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中西药结合治疗治疗高血压的疗效比较观察

时间:2022-10-27 17:35:06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西药结合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选取52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6例,用自拟中药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对照组26例单用西药治疗。结果 治疗组降压总有效率92.3%;对照组降压总有效率61.5%,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不良反应情况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中西药联合应用,对高血压患者有具有保护作用,可以延缓高血压的进展,有较好临床疗效。

【关键词】高血压;中西药疗法;自拟中药汤

作者单位:653400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人民医院

近年来,对高血压病的治疗发展迅速,新的抗高血压药不断问世。据1992年12月各国在研究开发中的50类领先品种统计中,有关高血压新药就有300余种,列第四位。本院采用中西药结合治疗高血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文探讨的52例原发高血压患者均为本院2007年8月至2008年10月的住院及门诊患者,诊断依据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排除继发因素引起的血压增高及肾损害。高血压病程6.5~20年,血尿素氮>8 mmol/L,血肌酐>132 mmol/L。按随机双盲的原则平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6例,男16例,女10例,年龄42~73岁;对照组26例,男18例,女8例,年龄42~74岁。两组患者治疗前在性别、年龄、血压、血尿素氮、血肌酐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明显差异(P>0.05)。

1.2 临床表现 两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眩晕、头痛、耳鸣、记忆力减退、心悸、胸闷、气喘、无力、烦躁等高血压症状。均有严重的情绪急躁、口苦咽干、面色潮红、视物模糊、手足心热、健忘、腰膝酸软、走路轻浮无力、面部和下肢浮肿、夜尿多等症状。部分患者伴有咳嗽、喘息、咳大量泡沫样粘液痰,甚至带有粉红色泡沫样痰等。有的患者伴有胸闷心绞痛。

1.3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均常现用药,用解痉、镇痛、扩容、降压、利尿,中度、重度者加用硫酸镁静脉滴注。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自拟中药汤:水牛角、钩藤、牛地、白芍各30 g,僵蚕、地龙各20 g,当归12 g,川芎9 g。蛋白尿加鹿衔草、益母草、薏苡根,淮山药各30 g;中度以上者加羚羊角粉0.3 g,全蝎1.5 g,琥珀粉4.5 g。水煎1剂/d,分2~3次服。

1.4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症状完全消失,血压控制在150/90 mm Hg以下;有效:症状改善,血压控制在155/90 mm Hg以下;无效:症状改善不明显,血压控制在160/100 mm Hg以下;恶化:症状加重,肾功能恶化。总有效为显效与有效之和。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26例中显效12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恶化0例,总有效率为92.3%。对照组26例中显效6例,有效10例,无效9例,恶化1例,总有效率61.5%。统计学处理,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例)

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恶化总有效率

治疗组2612104092.3%

对照组266109161.5%

2.2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血、尿、大便常规及肝功能、肾功能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以动脉血压升高为特征并伴有动脉 脏。脑和肾等器官病理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高血压病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发病率、致残率均较高。993年美国高血压病学会第5次会议修订了高血压病诊断标准,建议成人正常血压<16.9/11.0 kPa。

在发生机制上,高血压病是多因素疾病,有的认为与血管内皮炎症有关。一系列研究证实,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与局部和全身炎症有关。通过治疗,血压下降时循环血中炎症标志物如C-反应蛋白也降低,证实高血压可能是一种潜在炎症状态。降压是个很重要的目标,但是不能仅仅局限于降压,而更重要在于降压同时要预防靶器官的损害,从而最终延长患者生命,提高生存质量。西药降低血压比较迅速、可靠,但存在一定局限性,如只能消除高血压表面病理特征长期高血压患者。同时但是若单纯使用西药,可能使血压迅速下降以后患者不能适应,于是头疼的症状反而更明显。本临床观察表明,中西药联合应用,对高血压患者有具有保护作用,可以延缓高血压的进展,有较好临床疗效。

参 考 文 献

[1] 李建军.高血压可能是一种炎症相关疾患.高血压杂志,2005,13(9):526-527.

[2]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高血压杂志,2005,13(增刊):2-4.

[3]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12(32):1060.

上一篇:“脸红”藏危机 下一篇:文摘饮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