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计算机专业中职与本科“3+4”分段培养模式对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重要意义。文章针对当前“3+4”分段培养模式研究现状,从中职、普通本科贯通培养模式中的招生机制、转段机制、培养方案和教学管理几方面,同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详细阐述“3+4”分段培养模式的转段升学实施方案,旨在为全省其他试点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分段培养项目提供实践经验,做好中职、高等学历教育衔接贯通工作。
关键词:“3+4”分段培养模式;计算机专业;转段升学实施方案
1 计算机专业中职与本科“3+4”分段培养模式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计算机专业中职与本科“3+4”分段培养模式是在中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对口自主招生,进行中职、本科“3+4”分段培养高素质、创新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江苏省、广东省、山东省、上海市等10几个省市已经在2012年启动中职与应用型本科“3+4”分段培养,很多国内外的教育者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文献[1]指出要在中职升本科项目中明确技术本科与普通本科的错位发展,确定了以技术培养为核心,强化实践操作能力,培养“敬业、专业、乐业、创业”的高素质实践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2-3]。“3+4”项目在国内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在招生机制、转段机制、培养方案、教学管理等方面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研究和尝试。
在国外,中专学校的毕业生可以升入本科攻读学士学位,甚至可以攻读硕士和博士,这样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体系。美国以社区学院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发展模式,美国的社区学院办学和企业的关系比较密切,专业的设置是根据企业的需求,还有相关的董事会进行监督。董事会不仅起到监督的作用,还可以保证学院的教学质量。另外,由于美国有完备的学分认证系统,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能够进行有效的衔接。德国主要教学模式有双元制,企业和职业学院进行合作,引入双元制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思想,形成双元制職业教育与双元职业继续教育体系,使得接受中职教育的学生进入高等院校[4-5]。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提出双元制职业教育、双元制继续教育、双元制高等教育的3级体系方案。澳大利亚推出TAFE这一终身教育体系,公布全国统一的澳大利亚资格框架(AQF),把学校、职业教育与培训及高等教育各部门所颁发的资格证书纳入体系。回看我国的普高教育和中职教育,则发现长期存在着“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尴尬局面,中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和吸引力偏低,没有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
2计算机专业中职与本科“3+4”分段培养模式的研究内容
教师要立足“中职升本”教育的特殊性和培养定位,积极开展相关的理论研究工作,边研究边实施并广泛征集各方面的经验和建议。根据反馈信息,我们对计算机专业“3+4”分段培养模式的招生机制、转段机制、衔接机制、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和完善,最终形成比较成熟的计算机专业“3+4”分段培养模式。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5方面。
1)发达国家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贯通以及应用型计算机人才的培养。
教师可对美德澳等发达国家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贯通和衔接进行比较,分析各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以及实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从而为我国建构多元化职业教育模式提供参考借鉴。美国的社区学院办学以校方为主,与企业取得紧密联系,根据企业需要设置专业。德国以双元制为主要教学模式, 将卓有成效的双元制教育模式和教育思想引入高等教育领域,与企业及职业学院合作,构建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双元职业继续教育的体系,为接受过职业教育的青年人提供进入高等学校深造的机会。
2)中职与本科“3+4”分段培养项目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施。
教师可在“3+4”分阶段培养模式下,设置本科与中职无缝对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等职业学校和本科学校共同讨论形成衔接贯通的课程体系,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较强计算机实践创新能力和较高社会适应性,能够胜任社会发展相关领域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3)中职与本科“3+4”分段培养项目转段方案的制订与实施。
根据江苏省关于进一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转段升学工作的意见,南京晓庄学院组织合作中职院校,成立转段考核工作领导小组并明确具体工作部门;负责转段考核的领导、协调和组织实施并且共同研究制订转段升学考核方案,明确课程考试、过程考核、综合评价的内容和要求。
4)中职与本科“3+4”分段培养项目招生计划和录取工作的完善。
教师可完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中职与本科“3+4”分段培养项目招生制度,将职业教育考试招生纳入学校的招生考试规划中,扩大计算机专业“3+4”项目的招生规模;继续完善录取工作,招生就业处领导直接参与“3+4”工作小组,做到录取工作的公正和公开。
5)中职与本科“3+4”分段培养项目的教育研究和教学管理。
教师要加强中职与本科“3+4”分段培养项目的教育科学研究,为人才培养工作提供理论基础。目前,“3+4”项目教育处于探索发展阶段,理论和实践研究都很不足,需要积极开展相关的理论研究和教学改革,为项目的实施提供有力的支撑;同时需要积极推进职教科研机构、高校、企业、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合作,开展相关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教育模式改革研究。
3计算机专业中职与本科“3+4”分段培养模式的转段升学实施方案
3.1“3+4”分段培养模式的实施原则
(1)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培养的原则。转段升学考核要推动中高等职业教育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过程的相互衔接,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考核内容要重点体现前段教育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同时也要体现后段教育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保证培养的连续性、衔接性和贯通性。
(2)重点突出职业教育特点的原则。转段升学考核应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建立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升学考试制度;要围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总体目标,重点推进“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改革,着力加强学生文化基本素质和专业基础能力考核,探索推进文化素质考核与职业技能考核的融通。
(3)公平公正的原则。转段升学考核把促进公平公正作为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深入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完善制度设计,强化信息公开,优化过程管理,切实保障转段升学的机会公平、程序公开和结果公正。
3.2“3+4”分段培养模式的组织实施
(1)轉段考核工作在教育厅的统一领导下,由本科院校成立转段考核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转段考核、综合评价、面试等工作。
(2)各前段学校均要成立相应转段考核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转段考核的组织、协调和有关善后工作。转段考核领导小组由分管招生、教学、纪委工作的校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
(3)各后段学校要严格程序,严肃纪律,确保转段考核测试工作公开、公平、公正。各相关专业要按要求认真制订并及时公开考核具体工作方案,严格考核程序,严密组织考核各环节工作,及时公示考核测试结果。每个阶段的过程考核结果经公示无异议后,应及时报本科院校备案;综合考核结果及时通知考生本人。
3.3“3+4”分段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内容
1)文化课基础考核。
(1)文化课程统考科目:语文、数学、英语。语文、数学、英语分别于第2学期末和第4学期末进行统考,统考一般由市职业教育教研室组织。
(2)文化基础课过程考核:重点考核学生学习期间各类主要课程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3)文化课课程学期或学年总评成绩不及格者,可在下一学期开学两周内给一次补考机会。补考由学生所在的前段学校组织,非统考课程补考试卷由前段学校负责,统考课程补考试卷由市职业教育教研室确定,补考试卷难易程度与正常考试相当,不降低标准。补考成绩60分及以上者按60分计;60分以下者按实际成绩计。
2)专业课程与职业技能考核。
(1)每个专业确定1门专业基础课:计算机组装维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参加市级统考;特殊情况下也可由本科院校与市职业教育教研室联合组织。
(2)每个专业确定2门或2门以上专业核心课程参加本科院校组织的统考,专业核心课程统考时间根据教学计划确定。专业统考课程总评成绩要求达到70分以上。其他专业课程考核由前段学校自行组织,本科院校负责督查指导。专业课程过程考核成绩的认定标准参照文化基础课程成绩认定标准。专业课程总评成绩不及格者,可以在下学期开学两周内给予一次补考机会。非统考课程补考卷由前段学校负责,统考课程补考试卷由本科院校负责,补考试卷难易程度与正常考试相当,不降低标准。
(3)职业技能考核。至少获得1个本专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英语通过江苏省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三级B类考试或公共英语二级考试;计算机通过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或获得劳动部OSTA中级操作员证书。
3)综合评价。
在全部文化课程和专业课程考试都合格的前提下,教师可对进入试点项目的学生进行综合评价:①德育考核合格,占综合评价成绩的20%(前段学校负责);②专业实习成绩合格,占综合评价成绩的20%(前段学校负责);③面试考核成绩,占综合评价成绩的45%(本科院校负责);④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占综合评价成绩的10%(按普通高考要求,在第6学期的3月份到指定医院体检);⑤参加过1次以上的社会实践活动,占综合评价成绩的5%(前段学校负责)。
进入试点项目的学生只有综合评价达到70分以上,方可转入本科院校就读。对于其中任何一项考核未达标者,如果学校下一届开设相同专业项目试点班,可转入下一届试点班学习;如果学校下一届未开设相同专业,则以中专学历毕业。
4结 语
“3+4”分段培养模式以构建纵横贯通、立体型、高素质、创新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为目标,强化了“统筹规划,合作共赢”的理念,积极探索系统培养人才体制,加快形成现代职业、学历一体化教育体系,系统化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增强了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输送功能,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国琛, 邓长辉, 彭绪梅, 等. 技术本科教育发展的思路与实践探索——以大连海洋大学为例[J]. 高等农业教育, 2014(12): 8-11.
[2]夏建国. 技术本科教育概论[M]. 上海: 东方出版中心, 2008: 122-123.
[3]易丽. 技术本科教育在“跨界”中寻求特色发展之路——技术本科教育发展论坛综述[J]. 职教论坛, 2013(1): 18-20.
[4]李平. 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先进经验 探索应用型本科教育之路——基于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特色的思考[J]. 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 2012, 26(3): 60-62.
[5]刘其兵. 德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特征和启示——以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为例[J].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12(1): 19-21.
(编辑:宋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