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人们饮食文化日益多样化,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也就层出不穷。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身心健康乃至下一代的健康和安全,也是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保障食品安全是保护国人生命健康、提高国人生活质量、促进食品贸易、维护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政策问题。与此同时食品安全问题与健康管理又是息息相关的。
【关键词】食品安全;健康管理;治未病
【中图分类号】R1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515-02
1 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也是国家安定、社会发展的根本要素。2005年,碘超标的雀巢奶粉,影响甲状腺功能;2006年,含瘦肉精的猪肉,人食用后会出现头晕、恶心、手脚颤抖甚至心脏骤停致昏迷死亡;2008年,含三聚氰胺的奶粉,可能导致肾结石、肾衰竭等泌尿系统疾病,严重者可致死。这些食品安全问题事件使老百姓忧心忡忡,以致有的人产生了“吃动物食品怕含激素,吃植物食品怕有毒素,喝饮料食品怕掺色素”的恐惧心理。虽然这些担心显属过虑,但是也从侧面反映了当今食品安全存在着诸多问题。
2 食品安全性
食品安全性是食品质量的基本要素。食品的安全性,就是要求食品应当无毒、无害,是指正常人在正常食用的情况下摄入可食状态的食品,不应造成对人体的危害[1]。对它的充分理解应该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对危害人体的界定。这种危害应包括消费者急、慢性毒害,感染疾病,危及消费者及其对后代的隐患。二是对无毒无害的界定。这是一种会对食品产生潜在危害健康的生物、化学、物理因素或状态。随着人类社会和现代科学的发展,一方面新的有毒有害物质不断被发现,另一方面新的检测技术和方法发现原本被认为“清洁无污染”的食品中也广泛存在着极微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因此,从食品安全性的内涵和外延来看,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食品的安全性越来越不是一个能够简单、明确判断的事情。
美国学者Jones建议应该区分绝对安全性与相对安全性两个不同的概念[2]。绝对安全性被认为是指确保不可能因食用某种食品,而危及健康或造成伤害的一种承诺,也就是食品应绝对没有风险 。所谓相对安全性就是一种食物或成分,在合理食用方式和正常食量情况下,不会导致对健康损害的实际确定性。
食品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保证食品安全,防止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维护安全稳定的重要措施。吃的放心、吃的安全、吃的健康,这是公众的强烈愿望和共同的健康追求,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而倡导和建立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正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是公共卫生工作的根本宗旨。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的健康权益,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3 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
3.1 主要的微生物及寄生虫污染
微生物危害是目前食品安全最大的危害,也是食源性疾病的最大祸根[3]。食品在生产运输、包装过程中受到污染或用病畜、病禽制成的食品,导致大量的细菌、霉菌、寄生虫滋生,造成食物中毒。其中细菌性污染一直是涉及面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污染,目前大部分的食品安全问题都是由致病性细菌引起的,如常见的沙门氏菌、肉毒杆菌及致病的大肠杆菌等。据统计,近年来卫生部每年接到食物中毒报告100~200起,导致数千人发病,百余人死亡,其中大部分是由致病性微生物引起的。2001年在江苏、安徽等地爆发的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Q157:H7食物中毒,造成177人死亡,中毒人数超过2万人 。
3.2 农药及其它化学污染
有机氯农药是我国最早大规模使用的农药[4]。大量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食品中有机氯农药残留水平仍高于世界发达国家。而有机磷农药由于其防治对象多,应用范围广,在环境中降解快,残毒低等特点,是我国目前使用量最大的农药。但研究表明,这些所谓非持久性农药在某些环境条件下也会有较长的残存期,并在动物体内产生蓄积作用。根据浙江杭州、温州、云和三地上市蔬菜中甲胺磷残留分析表明,检查出甲胺磷的比率为40.8%,最高检出浓度为1.85㎎/㎏,以叶菜和豇豆检出率较高,分别为51.7%~61.5%和44.4%~100%。长期摄入有机磷农药可出现肝功能下降、血糖升高,白细胞吞噬功能减退等病理变化,并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作用。
化学污染对食品安全存在的潜在威胁不容忽视。目前,怀疑对人类健康又危害的化学物质约200余种,这些物质进入人体后能够影响和扰乱生物体的内分泌系统,并将干扰生物体原有的平衡分泌机制,又称为环境激素。近些年来,世界上各大洲均有由这些化学物质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的爆发,有关食品质量、食品安全的问题已引起世界性的恐慌。同时也成为国人日益关注的焦点。一些无证企业非法滥用、超标使用食品添加剂,添加非食用成分或有毒有害物质等均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威胁。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添加一定限量的食品添加剂对人体是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中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量做了明确的规定。但长期(或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会致癌,产生遗传毒性在人体内的残留,破坏新陈代谢等。在实际生活中,过量添加食品添加剂的现象比较严重,有的还是违法添加对人体有严重危害的化学品。例如:为了使面粉更白,在面粉中添加过量氧化苯甲酰(增白剂)。在熟食品、卤制品中添加过量人工合成色素、亚硝酸盐等,使食品色泽鲜艳诱人;为延长食品货架期,添加过量苯甲酸(钠)等防腐剂;更有甚者,将甲醛加入到米粉中,使之更筋道、鲜亮。要确保食品添加剂食用安全,必须加强食品添加剂管理,包括食品添加剂的毒理学评价,食品添加剂食用量标准的制定和审批,生产或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审批手续、食品添加剂法规等。
3.3 转基因食品潜在的危险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已成为国内外专家研究的焦点[5]。研究认为,基因可能通过食物链在不同物种直接转移,基因工程食品又是不可避免的给公众健康带来危害已成为事实,目前全球已经有十几个国家种植转基因作物,主要是大豆、玉米、棉花、油菜、马铃薯。这些转基因食物在技术上的不稳定性带来的危害不容忽视,也给食品安全带来新的挑战。
3.4 容器和包装材料不合格
食品的包装是防止微生物污染的重要方法。各种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和食品用工具、设备直接或间接接触食品,可能在食品生产加工、贮藏、运输和经营过程中造成食品污染。新的食品包装材料也给食品安全带来疑问。
4 健康管理
健康管理是指:通过科学的管理系统,对个人及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趋势)进行评估、干预而达到最大的健康改善效果。健康管理的三个特点:一是健康检测(发现健康问题);二是始终以控制健康危险因素为核心(认识和评估健康问题);三是预防和纠正并举(解决健康问题)。主要内容包括:1、收集信息资料:通过健康查体收集健康信息,建立个人健康信息档案(检查结果和个人生活环境和方式相关信息)。目的是了解与掌握健康危险因素,为动态的评价和进行有效地干预管理与健康促进提供基础数据。2、健康评估:由专业人员对健康现状及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并提出个性化的预防和纠正措施。目的是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达到健康警示的作用,又为干预管理和干预效果提供了依据。3、行为干预:针对不同危险因素和发展趋势实施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和干预,目的是让被管理者有计划、有目标地逐步改善不良的生活方式,达到健康促进的效果。 4、信息跟踪与反馈:定期进行信息跟踪,及时进行效果评价与反馈,并与被管理者进行信息交流和互动,循环往复。达到预防、控制或减少慢性疾病发生和发展,提高人们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严峻,健康管理(health management)理念亦逐渐深入到人们的生活理念之中,已成为备受关注的保健新课题。而在了解了国内外健康管理概况的基础上 ,中国中医药的治未病在健康管理中特色尤为突出,中医药在几千年的实践中以其显著的疗效、浓郁的民族特色、独特的诊疗方法、系统的理论体系,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4.1 国外的健康管理模式
美国健康管理模式 [6] 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医疗技术的推广和发展、人口老龄化及慢性病的发生率大幅度增长,美国医疗费用随之迅速上涨。健康管理理念应需而生,健康管理策略主要包括生活方式管理、需求管理、疾病管理、灾难性病伤管理、残疾管理以及综合人群健康管理6种 [7] 。在美国,健康管理服务是区别于保险和医疗之外的一项服务,由拥有网络专业人才的专业服务公司提供 [8] 。
4.2 国内健康管理概况
我国的医疗实践自古以来就蕴含着积极的健康管理思想。两千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记载了“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难经》拓展了治未病的概念:“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所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唐代孙思邈亦提出“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的理论 。
2005年,国家正式公布健康管理师这个职业。截止2007年底,已有1 000多人获得国家健康管理师证书。到2008年上半年,全国健康管理机构达到5744家 [9] 。在近10年的发展中,健康管理已在我国形成一定规模,但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学科理论、实践技术研究和管理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缺乏专业人才,健康信息系统仍处于区域范围内运作,且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健康管理市场缺乏规划管理等[10]。
中医健康管理理念特色中医药素来注重养生保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体现了人与疾病的辩证关系和“预防为主”的重要思想。中医在健康管理、保健养生等方面,在重视中药治疗的同时,更加重视防微杜渐,调整“阴平阳秘”的动态平衡。简单来说,中医健康管理有以下几个特点:(1)顺应自然,天人合一;(2)形神合一,心神双修;(3)调和阴阳,以平为期;(4)药食并用,扶正纠偏;(5)动静结合,持之以恒[11]。 健康管理的宗旨是调动个体和群体及整个社会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 [12] 。这与中医“治未病”的健康管理理念是一致的。
2009年4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医疗信息化的改革方向。当前我国卫生系统卫生信息化存在着系统分割、相互独立、业务流程不统一、信息标准研究起步晚等诸多问题。健康管理服务与其他服务最明显的区别是,它对现代信息通讯技术的依赖度极高,甚至可以说若无现代信息通讯技术作为其基本的运行支持平台,就无法实现市场化、规模化的健康管理 [13]。
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备受关注,健康管理的话题也变得越来越热,而中医“治未病”又恰恰体现了在依据我国国情、文化和社会发展趋势基础上所构建的中国特色健康管理体系的理念。在完善食品安全性问题的同时,我们应充分发挥中医药健康管理特色资源和优势,不断完善以“治未病”工程为框架、以信息资源管理及共享平台为依托、以多种预防保健工程为补充的中国特色健康管理体系,为保障人民健康做出更大的努力和贡献。
参考文献:
[1] 石毓梅.浅论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及控制体系[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09(6):38-40.
[2] 张则钦.推行农业标准化确保食品质量安全[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8(7):41-44.
[3] 张远.我国食品安全分析与对策[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5,(9):15-19.
[4] 李建科,陈锦屏.我国食品安全现状与入世后的形势与对策[J].食品科学,2003,8(4):272-276.
[5] Sohni P,Sumpter JP,Several environmental oestrogens are also anit-andyogens[J].J Endocrinol,1998,158,(3):327.
[6] 黄建始.美国的健康管理:源自无法遏制的医疗费用增长[J].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011.
[7] 张瑞利.健康管理产业的供给现状及趋势分析[J].卫生经济研究,2007(4):50.
[8] 马丽斌.借鉴美国经验发展我国的健康管理事业[J].中国药业,2007,16(8):15.
[9] 赵红征.“健康管理”必要性和可行性[J].卫生经济研究,2009(8):52.
[10] 宋艳丽,解颖.健康管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 2009,23(4):43.
[11] 彭锦.中医健康管理的五项原则[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2008,2(4):248.
[12] 陈君石,黄建始.健康管理概论(卫生行业特有工种职业〈健康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材)[M].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6:35-80.
[13] 黄喜顺,邱耀辉,苏洪,等.对当前健康管理产业的现状分析和发展方向的探索[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 2009,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