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素质教育在教育改革中掀起了一阵狂潮,具体要培养学生怎样的素质也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本文就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素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化学教学;科学素质;探究能力
化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在化学教学中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素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赋予学生学习的方法,最主要的是对完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传统教学的影响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比较关注课本上的理论知识,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应试技巧,对于化学这样一门自然学科,并没有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没有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没有重视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那么,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素质呢?
一、引导学生感悟科学情感,培养良好的科学品质
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首先要引导学生能够感悟科学情感。情感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内在因素,科学情感是一种对科学的好奇、热爱以及追求的态度,是激发学生关注科学的动力因素。化学教师在课堂中应引导学生去感悟科学情感,一方面,教师要做到自己具有丰富的科学情感,通过自己丰沛的情感去影响学生;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些能够激发学生科学情感的科学故事或科学家的名人轶事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引导学生感悟科学情感,是培养学生科学品质的基础。科学品质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包含了情感、意志、兴趣、态度等方面,一旦学生养成了良好的科学品质,就能够使学生在科学学习中具有坚强的意志,高度的自觉性、顽强性和自制性,进而能使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在科学品质的支配之下,学生的科学素质也能够得到稳定发展。
二、注重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探究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也是整个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实验教学由于特别的教学环节与教学设计决定了特殊的教学目标,通过实验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锻炼科学思维。由此可见,教师要注重化学实验的教学,在实验教学中应采取多样式的探究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教师不一定要按照课本所给的实验步骤来教授学生,可以让学生就一个现象自主去探究,去设计实验步骤,并学会自主分析得到的实验结果,教师在整个过程当中充当答疑者与引导者的角色。在学生自主完成实验之后,教师再总结归纳,帮助学生了解和分析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找到解决的方案。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的过程,可以对整个探究环节有自己的体会,得出的结论印象也会更加深刻。
三、培养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学生能够自如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检验中学生学习成果的标准。特别是对化学这样一门自然学科来说,化学知识很多来源于生活,那么自然也会在生活中得到应用,同时,学生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还能够再一次认识到化学有趣的一面,可以再一次提高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因此,教师要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正确引导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并学会用化学知识来解释和解决这些现象,从而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如说,教师可以让学生解释为什么家里泡菜坛子的上方要有一个环状水槽?首先,泡制泡菜是乳酸菌对菜进行加工的过程,乳酸菌是厌氧菌,所以腌制泡菜必须在无氧条件下进行。环状水槽上倒扣一个碗,加适量水后,水槽被碗边分成了两个底都相通的容器,即连通器,根据连通器原理,碗边内外的水面相平,这样坛内外的空气就被水隔开了。其次,坛内发生化学变化产生了气体,当坛内气压大于坛外大气压强时,这部分气体还可以通过环状水槽底部的水排出坛外。由此可见,环状水槽起着隔绝空气和单向阀门两个作用,在泡制泡菜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学生为了解释这一现象,一定会在课外仔细观察,并且查阅大量的资料,这对于学生的课外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在学生得出答案之后,教师再总结归纳最终的答案。
总而言之,中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达成的,需要化学教师改变自身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耐心、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更加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参考文献:
[1]胡金陵.基于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化学教学模式探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2):270.
[2]童文昭,王后雄.文化视角下化学科学素养的培养[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09):39—43.
(作者单位:河北省固安县宫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