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尊重教与学的规律 上出化学课的味道

时间:2022-10-27 19:00: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莫让代表物质取代理论学习、莫让数学技巧代替化学方法、莫让英文字母领先元素符号。化学课作为理科课程,其“味道”主要体现在化学探究、化学的思维、语言、方法以及化学学科的价值取向上。

[关键词]教与学;规律;化学课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02-0063-02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即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的过程。在这种建构过程中,一方面,学习者对当前信息的理解需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另一方面对原有知识经验的运用又不只是简单地提取和套用,个体需要依据新经验对原有经验也做出某种调整和改造,即同化和顺应两方面的统一。由此可见,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形成、充实或改造自己的经验体系的过程。

而在实际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由于受到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以及部分教师教学经验的不足,许多化学课堂过于恪守“短、平、快”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以至于忽略了学习的本质是学生的主动建构,屏蔽了学生的发现、创新与实践。同时,这样的化学课堂也忽略了化学的本质,失去了化学课的味道。为此,我们教师应深入探索教与学的规律,上出化学课的味道。

一、莫让代表物质取代理论学习:以“有机化合物的化学式”的教与学为例

在中学有机化学教学中,由于受时间及学生前知识所限,教师往往以代表物质来进行相关有机化合物化学式的教学,即使对一些重要的理论知识,往往也以熟悉的物质为例进行讲解,以降低难度。如此教学,易使教师过于重视代表物质,而忽略了其代表的理论,结果使化学在许多学生眼中成了死记硬背的学科。

例如,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是其他有机化学知识的基础,其中蕴含着化学键理论,尤其是C、H、O等原子的价键规律。可是,教学中教师往往对化学键理论置之不理,而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诸如典型代表物结构及其同系物的通式等内容。这种不讲“理”的方法,对于烷烃等结构简单的有机物的学习还比较有效,但对于一些结构比较复杂的有机物,比如葡萄糖与果糖,学生就会傻傻分不清了。其实,如果应用化学键理论对其进行分析,则不难发现:葡萄糖与果糖都是有6个C原子的长链,且每个C原子上都接有一个O原子;不同的是葡萄糖的第一个C原子上的O原子通过双键与C原子相连,而果糖则是第二个C原子上的O原子通过双键与C原子相连;此外,再根据价键判断出每个C原子及O原子上的H原子数。在简单的化学键理论的指引下,经过如此的主动建构,学生收获的绝不仅仅是2个结构式,而是对化学键理论的深入领悟以及对自己学习能力的重新认识。

可见,只要遵循学习的规律,引导学生把握化学原理,应用化学键这样的化学理论,即使是更复杂的物质结构,也能轻松掌握。

二、莫让数学技巧代替化学方法:以“有机混合物的组成分析”的教与学为例

化学计算题的命题出发点和考查点主要是化学知识的应用,而非数学方法及数据的运算。因此,在化学教学中从化学知识出发的基本方法,应比讲究数学技巧的简便方法更加值得关注。可是,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却过多地强调化学计算的简便方法,而忽视化学计算的基本方法。如此带来的好处是,一部分学生做化学计算题又快又好;但同时也带来了另一后果,即让学生感到化学计算的“数学技巧”太多,望而却步。

如对于“由乙炔和乙醛组成的混合气体,经测定其中碳的质量分数为72%,求混合气体中的氧元素的质量分数。”这一题目,许多教师往往只介绍简便方法——化学式拆分法:C2H4O可以拆分成C2H2·H2O,其中C2H2部分碳氢物质的量的比是1∶1,所以该部分氢的质量分数是72%÷12=6%,即余下H2O的质量分数=1-6%-72%=22%,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6÷18)×22%=19.56%。对于混合物中元素百分含量的计算,此法被许多教师封为简便方法,学生听起来也容易理解,但做起来往往容易出错。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化学式的拆分不得人心。而对于基本方法——解方程法:设乙炔的物质的量为x mol,乙醛的物质的量为y mol,则有12(2x+2y)/(26x+44y)=72%,x=16y/11,将其代入氧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式:16y/(26x+44y),可得结果为19.56%,学生却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舍弃学生熟悉的基本方法不用,一味地强调简便方法的优点,以期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出发点无疑是好的,但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学习上“事倍功半”的主动建构,可能更加有效。当然,在扎实掌握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可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尝试一题多解或巧解,甚至让学生达到“数学建模”的水平,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教学追求。

三、莫让英文字母领先元素符号:以“化学平衡的标志”的教与学为例

化学用语是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合成的重要工具,也是一种国际性的科技语言。化学用语与化学学科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无机有机化学知识、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知识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所以化学用语本身就是中学化学的基本知识。因此,化学教师一般都非常注重化学用语尤其是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不过,在有些重难点概念的教学中,也会出现一些过犹不及的做法,比如,在化学平衡的教学中早早地用英文字母代替元素符号。

“化学平衡的标志”是学生学习化学平衡时遇到的难点知识。对此,如果教师“空对空”地抛出问题“达到化学平衡的标志有哪些”给学生去“探究”,则会让学生摸不着头脑,找不到下手的地方,更何谈突破难点?而如果一开始就讨论X(g)+Y(g)[⇌]2Z(g)+W(g)这样的陌生的字母式例题,教学效果自然不佳,因为这样做除了徒增教与学的难度,干扰教学重点之外,看不出有什么可取之处。笔者尝试让学生比较不同类型的具体反应,如通过对反应2SO2(g)+O2(g)[⇌]2SO3(g)、H2(g)+I2(g)[⇌]2HI(g)的计算与分析,不难得出“压强不变”只是前一个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而“密度不变”既不是一个反应也不是一个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教师还可以再列举一些其他具有代表性的反应,如有固体参与的反应等,虽然花费了数倍的课堂教学时间进行知识的建构,但却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

“事半功倍”是美好的,可是指望通过教师的单纯讲授来加快知识的传授速度,一时的知识记忆效果可能确实显著,可是能力及思维的训练效果却几乎等于零。相反,如果舍得让学生一步步建构知识,通过对熟悉的反应进行分析,那么方法掌握了,能力形成了,本质理解了,然后再上升到X(g)+Y(g)[⇌]2Z(g)+W(g)这样的字母式反应,就水到渠成了。

综上所述,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对于化学核心知识的教与学,必须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在充裕的课内外時间里,在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中,实现知识与能力的习得与提升,过程与方法的体验与形成,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感悟与升华。唯有如此,才能品得真正的化学味道,提高化学教与学的效率,并保持及增进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责任编辑 罗 艳)

推荐访问:教与学 规律 尊重 味道 化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