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研发经费共投入100亿美金,每架飞机的造价也超过了20亿美元,以更廉价的方式进行太空探索,是耗费如此巨资的主要理由。但航天飞机从未在性价比问题上证明自己。
美国航天飞机每次发射大约需要耗费5亿美元左右,比“运载火箭+飞船”方式高出许多,与最初的设计目标相比天差地远。要知道提出航天飞机计划时NASA曾设想把发射费用压缩到每次300万美元——这个数字现在怎么看都像是个拍脑袋工程。
在安全性方面,航天飞机的服役历史更像是个大号茶几——专门放杯具的那种。1986年 “挑战者”号在万千电视观众面前炸成一团火球后,一门心思与前苏联争夺太空的美国还坚持用“发现” 号和“亚特兰蒂斯”号的备件,拼出 “奋进”号航天飞机;等到2003年“哥伦比亚”号在返回地球途中解体,航天飞机项目遭受了真正致命的打击。
至“哥伦比亚”号失事时止,美国5架投入使用的航天飞机共执行114次任务,失事2次,失事几率高达1.8%,14位宇航员为此牺牲。而前苏联及后来的俄罗斯一直使用结构相对简单的运载火箭+飞船模式,自1971年以来80多次执行载人航天任务,未曾发生过一次重大事故,显然在安全性能方面更占上风。
到失事时止,“挑战者”号共执行了10次任务,“哥伦比亚”号也不过28次进入太空,这使得美国研发目标中提出的“每架航天飞机设计寿命达到80~100次太空任务”看起来像是令人笑不出来的黑色幽默。
“哥伦比亚”号失事后,NASA大幅度压缩了航天飞机的出勤率,每年只有寥寥数次,与之前的高频率出动形成鲜明对比。
5年之后,NASA公布航天飞机退役时间表。
从去年开始, NASA满世界为退役后的航天飞机寻找归宿,他们向多个知名博物馆发出信函,为每架航天飞机开出了3000万美元的报价——相对于100亿美元的研发经费和超过20亿美元的造价,这个价格相当于白送。
尽管以如此低廉的身价结束服役生涯显得有些“掉价”,但美国航天飞机们的最后谢幕,比起它们的俄罗斯“同行”来说,已经光辉得一塌糊涂。
前苏联研究航天飞机,与美国人几乎同步。1984年,苏联“暴风雪”号航天飞机面世,人们发现,“暴风雪”号与美国“同行”长得极其相似。面对“抄袭”指责,前苏联回应称,航天飞机所应用到的技术大致相同,所以外形也差不多,更何况“科学无国界”。
1988年,“暴风雪”号在无人驾驶的状态下飞入太空,环绕地球两圈后返回地球——那是它唯一一次太空之旅。
前苏联一共建造了13架航天飞机,其中8架用于测试,5架用于开展太空探索。8架测试验证机中,其中有一架数年前被一家德国博物馆以1000万欧元的价格买去,此前,它在世界上多个国家流浪数年,一度沦落到野狗栖身的地步。
而5架正式建造的航天飞机,到苏联解体时只建成两架,除了 “暴风雪”号,另一架被命名为“小鸟”号。1993年俄罗斯放弃航天飞机计划,“小鸟”号进了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航天博物馆,“暴风雪”号则与一枚“能源”号火箭一起,被封存在拜科努尔航天基地的一座仓库内。2002年,这座年久失修的仓库突然垮塌,“暴风雪”号严重损毁,随后被彻底拆解。
肩负前苏联太空争霸梦想的“暴风雪”号,有生之年只进行了一次“太空一日游”,就这么糊里糊涂地被压死了。
从1981年算起,航天飞机的时代只有短短29年,未来,美国将重新捡起运载火箭和宇宙飞船,执行载人航天任务。
真应了那句中国古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