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945年,第一颗原子弹在日本广岛上空爆炸开启了人类利用核能的序幕,自此核能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随着能源危机的出现,核能的出现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人们看到了核能的巨大潜力。但是,核技术的滥用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引起了一系列的伦理问题。对于核能的利用,我们要趋利避害,使核技术造福于人类。
【关键词】能源;核能利用;核技术;伦理问题
1 核能的开发及利弊分析
1.1 核能的概述
20世纪出现了一种新的能源——核能,核能利用起初是重核裂变产生的能量,当时的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核爆炸的可能性,并且急需应用于军事战争,随着二十世纪三大计划之一的“曼哈顿计划”的诞生,带来了世界第一颗原子弹,随后,美国又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放两颗原子弹,核武器被应用于战争。20世纪50年代后,进入了核能利用和平时期,1954年苏联奥不灵斯克核电站投入使用,标志着人类进入到核电时代。
1.2 核能开发
1.2.1 核军事应用
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先进的工业国已经注意到了核能的威力,相继开发研制,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核武器被应用于战争,战争带来惨重的结果,核武器给人类带来了不可想象的噩梦,人们开始意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20世纪50年代后,前苏联和美国继续研制核武器并开展核军备竞赛,其他国家为了打破核垄断,也努力进行核技术的研究,英国、法国、中国等相继研制出了核武器。
1.2.2 核电应用
20世纪50年代至今,世界进入了一个和平发展时期,开始核能和平利用的新阶段,核电站应运而生,美国是世界上核电站最多的国家,仍在运行的有104座核电站,为世界核电事业发展提供了经验。日本作为一个能源严重匮乏的国家,目前运行的核电站有53座,全国35%的电力来源于核电,日本进入到了核电为主的时代。截止到2012年11月,中国已有15座在运行的反应堆,26台在建机组,中国已成为世界在建机组最多的国家。
1.3 核能利用的利弊分析
核能利用是一个很特殊的能源开发,它一方面促进了人类的发展,造福于人类,另一方面它存在着潜在的风险,对人类生活造成威胁、带来风险,使之怀疑核能的开发利用,进而对核能产生阴影。
1.3.1 核能利用的优点
核能的利用给人类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缓解了能源危机,改善全球气候变化,同时也有利于世界暂时的和平。核被应用于战争开始,战争就产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使世界各国都意识到了核武器带来的益处,核武器可以用来稳固国防,提升国际地位,带来国家的安定,目前世界上已有9个国家拥有核武器。在当今世界常规能源日益短缺的情况下,核能的开发利用更加的重要,核燃料所释放的能量可以用于发电,因此,广泛发展核电站,可以节约大量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核能发电成本也低于火力发电,比较经济,并且核电站发电效率高,同时核电站危害大大低于煤电,核电站不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也不排放颗粒物、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所以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
1.3.2 核能利用的缺点
核能利用带来的危害也同样困扰着我们,核武器的出现,使人类生活在核战争威胁下,美国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放的原子弹,给日本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土地受到破坏,幸存者饱受各种辐射后遗症的折磨,以至于这两个地区至今都摆脱不掉原子弹爆炸所带来的影响。当然,用于发电的核能也有许多安全问题,核电站排出的废气、废水、废渣给环境带来的污染,核泄漏事故所带来的灾难后患无穷,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和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都波及大量人口,土地受到污染而荒芜,人们远走他乡,在之后的几十年中很多人们都死于这场事故引发的疾病。这些危害都时刻提醒着我们核能利用的安全性,科技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存在着潜在风险。
2 核能利用引起的伦理问题
2.1 核能利用引起的科技问题
2002年,俄罗斯核与放射物安全联邦监察委员会主席尤里?维什涅夫斯基说,俄罗斯的核工业企业丢失了许多核材料,是由于苏联解体后,在核工业城一些生活和工作的工人和科研人员失去了往日优厚的待遇,为了生存,与黑帮勾结在一起,开始从事走私、贩卖核材料的勾当。这些由于核技术人员直接或间接地造成的负面后果,可以看出核技术人员责任与道德的重要性,在当今和平与发展为主的时代下,核技术快速发展,核技术人员受政治干扰可能被动的发展核能,又由于科学技术的不够成熟,尚存在着很多意外,核技术人员往往对科技后果考虑不足,导致核能利用的负面效应。这些技术人员有责任把研发的技术用来服务于人类,但由于道德的缺失,没有很强的责任心,导致科学技术滥用,给社会带来严重后果。
2.2 核能利用引起的安全问题
2011年3月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地震引发海啸,造成比自然灾害更严重的是福岛核电站核泄漏,放射性物质剧增,污染附近海水还危害人们健康,核电站附近20公里范围内居民全部疏散,附近海域也没有渔船作业,事故的发生将会影响人类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主要是因为土地、水源、空气都被爆炸产生的辐射物污染了,大批灾难后出生的孩子都带有先天性的疾病,同时核事故不仅会造成身体的伤害还会造成心里的创伤。除自然因素造成的核事故还有人为因素,人是核电站的主要控制者,所以由于技术人员的操作不当和安全意识不足都不可避免事故的发生,然而这些事故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2.3 核能利用引起的生态问题
核能利用产生大量核废料,影响了人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引起了诸多生态伦理问题。所谓核废料泛指在核燃料生产、加工和核反应堆用过的不再需要的并具有放射性的废料。这也是核能发电的弊端,核能发电一定会产生和废料,如果处置不当,会造成严重生态破坏,像前苏联曾把核废料直接或间接地倾倒于北冰洋,这种做法严重的影响了生态环境,地球上任何一个生态系统被破坏,如不能短时间内修复,都会危及整个地球生态,并最终祸及人类自己的生存发展。核废料的产生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发展和利用核能的过程中,需要生态伦理予以规约。
3 核能未来发展的解决对策
3.1 加强核技术人员道德责任
科学界需要有道德自律,核技术人员的良好伦理道德素养对科技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这些技术人员不仅具有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责任心、良好的道德品质,还要具有崇高的理想和正确的工作目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科技发展,造福于人类。在面对利益的诱惑和政治文化等冲突时,一定要把人放在第一位,尊重生命,核技术人员要以“发展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为原则,这样才能更好的利于核能的发展,使核能为人类服务,发挥核能的无限潜能。
3.2 核安全监管机制及核安全文化的建设
建立一个科学的核安全监管机制,树立正确的核安全理念,确立核监管原则,具有足够的监管权力,制定核安全许可制度,明确列出违反条件的处罚条例,设立现场检查部门,进行随机抽查,并且要有完善的核技术法规标准体系,制定核电站管理规章制度,最主要的是要组建核事故应急管理机制,在突发事件的预防、应对、处理和善后管理中,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安全工作,有效避免重大损失。
核安全文化指的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特性和态度的总和,这种概念超出一切之上,那就是核电厂的安全问题由于它的重要性必须保证得到应有的重视。其实质就是要求整个核电厂的工作人员都处在一个严格遵守各项安全条例的环境中,核电安全是每一个工作人员的事,所以必须进行核安全文化教育。核安全文化对核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重视并加强核安全文化建设,会带来丰硕的核安全的有形结果,忽略核安全文化,必然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
3.3 树立正确生态伦理观
地球生态系统中所有生命物种都参与生态进化过程,它们的生态价值都是平等的,人类没有权利剥夺任何物种的生存权利,也不能肆意破坏生态环境,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核生态伦理是以尊重生态环境为宗旨,为现代以及子孙后代继续发展为目的,强调人类在核开发利用中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自觉,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相互促进,强调核开发利用的同时不能为了眼前利益而造成生态环境灾难,人类一代又一代繁衍生息,要靠着自然资源才能生存,没有环境资源人类就没有生存下去的资本,所以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获得经济、军事等暂时的发展或者国家民族尊严。由于核能开发过程中会对生态环境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所以我们更需要一种道德标准,树立一种可持续的生态伦理观,以此促进核开发利用的完善发展。
3.4 完善核能研发政策
在核能开发利用中隐患最大的就是核武器,在核武器出现的这几十年间,国际上曾多次尝试销毁核武器,因此形成了核不扩散条约,但该条约存在诸多弊端,它规定无核国家有权和平使用核能,并且政策约束力只针对加入该条约的国家,也没有对非成员国进行惩治的规定。该条约的出现使各国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并没有因此停下研发核武器的脚步,像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皆不签署核不扩散条约,这样就造成一种没有任何条约可以制裁他们的一种局面,朝鲜又先后加入、退出该条约,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不禁让我们怀疑该条约的权威性,我认为首先已经加入该条约的国家不能以任何理由退出,要严格遵守规约;其次世界各国都要加入条约,使核不扩散条约必须纳入每个国家的政策制度;最后,任何国家都没有权利擅自修改条约,必须经过世界各国共同协商决议。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核武器滥用的现象,更有利于核能的治理,科学技术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而不是带来战争、带来灾难。
【参考文献】
[1]冯昊青.李建华.基于发展核电的生态经济价值及其伦理思考[J].天地人文:150-153.
[2]王士航.董自励.科学技术发展简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张华夏.现代科学与伦理世界[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马栩泉.核能开发与应用[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5]冯昊青,李建华.核伦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7).
[6]苏永杰.姜维国.核能利用与环境保护[J].能源环境保护,2006(4).
[7]张存浩.科学道德建设与科技工作者的责任[J].学会月刊,2002(10).
[8]杜鹏.环境正义:环境伦理的回归[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6).
[责任编辑:薛俊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