家胡沁园、王湘绮,过往甚密。十九岁时随祖父在湖北县署,从周大烈学文学,从范镇霖学魏碑、汉隶,从范肯堂学行书。范肯堂与陈三立同为同光体著名诗人,交谊甚厚,且十分看重师曾的才华,遂以其女范孝嫦妻之。光绪二十年(1894),即甲午海战爆发的那年冬天,陈师曾与范孝嫦于湖北按察使署内结婚。当时的中国正面临着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危险,1895年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进一步把中国推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深渊。忧国忧民的有识之士不甘坐视国家的沦亡,奋起推动光绪皇帝进行了旨在自立图强发展中国资本主义的戊戌维新,陈宝箴父子共同投入其中,并保荐杨锐、刘光第参与戊戌变法。1898年变法失败后父子二人受到牵连,同被革职,陈宝箴在湖南所营新政虽已著效,但被尽行废弃。此次事件在思想上给陈师曾以强烈的震动工。是年他考入南京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学习。在这里,他结识了当时由南京水师学堂转入矿学堂学习的周树人(鲁迅)。
1900年,无论对中国还是对陈师曾来說都是不幸的一年,当八国联军的铁蹄踏上紫禁城的御道时,祖父陈宝箴在六月以疾谢世于南昌。同年夏天,师曾的妻子也撒手西去,年仅二十五岁。
第二年春天他来到上海,进入法国教会学校学习外语。一年后陈师曾携不满十三岁的三弟寅恪登上了东渡日本留学的轮船。初到日本时,他与鲁迅共同就读于东京巢鸭弘文书院,朝夕相处,时常一同饮酒,赋诗唱和。后来入高等师范习博物学,对动植物结构、色彩的深入细致研究对于他日后的花鸟国产生很大影响。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双方军队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杀人放火,无恶不作,日军攻占旅顺后对中国人进行了血腥的屠杀。在鲁迅的影响下,陈师曾向国内亲友写信数封,说明日俄战争真相,揭露日俄双方对中国领土的侵略野心。
在日本时陈师曾对西洋绘画亦非常注意。李叔同其时正在上野美术学校学习西洋画,共同的追求使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回国后李叔同曾为陈师曾写过小传。李叔同在《太平洋报》画刊任编辑时发表的师曾的作品《古诗新画》,在当时影响很大,许多人皆谓师曾是中国漫画的先驱。李叔同出家前,将保存多年的民间艺术品和维纳斯石膏像赠给师曾,师曾亦作画赠之。
1909年夏,陈师曾回到中国。归国后初在江西任教育司长,第二年即应聘到江苏南通师范学校教授博物学。寓居通明道观,经常到“翰墨林”作画论艺。“翰墨林”主人李苦禅是“海派”巨匠吴昌硕的弟子,当时以吴昌硕主代表的海派在画坛影响正是如日中天。对吴昌硕的书画篆刻艺术,陈师曾早已心向往之。通过李苦禅的介绍,他得以认识吴昌硕,多次到泸上向吴求教,因而艺事大进,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面貌。吴昌硕对这位大弟子评价很高,称之为:“以极雄丽之笔,郁为古拙块垒之趣,诗与书画下笔纯如。”陈师曾在南通创作了不少书画篆刻作品,并在《南通师范校友杂志》上发表《欧西画界最近之状况》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