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充分利用现有人才、技术、设备等优势,生产基地区域化布局日趋明显。在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减少粮食播种面积,增加新品种,加快结构调整,扩大高效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初步形成现代化特色农业。
西石高速公路的开通使沿线人们的视野更开阔了,信息交流更活跃了,市场的范围更扩大了。西石高速公路沿线的乡镇强化“路”就是市场的观点,立足自身的资源优势,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和农业教育培训体系。
2.对工业影响。在西石高速公路通车前,陆良、石林工业已经比较发达,在国民经济中占到相当比重,但是无论是产品结构还是技术含量均处在较为初级的阶段。西石高速公路通车之后,对外交通顺畅,沿线各区接受昆曲两市的辐射能力,带来了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等大量软性资源,在原本优势的传统产业上升级,在新的技术平台上加强对外合作、构筑参与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引导产业向深加工、精加工、高附加值和低消耗方向发展,促进优势企业的发展。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新材料产业。
3.对旅游业影响。西石高速公路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旅游景观。从时间上来看,西石高速公路建成后,由于旅游线路的优化和旅游时间的大大缩短,拉动了与之相关的交通运输业、饮食业、宾馆业的发展,近三年内,石林县、陆良县旅游及其相关产业的增长速度远高于GDP的平均增长速度。
(三)带动网域内就业率提高,拉动居民经济生活水平快速发展
西石高速公路的开通运营拓宽了影响区的就业渠道。西石高速公路的开通,带动了运输业、工贸服务、餐饮服务、旅游服务、房地产业和生活小区服务业等行业的发展,在加速了客流、物流、信息流的同时,带动并行成了相关产业链条,推动了沿线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由此扩大了就业渠道,增加了就业机会。西石高速公路的开通运营增加了影响区农民和城镇居民的收入,进一步引导农民更多地转向农产品流通、加工和其他非农产业,大力发展有利于农民增收的各项事业,扩大农民劳务收入。
三、“一改高”西石高速项目的社会影响评价
(一)优化网域内人口结构
2008年至2013年陆良县人口密度率从320人/平方千米增长到340人/平方千米,石林县人口密度率从139人/平方千米增长到142人/平方千米,两地人口分布越来越密集。从人口密度来看,西石高速公路的建成对促进人口密度增长有一定推动作用,高速公路地区强烈的经济辐射力和吸纳力会引起其他地区人口、劳动力向这里聚集,劳动力的增加促使沿线产业经济发展,西石高速公路成为各产业发展的载体。
(二)促使公路运输网结构变化、提高运网效率、出行更加安全、便捷
陆良县和石林县的客货运量在逐年上升,呈递增趋势,而原来的一级公路无法满足现在的客货运输情况,存在路面窄,车流量大的问题。西石高速公路建成后,西石高速公路将成为石林到陆良的一条捷径,是昆明市和曲靖市的重要枢纽,不仅缓解了石林县和陆良县之间的交通压力,而且完善了昆曲公路网结构。西石高速公路的修建不仅缩短了石林县与陆良县的距离,而且大幅提高了车流量与车速。
(三)促进网域内城镇化水平提高
城镇规划和布局的合理性是城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而城镇合理规划与建设的前提,是要与交通发展规划相衔接。西石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建成通车,可以使发峨哨、大莫古、阿油铺、麻舍所、太平哨、漾稻、大卜所、北大村、和摩站、天生关、发窝哨纳入西石高速公路影响区,获取高速公路的巨大交通运输优势,成为西石高速公路经济带的一部分,依赖优越的交通条件,增强城镇发展动力,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2008年至2012年,石林县的非农业人口比重从13.05%上升到17.54%,陆良县的非农业人口比重从16.28%下降到14.60%,城镇化程度大大提高。
(四)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
1.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影响调查与分析主要分析工程临时占地数量、类型及其他对沿线生态的影响、取土的恢复利用及边破防护、水土保持和绿化景观情况等,对其影响进行的评价,并给出对策建议。
一是公路沿线生态环境概况。西石项目区内地质构造历史悠久,构造规模较大且较复杂;构造形迹发育以南北向及北东向构造为主,多为压扭性构造;张扭性构造以东西向断裂发育为主。构造活动对本区内地层岩性影响较大,特别在断裂附近岩层受强烈挤压,岩石一般较破碎,强度较低,岩层透水性较好,地下水沿此活动,岩溶发育强度与构造形迹分布有较大关系。本项目沿线区域属珠江水系南盘江流域,地表水系不发育。
二是工程占地影响调查及分析。西石高速公路主线永久占用土地322.64hm2,其中主线永久占用238.96hm2,辅道永久占用土地83.68hm2;新增占地181.94hm2,其中主线新增占地114.27hm2,辅道新增占地67.67hm2;工程临时占地约33.53hm2,未占用基本农田,占影响区(公路中心线两侧各300m范围)面积(3200.35hm2)的10.08%,比例较小。
三是水土流失影响调查。经调查,西石高速公路取土场坡地取土,小山丘,地面坡度较缓,四周无居民点、水库、公共设施等敏感点,两侧山体略陡,项目完工后,沿线涉及的取土场均得到了平整植草恢复;弃土场以沟道弃渣为主,两侧为山体,下游无居民点、水库、公共设施等敏感点,主要为周边平地汇水,占用沟道林地和荒地,选址合理,项目完工后,均砌挡土墙,而且进行了植草恢复措施,效果较好。
四是绿化工程情况调查与分析。该工程对沿线3处新增收费站进行了较好绿化美化设计;服务区绿化是高速公路整体绿化的窗口形象,西石高速公路新建1处停车区、1处服务区,体现出西石高速公路环境优美、舒适、方便的特点,与山水背景互相协调、有机融合,使整体环境舒适宜人,轻松活泼,达到了休闲放松的目的。立交区内的绿化以乔木、灌木、草相结合,绿化效果较好。
2.大气环境。一是施工期沿线空气质量影响调查。针对项目施工期可能引起的空气环境污染因素,通过调查和查阅相关资料得到:西石高速公路在施工期间执行了环评报告书中有关洒水、压实,运输车辆篷盖等环境空气影响减缓措施,没有对周围的环境空气造成大的影响。
二是运营期沿线空气质量影响调查。据分析,对现状监测数据进行了达标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环境空气污染物单项指数统计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两个监测点的各单项污染指数均小于1.0,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的要求。
3.评价与结论。西石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均属二类功能区,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良好。由于西石高速公路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路基边坡均采用工程或生态措施进行了全面的防护,在试运营期阶段也加强了对上路车辆的管理,所以,公路车辆对沿线TSP的浓度贡献很小。运营期,该项目的服务设施均不设锅炉。此外,公路建设单位通过公路两侧绿化,减少了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同时通过公众意见和现场调查,西石高速公路施工期注重对水环境质量的保护,未发现对沿线水环境产生明显影响,运营期也成立了应急小组。所以公路的建设未加重沿线水环境质量的污染负荷。工程的3处收费站均安装了污水处理设施。
四、“一改高”西石高速项目经济社会效益综合评价
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西石高速公路社会经济总体影响进行评价,可以全面、客观的对西石高速公路社会影响、经济价值、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一)因子分析法基本原理
因子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将观测变量进行分类,提取公共因子,将相关性较高,即联系比较紧密的分在同一类中,而不同类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则较低,试图用最少个数的不可测的所谓公共因子的线性函数与特殊因子之和来描述原来观测的每一分量,这样起到降维的作用,抓住问题本质和核心的目的。然后以每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与该因子的得分乘数之和构造得分a函数。
(二)进行因子分析
通过调研,分析反映西石高速公路社会经济价值的指标有:第一产业占GDP比重、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工业产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业产值、林业产值、畜牧业产值、渔业产值、农林牧渔业服务业产值、旅游收入、旅游人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非农业人口占农业人口比重、人口密度。
利用SPSS21计算后,将调研的基础数据转化为评价的输入数据。
1.计算相关系数矩阵。
2.利用主成分法提取因子。
表4 石林县数据解释的总方差
从表4可以看出,这16个影响因素可由两个主因子决定,它们解释了全部方差的95.753%,也即包含了原始数据信息总量的92.913%,这说明这两个主因子代表原来的16个指标已经有足够的把握,这样起到了降维的作用。
表5 陆良县数据解释的总方差
从该表5可以看出,这16个影响因素可由三个主因子决定,它们解释了全部方差的100%,也即包含了原始数据信息总量的100%,这说明这三个主因子代表原来的16个指标已经有足够的把握,这样起到了降维的作用。
3.刻画碎石图。
图5 石林县碎石图
图6 石林县碎石图
4.计算成分矩阵。
表6 石林县成分矩阵
表7 陆良县成分矩阵
5.进行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得到表8、表9。
表8 石林县旋转成分矩阵
石林县:第一类因子主要由第一产业占GDP比重、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石林县工业产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业产值、林业产值、畜牧业产值、渔业产值、农林牧渔业服务业产值、旅游收入、旅游人数、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非农业人口占农业人口比重、人口密度;第二类因子主要代表第三产业占GDP比重。
表9 陆良县旋转成分矩阵
陆良县:第一类因子主要由陆良县工业产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业产值、林业产值、畜牧业产值、渔业产值、旅游收入、旅游人数、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第二类因子代表第一产业占GDP比重、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农林牧渔业服务业产值、非农业人口占农业人口比重;第三类因子代表人口密度。
因子的综合得分计算公式:
■
其中,wi是因子权重,即旋转后的因子方差贡献率。Fi为样本在主因子上的得分(各样本的主成分得分见表10、11),石林县i=1、2;陆良县i=1、2、3;
石林县F=83.349F1+12.404F2
陆良县F=58.008F1+34.303F2+7.689F3
根据公式和表10、表11计算得到各年份西石高速公路各因素综合得分。
表10 石林县2008年~2012年综合因子得分
表11 陆良县2008年-2012年综合因子得分
(三)西石高速公路经济社会价值评价
图7 石林县综合因子得分、得分增长率情况
图8 陆良县综合因子得分、得分增长率情况
根据数据计算,可以得出陆良县、石林县2008~2012年综合因子得分呈上升趋势,对西石高速公路社会经济价值影响的成功度评价等级,评价标准为成功,即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贡献良好。
(四)“一改高”西石高速项目的政策建议
第一,构建高速公路同影响区产业带一体化共同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必须有效运用产业带的发展优势,合理规划,开发产业带经济潜力。对于沿线产业投资者,应适时抓好高速公路建设的契机,最大限度发挥自身的优势,运用高速公路便利的运输条件,结合政府规划布局,把投资方向转向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项目,在激烈竞争市场中取得一席之地。对于高速公路投资者,高速公路开通后,在沿线经济开发同时,可以将产业带效益中的一部分再退还到高速公路之中。
第二,依托西石高速公路发展信息高速公路。高速公路在修筑的过程中,无疑也是在修筑信息高速路,高速公路效用率和信息化紧密相连。必须加强信息沟通,建立高效的信息系统,完善通讯网络。
第三,依靠西石高速公路,整合沿线城镇功能,建立城镇走廊。城镇是产业发展的载体,产业是推动城市发展的动力。高速公路建设、经济带形成,为小城镇发现确定了新坐标,城镇化进程加快,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机遇。
注释
①“一改高”指一级路改高速路。
参考文献
[1]周国.浅论高速公路投融资管理[J].科技信息,2011,(11): 32-33.
[2]王文华.高速公路企业运营效益提高途径浅议[J].福建建材.2011,(07):33-36.
[3]刘奕,石良清,贾元华.基于经济适应性的高速公路合理规模预测研究[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0(6).
[4]廖建桥.高速公路网国民经济发展乘数效应评价模型[J].公路,2010(8).
[5]陈亚,安庆贤,刘晶.基于DEAHP模型的湖北高速公路社会经济适应性评价[J].公路,2010(1).
[6]陈亚,安庆贤,刘晶.基于DEAHP模型的湖北高速公路社会经济适应性评价[J].公路,2010(1).
[7]初克波,王英涛.成渝高速公路交通增长与经济发展关系分析.[J].公路,2010(10).
[8]赵磊.高速公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探析.[J].商业文化,2012(1).
[9]徐亮.高速公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浅析.[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1(12).
[10]崔莹,高速公路经济带的形成机制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启示.[J].交通发展研究,2012(1).
[11]云南省统计局编.云南经济年鉴2009-2013,中国统计出版社.
[12]冯玫.高速公路社会经济影响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