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分析了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破解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加大宣传教育和经费投入,改善环保基础设施;推广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生态农业;加强乡镇企业综合治污能力,给予适当扶持等。
【关键词】环境污染;新农村建设;对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二十字方针,其中“村容整洁”是指农村的总体布局、生态环境、卫生状况等面貌良好,从而为新农村建设打好基础。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农村的农业生产、乡镇企业等得到了蓬勃发展,随之而来的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农村环境状况令人堪忧。据国家环保总局调查统计,我国目前有1.5亿亩耕地遭到污染,3亿多农村居民饮用不干净的水源,农村环保设施几乎为零。农村环境污染不仅直接影响着八亿多农民的身体健康,而且通过水、大气和食品等渠道最终也影响到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健康。因此,分析农村环境的污染问题并提出科学、合理的治理对策已成为了当务之急,对于加快农村经济建设的步伐和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分析
1.1生活污染问题加剧
农村的生活污染主要来源于燃料、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当前我国很多地方的农户仍大量使用煤、木柴以及农作物秸秆等作为家用燃料,其燃烧后生成的CO、SO2等有害气体污染环境,影响人和动物健康。我国农村地域广大,生活污水和垃圾产出量巨大,据推算我国农村每年产生的生活垃圾约2.8亿吨、生活污水约90亿吨、人畜粪尿约2.6亿吨,这些污染物绝大多数没有经过处理,随意丢放和排放,已严重影响了农村的居住环境,造成农村饮用水源的污染,影响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1.2农业生产造成的各类污染
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化肥、农药、农用地膜等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客观上提高了我国农业的生产水平,保障了粮食生产的稳定,但往往由于使用不合理,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1.2.1农药
我国农药使用量大,并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农药的利用率仅为30%左右,有的甚至不到10%。不少农村地区仍在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大量农药残留进入土壤、水体后,造成土壤污染、水体污染,破坏了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问题对人体的危害也十分严重。
1.2.2化肥
我国农业生产的化肥施用量大,年用量约4637万吨,由此化肥也成为了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化肥的利用率低,流失率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和空气污染,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威胁农村的饮用水安全。长期使用化肥,会造成土壤酸化和物理性质恶化,土壤大幅度板结,其有机质含量、肥力逐步下降。
1.2.3农用地膜
近些年来,随着大棚温室的推广应用,我国的地膜用量和覆盖面积逐年增加,年用量超过60万吨,在农业生产中由于不注意回收清理而给农村带来了“白色污染”。多数农膜为聚乙烯成分组成,在自然环境中其光解和生物分解性均较差,当土壤中残膜数量超过土壤的自然容重时,将降低土壤的水分传导、贮存以及毛细管的功能,导致作物的减产、减收和农产品品质下降。
1.2.4禽畜养殖
据估算,我国的畜禽粪便年产生量达27亿吨,但只有20%的禽畜粪便得到不同程度的处理,80%的则直接外排。集约化养殖的禽畜粪便乱排、乱堆现象普遍,严重污染环境。粪便的乱堆乱放产生大量恶臭气体,污染大气环境,其中有大量的有害成分甚至威胁到人体健康;雨水淋溶液进入地表水,造成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不经发酵处理的粪便直接施于土壤,许多有害病菌和寄生虫将对土壤和作物造成危害,对人类健康产生潜在威胁。
1.3乡镇企业生产带来的污染
乡镇企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心,其对于带动农村经济增长,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起到重要的作用。但乡镇企业大多分布散乱、工艺落后、能耗高、产业技术含量低,不仅造成污染治理困难,而且由于绝大多数乡镇在工业化进程中忽略了环境规划和治理,致使局部地区污染严重,有害污染物的排放普遍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成为农村最大的污染源。特别是一些产品粗加工的乡镇企业尤为突出,严重影响到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给农村环境保护造成很大的压力。
2.破解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对策建议
2.1加大宣传教育和经费投入,改善环保基础设施
农村环境保护牵涉到亿万农民,只有取得广大群众的支持和配合,才能取得积极的成效。各级政府和环保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广告牌、学校等各种形式,大力向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宣传环保知识及政策法规,使其认识到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危害性,使每个人都能养成环保的自觉性,为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此外,应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环保投入,结合农村改水、改厕与沼气建设,建设垃圾中转站、垃圾焚烧炉等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并拿出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确保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2.2推广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生态农业
循环经济是指以减量化、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生态农业是循环经济的一种模式,应积极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农业循环经济,建设和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等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一是要科学、合理地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化学品。积极推广农业、物理及生物防治病虫害的措施,全面禁止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大力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增施农家肥、绿肥等有机肥料,降低化学肥料的使用,实行“有机肥和无机肥相结合,配方施肥”的基本施肥策略,进而减少对土地、水源的污染;加强对农膜的回收利用,提倡使用可降解地膜,鼓励开发农膜再生加工技术。二是推进集约化畜禽养殖的综合治理工作。积极发展农村沼气,通过沼气综合利用设施治理污染,沼渣、沼液就地转化为肥料利用,使畜禽粪便“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沼气工程对于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减轻污染、提高农民生活质量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百利而无一害。
2.3加强乡镇企业综合治污能力,给予适当扶持
严格限制乡镇企业污染物的排放,排放须达标,并符合总量控制的要求。通过技术改造和革新,推动乡镇企业的升级换代,以降低物耗、能耗,减少污染排放为目标,实现清洁生产。对部分污染大、能耗高、效益低的企业实行限期整改,如仍不符合要求的则予以关闭。有条件的地方可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或工业园区集中,实行污染集中控制,统一处理,防止污染扩散。此外,政府职能部门应大力扶持发展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的乡镇企业,并从财政、税收、信贷、价格等渠道制定优惠政策,减轻企业生产对农村环境造成的压力。■
【参考文献】
[1]邵孝侯.农业环境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
[2]苏杨.新农村建设中应重视农村环境污染治理[J].红旗文稿.2006(10).
[3]陆新元,熊跃辉.农村环境保护与”三农”问题[J].环境保护.2005(9).
[4]刘晓东.关于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环保问题的思考[J].江西能源.2006(4).
[5]张玉林,顾金土.环境污染背景下的“三农问题”[J].战略与管理.2003(3).
[6]黄禄星,黄国勤.农村资源、生态、环境问题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