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支柱性产业的划分标准出发,提出文化产业要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为文化产业总体发展水平偏低、实力偏弱;产业门类不清晰,产业体系有待完善;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城乡和区域差异大;骨干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较低,产业集中度不高;与国际相比,技术不够成熟,文化内容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开发模式亟待转型,可持续发展面临困境等。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六方面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文化产业;支柱性产业;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F26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7-0218-04
随着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为了推动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近几年,中国陆续出台了许多文化经济政策:2009年,国务院发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宏伟目标;2010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把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2011年3月出台的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第四十四章全篇规划“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专题;2011年10月中旬召开的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中国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2012年2月公布的《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15年中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之四是“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比重显著提升,文化产业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明显增强,逐步成长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可以看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是中国文化产业的奋斗目标。
一、支柱性产业及其划分标准
支柱产业(pillar industry),是指在国民经济中生产发展速度较快,对整个经济起引导和推动作用的先导性产业。它具有较强的连锁效应,诱导新产业崛起;通常对为其提供生产资料的各部门、所处地区的经济结构和发展变化,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对支柱性产业的界定曾提出9条参考指标:
以上9条支柱性产业的划分标准是根据工业部门的产业特点提出的,并不完全适用于其他产业,但总体来看,依照国际通行的惯例,一个国家某个产业如若成为支柱性产业,其产业增加值须占到该国同期GDP的5%以上。
二、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1.文化产业发展初具规模。近几年、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中央和地方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迅速。2010年底,纳入统计制度的全国各类文化机构31.35万个,比2009年增加7 776个;从业人员210.79万人,比2009年增加12.38万人;全年营业收入1 244.14亿元,比2009年增长15%,实现利润403.39亿元,增长9.6%。中国从2006—2010年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及其占GDP的比重(见图1),呈现总体递增趋势,其中2009—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上升最明显。
2.文化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2010年,各级文化部门以贯彻落实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为契机,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一是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促进了金融资本与文化产业的对接,文化部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经文化部平台共向银行推荐项目31个,涉及金额136多亿元。二是继续开展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评选命名工作,累计审定204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4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三是大力扶持重点产业,开展重点动漫产品、重点动漫企业认定工作,2010年底,全国动漫企业达到831家,原创漫画作品13 761部,原创动画作品4 429部,全年营业总收人58.15亿元,比上年增长78.2%,实现利润11.65亿元,增长197.4%。
三、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1.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十二五规划”设定目标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15年中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比重显著提升,文化产业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明显增强,逐步成长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是在国家级规划中首次把文化产业与GDP定量化地联系起来而拟定出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中国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其当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至少要占到同期GDP的5%以上。然而,直到2010年底,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仅为11 100亿元左右,只占到同期GDP的2.75%。相比之下,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超过或接近10%,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点或支柱产业。据测算,按照国际人均收入和支出平均标准,中国文化消费支出总量应该达到4万亿元以上,而日前尚不足1万亿元,缺口非常大。目前,中国的文化消费水平只达到发达国家的1/4,人均消费潜力远远没有释放出来。中国的第三产业整体发展程度也低于相同发达同家约10个百分点,以文化及传媒产业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远没发挥应有的作用。总体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偏低、实力偏弱,要成长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还需要做多方面的努力。
2.产业门类不清晰,产业体系有待完善。近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但发展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其中,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还未建立合理完善的产业体系,产业门类不清晰,业态较混杂,这尤其反映在创意产业领域。2005年以来,创意产业在中国受到极大关注,各地政府对创意产业抱有很高的热情,把它当做振兴经济的新的突破口,很像当年英国大力发展创意产业时的情形。目前,国内外对创意产业还缺乏较为清晰严格的界定,且与文化产业的界限也较为含糊,这在现实发展中相应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混乱,影响到文化产业的发展。人们都意识到,创意是无边界的,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有创意,而所有的创意中又都有文化要素的渗入,因此,创意产业也可看做是文化创意产业,这样容易带来的问题是创意产业的范围难以界定,行业没有一个认定的标准,创意产业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行业。这在各地兴建的各类创意产业园中表现得比较突出,许多创意产业园业态复杂,还有的成为了房地产项目,打着创意产业的旗号大肆圈地。比如,广州近年来也大量兴建了各种名目的创意产业园60多个,而且还有许多创意产业园列入了建设规划,《南方都市报》专门就此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许多创意产业园光有园没有创意,聚集了大量的与创意产业并没有多少联系的企业,不少创意产业园成了廉价写字楼、红酒屋甚至医院,还有的成了中小企业大观园。“从各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来看,各地政府实际上是把创意产业作为一个更具宽泛性的产业门类来看待,强调与经济、商业的联系,并且大大突破了文化产业的范围,难免出现许多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一是园区定位不清晰;二是园区数量盲目增加,低水平重复建设;三是产业附加值较低;四是没有形成自身的盈利模式,园区处境尴尬。”这说明,概念上的不清晰导致现实发展的诸多困惑,应该对行业进行必要规范,学界也要对这些问题展开深入研究。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对创意产业进行清晰明确的界定,给创意产业园一个明确的准入标准,从而摆脱目前现实业态混乱不堪的局面,形成规范运作的创意产业园。完善创意产业链。
3.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城乡和区域差异大。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加强,中国文化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受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环境条件、历史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影响,存在着明显的发展不平衡现象。一是地区发展不平衡。中国文化产业的大部分生产能力或资源主要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城市。具体来说,从文化投人和公共文化发展程度看,东部地区最好,西部次之,中部地区最差。究其原因,东部地区主要是由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方财政投人较多,西部地区则更多地得益于中央的转移支付;从演出市场情况看,中部地区明显好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这主要缘于中部地区丰富的演艺文化资源和厚重的演艺文化底蕴;从文化市场情况看,由于东部地区整体市场化发育程度较高,其文化市场经营状况也明显好于中西部地区。二是城乡发展不平衡。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原因,城市与农村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尽管近些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政策,城乡的文化发展差距有所缩小,但整体上看,差距依旧明显。目前,中国文化产业大部分集中在全国的各大中城市,农村地区则因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文化产业发展较少。尤其是在边远和贫困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基本的文化活动都很难开展,就更谈不上发展文化产业了。
4.骨干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较低,产业集中度不高。中国的文化产业经营单位诞生于计划体制之下,长期以来,既被行政体制分割,又被各种政策保护。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总体格局是:经营单位众多,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资源极度分散。产业布局不均衡,大规模、高水平、产业链完整的龙头企业少,缺少文化领域的战略投资者和骨干企业。“2007年中国经营性文化产业机构超过30万家,初步形成由娱乐业、演出业、音像业、网络文化业、文化旅游业等组成的文化产业系统。但是这些企业大都规模偏小,在2008—2009年度中国‘文化企业30强’评选中,在入选企业中,仅有21家企业的主营收入和净资产均超过10亿元,其税前利润过亿元的只有24家。而在美国‘400家最富有的美国公司中,有72家是文化企业’其时代华纳公司仅2003年营业额就达416亿美元。”
5.与国际相比,技术不够成熟,文化内容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同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相比,中国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主要局限在文化用品的生产和制造上,文化内容产品在国际上缺乏核心竞争力,这对中国文化软实力造成不利影响。文化内容产业是文化产业的核心部分,比起外围层和相关层,不仅能产生高附加值和大量的衍生产品,还能传播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要素,因此成为发达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重点。“这些年中国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内容产业的实力明显壮大,整体竞争力不断提升,例如出版业,中国已成为世界主要出版大国,出版数量跃居世界前列。再比如影视业,中国每年生产的影片400多部,仅次于美国、印度居世界第三位,电视剧的生产量则位居世界第一位。2004年中国动画片产量仅为2万分钟,到了2009年,中国动画片产量已达到17万分钟,均创下最高纪录,发展速度非常快,产量虽然很大,但能够在国际市场上产生重要影响、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却不多,中国文化出口大多限于演出业、杂技表演这一类文化交流产品。”核心竞争力最终是由文化内容决定的,因此应努力提高中国核心层文化产业的层次和发展水平。
6.开发模式亟待转型,可持续发展面临困境。目前文化产业资源开发方面存在着单一性和同构化两个突出问题。一方面,产业功能过于单一。一些省份在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方面模式雷同、单一化的现象较为普遍,例如西北地区省份在开发文化资源方面仍然以民俗文化体验和民间工艺品为主,附加值较低。另一方面,产业结构呈现同构化趋势。各地基本都开发文化产业园区、动漫基地、主题公园等,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盲目发展、资源浪费、同质化竞争的问题已经出现。全国有几十个城市已开工或准备建设大型动漫主题公园或文化主题公园,不少风景区都拟上马大型实景演出,还有的文化产业项目以文化之名搞房地产开发,不仅存在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问题,还存在同质化竞争的问题。
在文化产业资源开发过程中,片面追求经济指标和数据性结果以突出文化产业对GDP的贡献,一些地方甚至不惜牺牲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出现了涸泽而渔的现象。文化产业资源开发应将保护文化资源放在首位,做到可持续开发。
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对策建议
1.转变理念,深入挖掘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凸显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长期以来,中国疏于文化产业发展。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因而发展文化产业应亟须转变理念,立足本国、放眼世界,创造性地思维,创设性地立制,善谋划、重发展。传统理念认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而发展文化产业需要“政策搭台,文化唱戏”。今后,全国各界都要树立文化产业观意识,即文化就是生产力,文化就是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还应破除文化产业是“副业”的成见,破除“条件不足”的论点,确定“大有作为”的观念,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提高经济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列入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为了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各类企业一定要积极转变理念,以政策为引导,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转制为动力。发展资金上,积极利用全国各级政府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发展战略上,要通过合资、合作、联营、兼并、重组,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提高文化产业规模经济和集约化水平;人力资源开发上,要通过培训提供人力资本存量,通过与高校合作培训文化产业开发、管理、技术研发、市场销售等专业人力资本,改革薪酬制度,引进名师、名角、名家等传统文化产业人力资本;奖励机制上,除了落实文化产业政策的相关规定外,企业还要建立内部激励机制。总之,企业要开动脑筋,转变理念,用足用好用活政府现已出台的各类政策,主导市场,促进文化产业产值平稳迅速增长,凸显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2.确定创意产业的行业标准,完善文化产业体系。中外学者在创意产业概念的界定上不尽相同,我们根据他们的不同表述,可以找到涉及创意产业的几个关键词,即:文化、艺术、知识产权、信息、发明物以及创造性,找到这些关键词,对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创意产业,确定创意产业的行业标准,改变目前中国创意产业园的混乱状态,完善文化产业体系是有帮助的。哈佛大学教授迈克·波特指出:“一个国家是否具有国际竞争优势,与该国的优势产业是否形成所谓的“产业集聚”有很大关系。”建立创意产业园对于发展壮大中国文化产业的实力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对于何种企业可以进入创意产业园区,要制定行业准入标准。“首先,可以根据不同性质发展不同类型的创意产业示范园区,如文化科技创意园区、创意设计园区、艺术园区、时尚设计园区等等。各地可以根据当地优势选择合适的创意园区发展模式,突出特色。其次,要以能够促进文化发展和经济增长相统一为原则”。创意产业园准入标准难以确立很大程度上源于创意产业自身的复杂性,因此可以从创意产业要达到的目的入手,促进创意产业与文化的融合,进而建立较为完善的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3.平衡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提升文化产业整体发展水平。文化产业发展的结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乡的不平衡,二是区域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是全方位的,从文化要素的开发、资本人力的投入到产业的经济效益等,因此,我们需要从资金、制度、人才等多方面入手,协调产业结构。首先,要加大农村和文化产业落后区域的资金投入总量,拓展资金来源渠道,解决资本缺乏难题。农村和某些区域,经济发展落后,财政收入较少且市场主体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因而对其文化产业的发展资金投入不够。其次,在农村和文化产业落后区域大力培养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和专业人才。文化队伍处在文化建设的最前沿,是文化战线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文化建设重要战略部署的基石。但目前中国文化人才保障远远不够,尤其在农村和某些区域,主要体现为文化领域尤其是公共文化领域从业人员严重不足、专业人才不足以及人才培训和教育不足。最后,需要加快农村和某些区域文化法制建设的步伐,并在各方面的政策上对这些文化产业发展落后的地方给予更多的支持。相比较而言,城市和某些发达区域的文化立法要远比农村和某些落后区域的立法完善,在农村和某些区域,文化领域的立法非常薄弱,相关的地方性法规条例甚少,因此,迫切需要相应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4.重点建设文化骨干企业,提高文化产业的集中度。为了提高中国文化市场的集中度,要营建几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集团通过竞争和整合,逐渐形成以综合性大型集团为主导的大文化产业。选择实力强的国有及国有控股文化企业进行重点造就,通过注资、发行企业债券、赞助项目、划转相关资产等方法给予支撑,整合文化资源,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同时支撑固有和民营文化企业上市融资。
5.推进文化产业对创新技术的应用,提升文化内容产品的竞争力。文化企业要着力采用高新技术成果,增加文化产品科技附加值。“要以提高文化产品的核心技术为重点,开发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竞争能力强、能形成产业规模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通过信息产品深加工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开发文化产业社会服务的新领域,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例如,顺应当今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潮流对文化生产、传播及消费方式带来的新情况、新变化,加速文化信息互联网建设。通过对广播电视、书刊印刷、文化娱乐等行业的技术和装备的更新改造,加快文化信息运作数字化进程,包括广播电视数字化,文化资源数字化等。发展高科技娱乐设施和电子娱乐软件,确保文化产业能够在新的技术平台上保持更强的竞争力。”
6.转变文化产业的开发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针对已经出现的盲目发展的苗头,要加强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的统筹规划,坚持标准、突出特色、提高水平,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分工,防止一哄而上、盲目建设。对符合规划的园区和基地,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使用、税收政策等方面都要给予支持。要有选择地建立和完善若干个集创意研发、产业孵化、产品交易、人才培训为一体的示范园区,为文化企业提供交易、展示平台,为文化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创造条件、奠定基础,提升产业集中度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