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被忽略的“上海书写”:早期《申报》所载词人词作研究

时间:2022-10-29 11:45:06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关于上海的“都市书写”一直是近来的热门话题,从文学角度讲,“上海书写”主要以小说为主。文章主要考察以早期《申报》为媒介及传播手段的“词”作为另一种“上海书写”的工具时,在题材、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发生的变化;同时,探讨词在新的历史转型时期,如何利用报刊等新的传播方式反映上海都市的变迁,以及如何记载并体现在传统文化观念浸染下的人们面对现代化进程中的都市上海时的态度和心态。

关键词:都市书写;《申报》;词;上海

中图分类号:I2065;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0)11-0183-10



“都市书写”,一直是近年来学界关注的话题。从1840年清朝国门被洋人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被动地进入现代化的进程开始,现代中国如何使具有传统文化特征的“城”与“市”对应现代化都市的发展需要,也就成为了现代都市文学创作的中心命题之一。其实,每一个都市,都在为它的书写者提供着语言、经验和叙述。上海,自1843年开埠以来,从一个不知名的小城镇一跃成为国际大都市。现代都市的组织形式和交往方式培养着上海市民新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现代出版、交通以及电讯等新的手段的介入又使得这种新的市民观念和情趣普及化。其“现代性”的特质吸引着各个学科和领域学人的目光,这是一个跨学科、共融共生的研究课题。从文学角度讲,“都市书写”是上海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同样,以上海为书写对象的“上海书写”则更是都市文学中的重要一环。然而,文学史上,“都市书写”似乎是小说创作的专利,从清末民初大量通俗小说中的“上海书写”,到民国初年“鸳鸯蝴蝶”小说流派的产生,再到现当代小说大家张爱玲、王安忆等的“上海印迹”,人们青睐于从小说中品味大上海的尘世变迁,却忽视了另一种古老的文学样式——词的存在。词,这种雅俗兼备的文体,虽然浸染岁月沧桑,历经宋、元而至明清,依然熠熠生辉,在清末民初的新的历史转型时期,借助特殊的媒介承载新鲜的内容。它作为都市文学中另一种样式的“上海书写”,同样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本文主要考察以早期《申报》

本文的“早期《申报》”指的是1872年4月创刊至1890年6月这一阶段的《申报》。选择1890年作为下限是因为这年由于版面的限制,《申报》馆决定暂停在《申报》上刊载文学作品。

为媒介及传播手段的“词”,作为另一种“上海书写”的工具,在题材、内容和表达方式上所发生的变化,以及词在新的历史转型时期,如何利用报刊等新的传播方式,反映上海都市的变迁,以及如何记载并体现在传统文化观念浸染下的人们面对现代化进程中的都市上海时的态度和心态。

早期《申报》以及所刊词人词作概况

《申报》是《申江新报》的缩写,是我国发行较早的现代报纸之一。它于1872年4月30日(清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由英国寓沪商人美查(Ernest Major)兄弟与其友人在上海汉口路创办。美查创办《申报》之初就宣称其“原为谋利所开耳”

《本报作报本意》,1875年10月11日《申报》,见《申报》(影印本),上海书店出版社1983年版。

,将《申报》定位于以华人为市场和经营主体的商业性报纸。他们聘请华人知识分子赵逸如、蒋芷湘等人具体负责《申报》馆事务。初为二日刊,后改为日刊。1907年盘给报馆华人买办席子佩,不过在名义上仍归西人所有。1912年售给报业巨子史量才,《申报》才成为纯粹的华人报纸。以后,《申报》历经时代风雨,一度迁至外地发行,1949年5月停刊,共历时77年零62天。《申报》是近代上海,也是近代中国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报纸,其初创时销数为600份,三年后日销6000份,到1877年初,《申报》已在“各省码头风行甚广”

葛元煦:《沪游杂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2页。

,进入稳定发展阶段,发行量也增长至日销近万份。老上海人至今都习惯将过期的旧报纸统称为“申报纸”,可见其影响之大。

《申报》创刊之初,在其创刊号上刊登过一则《本馆条例》:“如有骚人韵士,有愿以短什长篇惠教者,如天下各名区竹枝词及长歌纪事之类,概不取值。”

《本馆条例》,1872年4月30日《申报》创刊号,见《申报》(影印本),上海书店出版社1983年版。

在此之前,中国文人的文学作品多需自费出版,而此条例一出,使得文人们有了交流的平台,一时诗词稿件蜂拥而至,以至后来,碍于篇幅的原因,在出版日报的同时,申报馆又出版了一批副刊和增刊,后期最为著名的就是《自由谈》,在早期则是《瀛寰琐纪》(月刊,1872年11月创刊,1875年1月停刊,共二十八卷)、《四溟琐纪》(月刊,1875年2月创刊,与《瀛寰琐纪》前后相接。至1876年1月停刊,共十二卷)以及《寰宇琐纪》(月刊,1876年创刊,体例与《瀛寰琐纪》和《四溟琐纪》同,共十二卷),简称“三琐”。“三琐”是上海最早一批文学刊物,主要刊载寓沪文人的诗词小品、山水游记等,当时一批海上名宿如王韬、蒋敦复等均有作品刊载其中。

“三琐”作为中国最早的文学刊物,刊载的诗词同样有着很高的文学及社会历史价值,由于篇幅有限,本文暂不把“三琐”中所载词作列为考察对象,而仅以《申报》所刊载的词作为对象,行文中不再另行说明。

考察早期《申报》所载的词家词作,从1872年4月30日创刊号始,至1890年3月10日止,共刊载词作近一千三百余首,涉及词家近三百五十人,细细统计,我们发现发表词作数量排名前三名的分别是:高莹、邹弢和何桂笙。而归纳这些发表词作的词人,我们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三类:

第一类,参与《申报》编纂的词人。考其生平,他们大都年轻时就已在诗文词方面小有声名,后或避难,或寻求发展离开原籍,来到上海,如自称“怅花仙史太痴生”的高莹和别署“高昌寒食生”的何桂笙。高莹(约1860——1920),字俊芬。后改名翀,字莹玉,号悞轩,别署太痴、怅花、侣琴等。原籍苏州,后在上海落籍。少年时代在苏州已颇负文名。1885年初,任厘捐局会计时,业余经常在上海报纸上发表诗词。1889年间来上海,任《申报》助理编辑,并成为主笔何桂笙的入室弟子。此时,参加上海地区的科举考试,名列前茅,考中秀才。历任《申报》、《字林沪报》、《苏报》、《消闲报》主笔,1900年接任《同文沪报》总编纂,1901年初离开《同文沪报》。晚年创办希社诗社与友朋唱和。孙家振《退醒庐笔记》记载其人“年少风流,下笔时多绮语缠绵之作,工诗词,亦艳体为多,间杂哀怨,稿尾署名必‘太痴生’或只‘太痴’二字,人乃皆以‘太痴’呼之,浑忘其为外篆也”

孙家振:《退醒庐笔记》,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版,第73页。

。观其《申报》所刊载的词作,涉及题材较广,虽仍以友朋唱和为主,间杂对海上观剧及医学、交通等随着近代上海城市文明的发展所产生的新事物的描画和书写。

此类中,除了排名前三甲的两位主笔之外,梦畹生黄协埙、缕馨仙史蔡尔康也在不同的时期主笔《申报》。他们从《申报》创刊开始,就在上面撰写诗词,进行唱和。在1872-1890这十八年的时间里,《申报》的诗词创作及刊载一直没有间断,以至在他们身边汇集了一批上海及周边地区的文人雅士,纷纷投稿发表自己的作品,相互切磋和酬唱。这些旧时的文人以旧的文学样式“词”进行文学创作,却融入了新的媒体——报刊。通过《申报》,他们将晚清近代上海在近代化过程中出现的新鲜事物及风貌用词的形式表现出来,描摹上海这个“摩登洋场”,展示都市想象,从而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了别样的“都市书写”。

推荐访问:词人 上海 所载 书写 申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