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田汉、田家与湘昆

时间:2022-10-29 11:35:04 来源:网友投稿

田汉同志走过来的道路是曲折而坎坷的,但是他对国家民族,对文学艺术所作出的贡献却是灿如金玉,不可磨灭的。

——夏 衍

昆曲受过长期的压抑,但是经过艺人们的努力奋斗,使得这株兰花更加芬芳了。……这也说明一个道理,只要奋斗,就有出路。

——周恩来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飞檐粉墙、画栋挑梁的精致剧场传出典雅悠扬的丝竹管弦,“咯咯”金鸡之年的初十四即春节期间第二个周五夜晚,这里已经对外开演。清音丽曲飞出剧场,廻旋在湘南郴州市人民西路上空,一个行走老者闻声,驻步、转身、步向入口处。石阶墙上显现出“湖南昆剧团”5个大字,笔划遒劲,风格接近康乾书画家、文学家郑燮的“板桥体”。题字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词作者、中国革命文艺先驱者、中国现代戏剧的卓越奠基人、中国戏剧家协会第一任主席田汉。

老者登上阶梯,匆匆走进高坡上的剧场。售票员微笑着示意他买票,老者这才记起囊中未带钱包。他退了出去,剧场前一棵大榕树撑开巨伞一般的树冠,老人默默地围着榕树转圈,陷入冥想……榕树属于岭南热带植物,湘南郴州地处南岭北麓,无论从自然地理学、生态环境学或者植物学的角度来说,这里都不是榕树的分布生长地;这郴州城内唯一的一棵榕树却偏偏在此存活,顽强扎下根须,欣荣开枝散叶,仿佛在竭力暗示着什么。

同樣的道理,昆曲的根基在昆山、苏州,分布在吴侬软语、小桥流水的江浙一方,而非这崇山连绵、莽林茂密的南岭之上。湘省周边,广西、广东、江西、湖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均无昆腔。为何大中南、西南区域独独郴州冒出来一个湘昆?人所共知,湖南本土文艺园圃开放的是湘剧、花鼓戏、祁剧、巴陵戏、苗剧、辰河戏、侗剧之花,这湘昆是怎么产生的?况且冠名“湘”的省昆剧团偏偏不在湘省省会长沙,田汉先生又为何给它题为“湖南昆剧团”?

第一章 你从哪里来

“闻昆山腔甚佳,尔亦能讴否?”

——朱元璋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华夏历史和民族文化拥有非比寻常的精神魅力,其戏剧就体现了这种强大而神秘的人文魔力。不过,要揭晓湘昆的来龙去脉,首先要理清其母体——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的纷繁头绪。

这得掉转头,沉下心,驱动悠悠思维回溯600多年前。那是大明王朝,一位学者周元暐,在随笔集《泾林续记》中,记下一桩奇事:

“周寿谊,昆山人,年百岁,其子亦跻八十。同赴苏庠乡饮,徒步而往。既至,子坐于阶石气喘,父笑曰:少年何困倦乃尔?饮毕,子欲附舟,父不可,复步归舍。昆距苏七十余里,往返便捷,其精力强健如此。后太祖闻其高寿,特召至京,拜阶下,状甚矍铄。问今岁年若干,对云一百七岁。又问平日有何修养而能致此,对曰:‘清心寡欲。’上善其对,笑曰:‘闻昆山腔甚嘉,尔亦能讴否?’曰:‘不能,但善吴歌。’命歌之,歌曰:‘月子弯弯照几州,几人欢乐几人愁。几人夫妇同罗帐,几人飘散在他州。’上抚掌曰:‘是个村老儿。’命赏酒饭罢归。后至一百十七岁,端坐而逝。子亦年九十八,家有世寿堂,其孙曾多至八十外。盖缘禀赋素厚,其繇来有由矣。”

这个短篇,说那位安徽凤阳县和尚、红巾军头领朱元璋,夺得天下开创明王朝基业,坐上南京的嵌金龙椅后,不惜降尊纡贵,将一位苏吴昆山县107岁高龄的乡老周寿谊请进皇宫。所为何事?原来,明太祖看惯听厌了杀伐之声的耳目,竟关注起戏曲艺术来了,他问长问短问到了昆腔。这则奇闻不但写了昆山县一位乡村野老乐天达观,爱唱民歌,活成了117岁的人瑞,还在年近茶寿时被朱元璋召进皇宫。故事最吸引人的是,披露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信息:昆腔美韵在明代初期,已穿宫入殿挤进明太祖肥大耳廓之中!是否说明:其在元代末期已然走出昆山一角、嘉音传向九州了?

完全可能,如若不然,朱元璋怎么连“昆山腔”这么专业的词语都能顺溜出口?据传,朱元璋得到元末戏剧家高明的南戏剧本《琵琶记》后,十分欣赏,令优伶在宫中排演。可见南戏昆腔在明初地位已是高大上。

所以,今日戏剧界的定论“昆曲六百年”,从时间跨度来说准确无疑;说昆曲是百戏之师,也无问题;只是“百戏之祖”一说稍过。因前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元杂剧、故事传奇情节曲折的宋元南戏,瓦舍勾栏中完整的宋金杂剧,再往前就是煌煌大观的唐代梨园了。

唐王朝行进到公元700年后,由于前代的积累加上明皇李隆基的开明,创造了“开元盛世”,招致万国来朝。经济和文化如天马行空,升达前所未有的高度,横空出世一大批中外闻名的文学家和诗人,艺术领域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竖立起一批杰出的表演艺术家。

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梨园”,就产生于这块文艺沃土之上。《新唐书·礼乐志》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唐玄宗自幼精通音乐,酷爱歌舞表演;登基后诏令单独设立管理和教授俗乐的教坊,设在禁苑的果木梨园,挑选数百名乐工和歌女,演习音乐、舞蹈、戏曲,形成了一所综合性的皇家艺术院校。

梨园有大面戏、歌舞戏、参军戏、傀儡戏。大面戏,戴面具表演故事。唐《乐府杂录》记载:“戏有代面,始自北齐神武帝,有胆勇,善斗战,以颜貌无威,每入阵,即着面具,后乃百战百胜。戏者衣紫,腰金,执鞭。”这是表现南北朝北齐“才武而貌美”的兰陵王高长恭着假面具威慑敌方的故事,戏名《兰陵王》,影响了后世戏曲演员脸谱勾绘的演化。歌舞戏,有故事情节、有少数角色扮演,歌舞兼有伴唱和管弦乐伴奏的一种雏形戏曲。如《踏谣娘》,且步且歌,载歌载舞,男扮女装,小丑之相,一唱众和,喜剧式样。“参军戏”,是以滑稽问答为主的一种戏剧形式,一般是两个角色,被戏弄者名参军,戏弄者叫苍鹘,科白、动作、歌唱,综合性表演。至晚唐,参军戏发展为多人演出,戏剧情节也趋于复杂,除男角色,还有女角色登场。中国戏曲即如此形成、发扬。

推荐访问:田家 田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