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6日,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法国总统奥朗德的共同见证下,中国广核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广核”)董事长贺禹与法国电力公司(EDF)总裁普格里奥在法国巴黎签署了加强核能合作的协议。根据签署的协议,中广核将通过参股方式参与法国电力公司在英国拟新建核电项目的开发及建设,双方将共同推动由中广核牵头的中国核电企业控股开发英国后续新建核电项目。
此外,根据中法两国当日发布的题为《开创紧密持久的中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新时代》的联合声明,两国政府将鼓励两国工业企业和机构部门在两国政府同意的框架内,在严格遵循安全性、可靠性和环保最高准则基础上,推进核能上中下游领域全面合作:包括在役在建核电安全性提升、推进乏燃料后处理厂、联合开发欣克利角及其它英国新建核电项目、在海外进行天然铀矿开发、中国广东台山一期项目建设、在国际范围内建立核领域长期伙伴关系。
这些协议和声明反映出国际社会对中国核电企业在核电工程设计、工程建设和管理、运营管理等方面核心能力给予的认可。以中广核为例,其通过承担全球近四分之一核电新机组建设,建立了运转高效、质量可靠的核电产业链,在国际上与法国等国家的核电企业建立了战略联盟,在国内与东方电气、中国一重、上海电气等74家装备制造企业以及上千家各级供应商建立了稳固的合作。
而在此前召开的两会上,由贺禹发起、11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向全国政协提交了题为《加快推动“华龙一号”走出去,早日实现核电“强国梦”》的提案。“我国目前的核电发展规模太小,还不能在能源结构调整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发挥显著作用。”贺禹说。目前,中国核电发电量仅占全国发电量2.1%,而世界平均水平为12%,美、法、韩等国核则更高。
走出去的“标尺”
从广东的深圳到阳江,有400多公里、5个小时的车程。这条路起点与终点的两个海湾,一个是深圳的大亚湾,见证了中国百万千瓦级核电站从无到有的历程——大亚湾核电站1987年动工,1994年投产,这是中国大陆第一个投入商运的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另一个是广东阳江的东平湾,有6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同时在建,是世界上同时在建机组规模最大的核电项目,其中阳江核电站1号机组已于3月25日顺利投产,成为中国大陆投产的第18台核电机组。
“一个厂址,六台机组同时在建,这在全球核电发展建设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中广核工程公司总工程师黄学清说。即便是目前美国现役的104台核电机组,在建造之时,也没有实现在一个厂址里同时六个机组同时在建造。
然而,规模的“世界之最”仅仅是中国核电“走出去”的一小步。从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核电站的建设,至今已经有30年的历程。到去年年底,中国才把核电“走出去”升格为国家战略。
2013年,中核承建的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站2、3号机组开工建设;中广核与罗马尼亚达成合作开发切尔纳沃德核电站3、4号机组意向。此外,除巴基斯坦恰希玛3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为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外,在大型百万千瓦级核电的出口领域,中国还是空白。
“中国核电‘走出去’最根本的还是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符合三代核电水平的技术。”贺禹说。在实现自主知识产权的过程中,百万千瓦级核电站设备的国产化率,也成为了中国核电走出去的一个关键指标。“同时,核电项目投资大、周期长,包括融资、成本控制等各方面的风险都是要面对的。”
可以看出,自主知识产权、核电设备国产化率以及大型复杂工程的项目管理能力,都成为了中国核电“走出去”的标尺。
期待中的“华龙一号”
在黄学清看来,三代核电技术更重要的是其制定的更加安全的标准。
1979年3月28日,美国三哩岛压水堆核电厂二号堆发生堆芯因失水而熔化的重大事故。
虽然因为有反应堆安全壳的保护,最终此次事故并没有发生放射性物质外逸,并未造成人员伤亡,对环境的影响也较小,但美国的核电建设还是因此停摆了30年,并引发了对第三代核电技术的研究。
美国和欧洲先后出台“先进轻水堆用户要求”(URD文件)和“欧洲用户对轻水堆核电站的要求”(EUR文件)。国际上通常把满足这两份文件要求的核电机组称为第三代核电机组。
“所谓三代核电技术,实际上就是先进核电站应该达到什么指标,并把它体现在用户要求文件里面。其中主要的指标都指向安全性,大家提及最多、最关注的是两个概率值,一个是堆芯熔化概率,另一个是放射性物质大量释放概率。”黄学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