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学校的学生。
刘云杉认为,优质教育资源过于集中到地市一级和省一级的精英中学,这些中学犹如超级航空母舰,农村孩子很难进入,“主要病因在于基础教育阶段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性加剧。马太效应导致强校越来越强,汇集优秀生源、师资与教学条件,且重心上移,向省会等大中城市聚集。这导致在考分上具有竞争力的农村生源减少了,在中小学教育中,能获得优异的学业成就的农村学生减少了”。教育学博士罗立祝在调研中则发现,在保送招生制度中,城市子女获得的入学机会是农村子女的17.2倍;自主招生制度中,城市子女获得的入学机会是农村子女的8.2 倍,城市子女获得的高考加分机会是农村子女的7.3倍。河南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刘广明也认为,从目前的自主招生设计来看,各校的自主招生考试与面试对农村学生明显是不公的。北京大学李文胜教授认为,一流大学自主招生的名额经常就给到重点中学,农村的学生机会很少。即使农村学生有机会参加自主招生,在考试和面试当中可能也会处于劣势。
落实教育公平的需要
从自主招生制度推行以来,有关自主招生让农村学生上名校更不公平的质疑不断。对此熊丙奇认为,试点自主招生的高校显然注意到这一问题,开始在自主招生中制订专门面向农村学生、贫困生的计划。这反映出自主招生制度的灵活性,但他认为,这些学校在农村学生问题上动静很大,但有多少贫困生能得实惠,很难说。刘云杉也认为,清华的“自强计划”和人大的“圆梦计划”,以特殊的策略补偿这一利益受损群体,“最多不过是‘脚疼治脚’的局部治疗法”。
熊丙奇还认为,按照全国重点大学的性质,根本推进高考公平的做法是实行全国重点大学面向全国的统一自主招生,基本操作方式是,举行全国统一测试,大学基于统一测试成绩进行自主招生。其中,统一测试保障了基本的公平,大学会自主提出申请者的成绩要求;自主招生则一方面落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设置灵活的多元评价指标,校正录取中因地区教育差异、家庭教育差异所带来的不公平现象。
在美国,大学录取能成为社会公平的“调节器”。众多大学在录取中,会有地区教育因素评价、家庭因素评价,对于那些来自教育薄弱地区、贫困家庭的学生,会有加分评价,换言之,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来自教育薄弱地区、贫困家庭的学生,更受大学青睐。
鉴于我国过去10年试点自主招生存在的问题,不少舆论反对推进自主招生改革,认为自主招生会加剧农村地区、不发达地区的高考不公,因为大学举行自主招生笔试、面试会增加学生的负担不说,目前大学的面试考题也偏向于城市考生,另外,自主招生也有潜规则问题,大学的行政治校方式,会把自主招生变为滋生招生腐败的温床。这些担忧不无道理,可是,我国过去10年推行的自主招生改革,并不是真正意义的自主招生,而是嫁接在集中录取制度基础上的伪自主招生——学生参加高校的自主招生测试,获得资格之后还要参加高考集中录取,这样的自主招生,不但没有打破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也没有扩大学生的选择权,而由于学生没有充分选择学校的权利,因此,高校既不会在招生中关注学生的权益,也不会在培养中推进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有专家指出,真正的自主招生,是学生和学校的双向选择,尤其是学生选择学校,即一名考生可以自主申请若干所大学,获得多所大学录取通知书之后再根据学校的教育质量、声誉和提供的教育服务选择大学。推进真正的自主招生改革,不但是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的需要,也是落实教育公平的需要。为此,按照正确的路径实施真正的改革,而不是在现行制度框架下做换汤不换药的折腾。如果能实行全国重点大学面向全国的统一自主招生,那么,困惑我国高考的地域不公平问题会得到根本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