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一个年产值仅百余万的家庭式作坊打造成一家年营收逾数十亿元的集团企业,安徽钰诚控股集团董事长丁宁仅用了15年的时间。从五金加工到金属表面磷化处理,再到进军民营金融,执掌钰诚十年来,丁宁近乎“一路狂奔”。让人惊讶的是,他至今未满32岁。
17岁时,当国内电子商务尚在襁褓中时,他便开始将之用在产品营销中,赚得盆满钵满;19岁时,他开辟出五金加工的新业务,其中一项产品开罐匙在短短5年便占领了全国近9成的细分市场份额;23岁时,他调头向上,一门心思转向金属表面技术处理的科学试验和产品研发,成功自创了一套金属表面技术处理体系;30岁时,他又转战金融市场,创立了安徽首家经省商务厅审批成立的中外合资融资租赁公司……
正如其合伙人——蚌埠香提酒店管理公司董事长李群芳所言,“他是那种给一个支点就能撬动地球的人。”
尽管一路领先,但不停转型创业的丁宁却称“只做第二,而不求第一”。
文科生专攻应用化学
“喂,张总,不好意思,这周实在没时间见面,只能到下周再约了。”“采访结束后留20分钟给我,会议延迟到晚上8点开始”……
2月19日,在接受《徽商》记者采访时,丁宁的电话一直响个不停。挂上电话,他无奈地告诉记者,他是昨天晚上9点才从北京赶回合肥,明晚还要再次赴京。
农历新年刚过去半月有余,当许多企业主可能还沉浸在新年轻松的气氛中时,丁宁却早已忙得如火如荼。
北京、蚌埠、合肥、北京——这是丁宁这周的初期行程。厚厚的无框眼镜后面的双眸略显疲惫,他不自觉地打了声哈欠。
虽然累,但丁宁却倍感欣慰。
经过两年多的辛苦布局,钰诚集团的金融业务进入了厚积薄发的快速增长期。
据了解,2013年全年钰诚集团融资租赁总业务量刚过十亿元,担保业务总量也不过十几亿元。而仅今年2月份,融资租赁的业务体量已经达到了去年全年的水平。说起这一数据,丁宁的语调渐渐升高。他估计今年全年金融业务总规模将过百亿元。
即便放眼整个安徽省,这一规模也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行业内颠覆传统的一次新技术革命”,对当下风口浪尖的互联网金融,丁宁十分熟稔。特别是正炙手可热的余额宝,丁宁十分看好。
“它是经过复杂设计的金融产品,轻易不会在安全性上出问题,因此风险很小。眼下这种新型理财工具的出现已经开始冲击到银行的利益。今后,它的收益可能会有所下降,但产品还是很有生命力的,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尽管对互联网金融寄予了如此高的期望,但做事一向缜密的丁宁短期内却并没有跟风而入的计划,而是谨慎地环伺在侧,静观其变。
丁宁认为,对企业家来说,启动一项新业务,走在前端抢占先机固然重要。要超前,但也不能过于超前。
“一定要做第二,而不是第一。第一都是去‘排雷’的。在黑暗中摸索出百分百正确道路的人毕竟是极少数,但是如果见到了黎明的曙光并跟着跑,是很容易迎来太阳的。”
别看丁宁如今谈起金融问题专业而独到,事实上他进入金融业只有短短三年。此前数年,丁宁从事的行业与之相去甚远。
1999年,刚满17岁的丁宁进入了母亲创办的蚌埠市岩柏施封锁厂工作。人人都道身为少东家的他甫一进入便会执掌工厂。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这个创建已有三年的工厂里,他却是从最基础的销售做起。
彼时,他年纪虽小,却勤于思考。进厂后不久,他便发现主营业务铁路铅封的销售业绩平平,年产值还不足200万元。
丁宁开始琢磨要如何才能突破以往传统的销售模式来提高销售额,最终他选择利用电子商务这个平台。
与当前电子商务的火爆自不同,在千禧年前,搜狐、新浪、腾讯、阿里巴巴这些如今叱咤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大佬们彼时不过刚刚起步,用“小荷才露尖尖角”来形容彼时中国的互联网市场再合适不过,而号称“打造企业对企业网上贸易市场平台”的阿里巴巴也才刚刚“驶”入电子商务这片蓝海。
丁宁回忆,那时用电子商务进行贸易,最难的是找网吧上网。“整个河南省也没几家网吧,在蚌埠可能一家也没有”。
虽然外部条件严峻,丁宁还是在短短一年间凭借着在当时看来颇为先进的销售方式做成了几批网络贸易,并为工厂带来了300多万元的销售额和70万元的净利润。这是丁宁交出的第一张成绩单,不俗的表现让企业内部的“元老”们刮目相看,本以为是家族庇佑的富家子弟摇身一变成了创业发家的“少年英雄”。
对于自己的成绩,丁宁并未在意。在他看来,铁路铅封不仅技术含量低,而且过度依赖铁路系统,这令他始终感到不安。因此,虽然手上的销售工作一刻也没有停,但产业转型的想法却在他脑海中渐渐扩大。
2001年,丁宁利用积累的100多万元原始资金,在岩柏施封锁厂里另辟了一个新项目——五金加工,自己带队“自立门户”。
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后,丁宁同时上马了两项新产品——开罐匙和螺丝。
其中,开罐匙是一个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却又有着相当市场容量的产品。在那个产能远未过剩的时代,各式各样的水果罐头几乎是人们访亲会友的“标配礼品”。这是一个标准的细分市场。短短五年间,丁宁旗下的开罐匙年产值已突破400万元,并占领了全国近九成的细分市场份额。
相比之下,螺丝制造的业绩就显得很“鸡肋”。真正投入生产后,丁宁发现,涉及热处理和金属表面处理技术的螺丝业务,其技术复杂程度远超他想象。由于生产环节跟不上,年产值长期徘徊在300万元左右。

尽管两项产品的表现相去甚远,但丁宁却更为倾向螺丝制造,并将之视作企业发展的重心。在他看来,比起技术含金量低的开罐匙,螺丝制造有核心技术,也拥有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能够带领企业走得更远。
然而,技术短板却始终找不到解决的突破口。
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了四五年。期间,他每天醒来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担心今天去工厂,会不会所有的螺丝制造机器都因为技术问题趴窝了。他坦言,当时他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这压力不仅来源于技术的瓶颈和生产的不力,更有外界的舆论,尤其是此前网络贸易的成功为他加冕的“少年英雄”的光环仍未散去。
“自己搞出的新产品,一旦失败,对我个人、对企业、对员工将是多大的挫伤?” 丁宁一面说着,一面信手拈起放在桌子上的一张便签纸,时而卷折,时而展开。
该如何寻找新产品开发与生产的突破口呢?初战可能失败的重压始终萦绕在丁宁心头,但知难而退并非他的性格。丁宁骨子里有着一根筋拧到底的个性。“一件事但凡开始了,就没有回头的余地,即便有再大的困难,也只能硬着头皮往下走”。
一番分析后,丁宁发现,一般情况下,螺丝制造拥有11道核心工序,而他们只掌握了其中两道。最起码需要七八个核心技术人员,而他们厂只有一半。特别是其中的几道工艺,当时整个安徽省都很难找到一个精通的技术人员。
如此背景下,满世界网罗专业人才的方法就行不通了。从小就热爱学习、喜欢钻研的丁宁决定自己学习。从恶补理论知识到操作重要设备,丁宁狠下了一番功夫。
“我一个文科生去专攻应用化学方面的知识和技术,没有好方法,只有多看多学”。不久,他成了掌握核心技术的一名专业人员,11道工序他一人便可全部独立操作。
尽管学习过程屡次碰壁,但完全掌握螺丝制造核心技术的历练让丁宁对技术研发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对自己的技术学习能力愈发自信。
此后,在钰诚集团发展道路上碰到的“技术”难题,丁宁再没想过要假手他人。
“不能依赖外部技术人员。企业池子小,容纳不下过多的技术人员。如果技术人员过于强大,他自己完全可以独立出去,如果不强,对企业用处也不大。”丁宁的手上不知几时多出了一支黑色签字笔,在他五指间飞快地旋转着,久久没有落地。
“做企业,老板的个人素质,特别是技术素质非常重要,企业规模小的时候,再多的管理经验也没用,关键是要利用技术扎实地将企业一点一点做起来”。多年后,丁宁如是总结自己的创业管理经验。
技术难题破解后,丁宁旗下螺丝产业的生产情况迅速好转,逐步成长为企业的支柱产品。到2005年,钰诚五金过千万的年产值中,螺丝产品占据了半壁江山。
这一年,在丁宁的带领下,岩柏施封锁厂正式重组为蚌埠市钰诚五金工贸有限公司。
怀疑的眼光会杀人
虽然企业在稳步发展,但丁宁感到无论是开罐匙生产还是螺丝业务,他都已经触到了行业的“天花板”。“这样下去能走多远,我自己也不知道”。
要破局眼下的瓶颈,唯有转型。

此前在学习螺丝生产工艺的过程中,丁宁了解到,其上游防护性磷化这项金属表面处理技术应用非常广泛。这一发现令他心中一动,“比之开罐匙和螺丝这两项简单的五金加工,金属表面处理技术更具有技术含量,值得开发”。
随后,丁宁决计放下已经稳步上升的开罐匙和螺丝两项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工作,一头扎进实验室里搞起了金属表面处理产品研发。
抛下辛苦打下的半壁江山从头做起,丁宁愿意,丁宁的团队却并不情愿。
“你又不是科班出身,做研发怎么可能会成功呢?这样的风险太大。”“五金业务已经上了轨道,根本没有必要再在一个完全未知的领域从头开始”……那段时间,丁宁总能听到诸如此类的谏言。然而,最终他还是力排众议坚持了自己的决定。
他还为此与合肥工业大学合作创立了合肥工业大学蚌埠钰诚金属表面处理研究中心。此后,他在实验室里一待就是整整三年。期间,他每天都要在实验室里泡上至少15个小时。惊人的工作量加上日积月累,不仅令他做出了100多项发明专利,也为钰诚带来了金属表面处理剂生产这项新产业。
在此基础上,丁宁于2008年创办了他的第二家企业——蚌埠市钰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随后,他带着丰硕的研发成果进入公司准备大干一场,但生产与实验之间的天壤之别却给了他当头棒喝。
有一次,一家年产值逾亿元的工厂因涉及环保问题不得不更换其中一条生产线上的生产原料,而这种原料恰巧就是丁宁新研发出来的产品,这家工厂的老板随即找上门来。
这是钰诚新材料接到的第一笔大单,丁宁对此非常重视。
然而,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从产品投入生产线的第一天起,就频繁地出现问题,他饱受着时刻濒临崩盘的煎熬。
为了保证产品的顺利投产,每天早上8点工人开工时,丁宁定会准时出现在车间,时刻守在生产线上。
彼时,每每出现问题,丁宁一时半会儿也找不到好的解决办法,只得“临时抱佛脚”,实验出解决方案后背着工人偷偷撒点原料进去。有时甚至到工人下班的时候问题还没有解决,他只得回去继续闷头苦思。一旦想到处理办法,也等不到第二天上班,就立即领着手下的技术人员偷偷溜进工厂里更换产品。
丁宁至今犹记得最为严重的那一次。那日,他吃过晚饭后就一个人枯坐在实验室里找解决办法,但始终没有任何头绪。眼看着天一分一分地亮起来,丁宁内心的焦急也一分一分加重。因为再想不到办法,明天,整条生产线就只能全面停工。
他心想,这下完蛋了! 损失资金事小,关键是丢了的市场要找回来会非常困难,这么多人长久以来的心血就白费了!“以前做得好好的,非要转型做高新技术,你看,碰壁了吧?”别人一定会这么说,手下的员工也一定会被大大地挫伤积极性。一想到那种杀人般的质疑眼光,一想到辛勤努力将要付诸东流、外界人士冷嘲热讽、企业员工信心丧失,而自己一时竟无计可施,丁宁恨不得钻到地底下去。越想心越紧,丁宁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熬到天亮的。可就在黎明出现的那一刻,他脑海里突然灵光一现。终于找到办法了!丁宁激动不已。彼时他已经等不到上班时间,就带着技术人员迎着清晨的薄雾驱车前往工厂区加原料。
早上8点,工厂准时开工,眼看着产品被顺利使用,丁宁紧紧揪了一整晚的心总算是落地了。
这次吃的苦头令他总结到经验:试验成果投产的产品在小范围内使用还算正常,但真正投入大规模生产就会暴露出许多问题来,最严重的就是产品没有通用性。
丁宁开始在这一点上重点改进,产品也得以不断完善。渐渐地,钰诚新材料的业务量在短短几年内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年产值也从起初的几百万元上升到如今的数千万元。高温搪瓷处理、快速彩色磷化这两项专有技术更是令其有两款产品占到了80%的市场份额,在细分市场中独霸天下。
不过,金属表面处理技术的成功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并不是丁宁最看重的。在丁宁看来,其最大收获在于科学实验对做事方式方法的重塑。“通过研发活动,我在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更加缜密、系统,很少出现差错。我们做100个试验可能只出现一个亮点,这一点上,也训练了人的毅力”。
让记者意外的是,丁宁表示是文学使他在工作中找到了激情与信念。
据说,每当因失败感到烦心的时候,丁宁就会跑到工厂附近的小树林里读书。远离世俗喧嚣,他独自躲进静谧的大自然中读尼采、读《中庸》、读《大学》,常常一待就是一个下午,甚至一整天。他徜徉在智慧之海,细细领会那些古人写下的思想,渐渐懂得了如何去平复工作不顺带来的失意与困惑。感到有所共鸣的时候,他甚至会不自觉地流下眼泪。
读书令他在精神世界里找到一点慰藉,因此,哪怕如今这样忙碌,甚至经常熬到深夜才能休息,他也从未中断过每天睡前1小时以上的阅读习惯。
人就要不断超越自我
在丁宁的带领下,钰诚五金和钰诚新材料的业绩不断攀升。可就在此时,全球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受此影响,国内的传统制造业开始逐渐走下坡路,周围企业的纷纷倒闭令他闻到了一丝唇亡齿寒的气息。

在实体经济下滑的无形压力之下,丁宁感到继续待在传统制造业里实属不明智,他决计转战金融市场挖掘新的利润增长点。
起初,他将生产制造获取的利润抽一部分出来,拿简单的投资放贷小试牛刀。不久,尝到了甜头的丁宁开始不满足于此。在他看来,放贷和当初生产开罐匙一样低级,压根就没有技术含量,迟早会被淘汰。
此后,在管理企业的百忙之外,丁宁每日必要抽出三四个小时大量翻阅论文和文献,学习金融知识,以了解更为复杂多元的金融产品。这种醉心钻研的状态坚持了近半年的时间,最终,在众多金融产品中,他相中了融资租赁。
对于这一金融领域未来的前途,他充满了信心,“民间资金流入实体工业生产中,这是大势所趋。而将实体经济和金融有效结合的最佳方式就是融资租赁。”
基于此,丁宁发起创立了安徽省第一家经省商务厅审批成立的中外合资融资租赁企业——安徽钰诚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此后近一年里,他又瞄准时机、筹谋创办了2家融资租赁公司、2家融资担保公司、1家保理公司和1家基金公司……至此,手握数个金融牌照的钰诚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金融产业链,行业布局至此初步完成。
他透露,目前正与某地市级政府金融服务中心洽谈托管事宜。他计划将之打造成一个以融资租赁为核心,包含小贷、担保、典当等在内的区域性非银行类金融超市,通过实体金融大厅和虚拟网络双管齐下的方式,建立一个可以实现具体金融行为的综合服务平台。
“如果这种模式成功,就可以在其他不发达地区进行不断移植复制,以点带面,形成庞大的金融网络,就像万达广场那样,我要建立一个非银行业务金融综合体。”
“我们还与安徽财经大学、蚌埠市委党校合作,联合成立了安徽省首家融资租赁研究中心,希望能够充分整合区域内甚至全国范围内的人才和科研资源,打破传统金融领域的桎梏,向着创新型金融公司前进。例如我们正在操作的境外租赁通业务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它开创了租赁业务发展的新天地。”丁宁将心中的金融概念模型朗朗出口,声调渐高,语速飞快。
从五金加工到新材料技术、再到金融租赁,眼看手中操控的盘子越来越大,丁宁于去年5月将钰诚融资租赁、钰诚新材料和钰诚五金三家公司重新整合,成立了安徽钰诚控股集团。
此时,丁宁渐渐发觉,他曾经主张的凡事亲力亲为的管理理念已经不再适用于集团式企业,因此他在管理上开始转变思路。
“任何企业在创业初期,企业家自己要冲到第一线上,把控好每一个环节和细节,这样才能有效驾驭手下的员工。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可以根据之前的管理经验整理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并复制到职业管理团队上,只要有效地制衡管理层即可。”
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他将钰诚五金和钰诚新材料两家工厂交由专业的经理人打理,由董事会负责管理。“现在工厂那边我两三个月才去一次,具体业务我已经好几年都不过问了。我反而会花更多的时间去想,要如何把自己这些年的算是一点小小成绩回馈给社会,希望钰诚能多做一些对社会、对地方发展有益的事情。所以我们会做一些能够为行业进步提供智力支持、为青年发展搭建良好平台、为社区人员生活提供便利等等方面公益活动。这样我才觉得我的事业、我的生活是精彩而有意义的。”
如今,哪怕是熟悉丁宁的人大多都会误以为,丁宁一路走来顺风顺水,然而,作为企业掌门人的丁宁自己却明白其中甘苦。过早地步入社会,经历了守业和创业、阅尽人事百态的丁宁,因此而变得少年老成。
也正因这种成熟,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他总结,“人就是要不断地超越自我、更新自我。人必须要有一个能让自己甘愿牺牲一切而为之付出的信念,要有顺应局势、因势利导的眼光和能力,还要有一种不达目标不罢休的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