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复合酵素和生物质炭配施对番茄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

时间:2022-10-28 10:15:06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馝对照(P<0.05),其中施用混合物对番茄株高的增加效果最为明显,其次是生物质炭;9月20日时,施用复合酵素和生物质炭混合物的番茄植株相对最高,较CK增加27.02%。

2.1.2 对番茄植株茎粗的影响 由图2可知,2016年4月20日定植时,施加复合酵素、生物质炭、混合物及常规土壤栽培(CK)的番茄植株平均茎粗分别为3.02、3.03、3.05、3.00 mm,相互间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番茄植株的生长,各处理的番茄植株生长加快,施用复合酵素、生物质炭、混合物处理的番茄植株茎粗6月1日时分别比常规土壤栽培(CK)增加0.30、0.30、0.40 mm,8月18日时分别增加0.64、0.67、0.77 mm,均显著高于CK,且复合酵素和生物质炭混合处理效果最明显; 9月20日时, 施用复合酵素和生物质炭混

合物的番茄植株茎粗相对最大。

2.1.3 对番茄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的影响 叶绿素是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重要色素,在光合作用的光吸收中起核心作用[20]。由图3可知,随着番茄的生长发育,各处理番茄叶片的叶绿素相对含量整体呈增加趋势,增加幅度高低大致为混合物>复合酵素>生物质炭>CK;番茄叶片中叶绿素相对含量平均值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其中以复合酵素、生物质炭混合物处理提高幅度最大,较CK(常规土壤栽培)平均增加 19.94%,其次是复合酵素单独处理,较CK(常规土壤栽培)平均增加14.49%。

2.2 不同处理对番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2.2.1 对番茄物候期的影响 物候期是动植物生长、发育、活动等规律与生物变化对节候的反应,而正在产生这种反应的时期叫物候期[21]。环境对动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物候期既可以作为环境因素影响的指标,也可以用来评价环境因素对动植物影响的总体效果[22]。由表1可知,复合酵素和生物质炭混合物、复合酵素、生物质炭处理的番茄,其开花期比常规土壤栽培(CK)分别提早7、5、2 d,坐果期分别提早11、5、3 d,始收期分别提早8、6、4 d,盛果期分别提早12、8、8 d,其中混合物处理的番茄开花期、坐果期、始收期、盛果期相对最早,其次是复合酵素、生物质炭处理。因此,复合酵素、生物质炭及其配施均能促进番茄的生长发育进程,使番茄物候期提前,这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2.2.2 对番茄果实品质的影响 由表2可知,复合酵素、生物质炭及其混合物均能提高番茄果实的维生素C、可溶性糖、有机酸含量,复合酵素和生物质炭配施处理的效果相对最佳,其次为生物质炭处理;与常规土壤栽培(CK)相比,复合酵素和生物质炭混合物、生物质炭、复合酵素处理的番茄其维生素C含量分别提高88.59%、78.15%、70.17%,可溶性糖含量分

别提高10.35%、7.60%、4.35%,有机酸含量分别提高 71.15%、59.80%、59.35%;不同处理对番茄果实的含水量影响不显著(P>0.05),而果实糖酸比有显著降低(P<0.05)。

2.2.3 对番茄果实产量的影响 由表3可知,与常规土壤栽培(CK)相比,复合酵素和生物质炭混合物、生物质炭、复合酵素处理的番茄挂果数、小区产量、平均单果质量、单株产量均有所增加,其中以复合酵素和生物质炭配施的处理效果相对最佳,说明复合酵素和生物质炭的混合施加对增加果实质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复合酵素和生物质炭配施处理的番茄其挂果数比CK处理平均多2个/株、单果质量增幅4.80%、单株产量增产31.06%。

3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与单独施加生物质炭、常规土壤栽培(CK)相比,施加复合酵素可促进番茄植株发育、提高番茄果实产量、品质及叶片中叶绿素相对含量,番茄果实的维生素C、可溶性糖、有机酸含量提高,物候期提前;复合酵素和生物质炭配施可显著促进番茄植株的生长,提高番茄果实产量(P<0.05),明显改善番茄果实品质,与常规土壤栽培(CK)相比,番茄维生素C、可溶性糖、有机酸含量分别提高 88.59%、10.35%、71.15%,挂果数比CK平均多2个/株,单果质量比CK增加4.80%,单株产量比CK增产31.06%。

复合酵素和生物质炭配施可实现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净化人类生态环境,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若大量应用于农业生产,可降低化肥的使用量,减少因生产化肥而消耗的大量能源,还可避免因大量施用化肥造成的环境污染,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成效明显。

参考文献:

[1]梁 静,王丽英,陈 清,等. 我国设施番茄氮肥施用量现状及其利用率、产量影响和地力贡献率分析评价[J]. 中国蔬菜,2015,1(10):16-21.

[2]黄昕琦,李恩贵,张景慧,等. 内蒙古西部自然植被土壤碳库及其影响因素[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6,30(8):165-171.

[3]霍林桃,冯佃臣,王 晶,等. 内蒙古西部地区典型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J].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4):15076-15077.

[4]李兰花,杨 勇,萨仁格日勒. 内蒙古典型草原土壤有机碳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J]. 安徽农学通报,2015(19):68-70.

[5]郑良永,杜丽清. 我国农业化肥污染及环境保护对策[J]. 中国热带农业,2013(2):76-78.

[6]李 杰,赵声兰,陈朝银. 核桃青皮果蔬酵素的成分组成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2016,37(10):117-122.

[7]王连君,刘桂英. 酵素菌肥对藤稔葡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北方园艺,2009(6):9-12.

[8]蔡艳华,王连君,王雨娟,等. 不同配方酵素菌肥对草莓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300-14301.

[9]于 晶,纪立东,孙 权,等. 酵素菌肥不同施用量对露地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北方园艺,2013(16):42-45.

[10]陈温福,张伟明,孟 军. 生物炭与农业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4,33(5):821-828.

[11]曾 爱,廖允成,张俊丽,等. 生物炭对塿土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及速效养分含量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3,32(5):1009-1015.

[12]高海英,何绪生,陈心想,等. 生物炭及炭基硝酸铵肥料对土壤化学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2,31(10):1948-1955.

[13]勾芒芒,屈忠义,杨 晓,等. 生物炭对砂壤土节水保肥及番茄产量的影响研究[J]. 農业机械学报,2014,45(1):137-142.

[14]吴诗雪,王 欣,陈 灿,等. 凤眼莲、稻草和污泥制备生物炭的特性表征与环境影响解析[J]. 环境科学学报,2015,35(12):4021-4032.

[15]何秋香,陈祖亮. 柚子皮制备生物炭吸附苯酚的特性和动力学[J]. 环境工程学报,2014,8(9):3853-3859.

[16]Xu R K,Zhao A Z,Yuan J H,et al. pH buffering capacityof acid soils from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regions of china as influenced by incorporation of crop straw biochars[J]. Journal of Soils and Sediments,2012,12(4):494-502.

[17]顾美英,刘洪亮,李志强,等. 新疆连作棉田施用生物炭对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2014,47(20):4128-4136.

[18]李 明,李忠佩,刘 明,等. 不同秸秆生物炭对红壤性水稻土养分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2015,48(7):1361-1369.

[19]张志良,瞿伟菁.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M]. 3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0]岳学军,全东平,洪添胜,等. 柑橘叶片叶绿素含量高光谱无损检测模型[J]. 农业工程学报,2015,31(1):294-302.

[21]蒋菊芳,梁从虎,杨 华,等. 近十年气温和降水对荒漠植物梭梭、刺蓬物候期的影响[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31(2):141-146.

[22]祁如英,王启兰,申红艳. 青海草本植物物候期变化与气象条件影响分析[J]. 气象科技,2006,34(3):306-310.史 弋,王宇翔,夏 瑜,等. 污泥改良沙质土壤合适配比及对白菜生长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2019,47(5):136-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