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4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中国旅游业作为改革开放的破冰产业一直活跃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领域,所取得的突破与成就也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宏大蓝图的卓越标志与点缀。当前,中国旅游业凭借亮眼的发展表现,不仅向世界证明了巨大的发展潜力,而且重塑着国人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那么,基于本土国情与基础的中国旅游业走了一条什么样的道路?遵循着什么样的发展规律和原理?蕴含着什么样的内在发展机理?以及对世界来说,有着什么样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呢?
如此等等,朝阳产业碰撞上“四十不惑”之年的特殊代际,会衍生出怎么样的旅游场景和故事,会引致怎么样的思想激荡,以及会给后续发展指点怎么样的方向与路径等,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究的议题。进入新时代,紧扣“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成中国旅游的奋斗目标,需要对过去40年的产业成长之路做出清晰界定和认知。据此,本期邀请有关学者进行笔谈,了解我国旅游发展道路的历程,掌握旅游产业多重变革的本质,深入理解我国旅游变迁的驅动力,研判旅游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相信读者会从本期的笔谈中7解旅游发展演变的历程、规律和机制,并从中领悟出未来旅游研究的新课题。
改革开放40年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与管理原理
何建民
每当阅读哈佛大学教授曼昆撰写的《经济学原理》一书第一章的经济学十大原理时,我就会思考: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与管理原理是什么?在中国旅游业自1978年改革开放至2018年进入高质量发展的40周年之际,研究其发展的基本规律与管理原理,具有继往开来的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中国旅游业发展的规律,就是指人们所发现的影响或决定中国旅游业发展各种因素之间必然的、稳定的与反复出现的关系。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管理原理,就是指人们实现预测、调控或促进旅游业发展目标所必须遵循的主要规律。本文从中国旅游业发展遇到的下列重大问题展开分析:(1)旅游业的性质与地位;(2)旅游需求的影响因素;(3)旅游供给的影响因素;(4)旅游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关系;(5)旅游业的空间布局;(6)旅游市场秩序的建设与维护;(7)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建设;(8)旅游业发展的社会治理;(9)旅游企业特点与能力提升;(10)旅游区域一体化。通过以上分析,发现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存在以下十大基本规律与管理原理。
第一,中国旅游业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区域、在国家和地区不同层面具有多重属性与地位的规律与管理原理。从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考察,中国旅游业在1949年到1978年期间,主要属于事业性质,为国家外交关系服务。在1979年到2017年期间,主要属于经济产业性质。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指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自2018年3月国家旅游局和文化部合并后,旅游业进入了既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又是提升人民福祉的幸福事业阶段。正如我国文化业既具有文化事业属性,又具有文化产业属性一样。
第二,中国旅游有效需求的影响与调控因素的作用规律和管理原理。旅游有效需求是指不仅具有需求意愿,而且具有购买力、购买渠道、旅游时间、符合法规政策要求的旅游需求。影响中国旅游有效需求的主要因素有:选择旅游活动的动机类型,旅游购买力大小,可用于旅游时间的多少与配置,旅游供给状况与干扰因素,旅游宣传推广活动,法规与政策的激励和限制。依据影响中国旅游有效需求不同因素的特点,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积极采用不同的方式对旅游有效需求进行调控。例如,基于选择旅游活动的动机类型,发展“小手牵大手”的亲子游。基于可用于旅游时间的多少与配置,采用增加假期、集中使用假期或分散使用假期的方式。基于旅游供给状况与干扰因素,需要提高供给质量,并对影响旅游需求的意外干扰因素及时采取应对方案,如对“九寨沟地震”发生前、发生中、发生后影响的合理说明。
第三,中国旅游有效供给的影响与调控因素的作用规律和管理原理。旅游有效供给是指不仅使旅游者满意,而且能做到获得合理利润与环境友好的旅游供给行为。影响中国旅游供给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和文化资源(自然吸引物与气候、文化吸引物等)、基础设施(如交通设施)、旅游上层设施(如旅游主题公园、饭店、餐馆等)、旅游经营部门(不同的旅游企业)的经营能力、旅游服务的好客与专业化精神、旅游营商环境、信息技术,以及与其他部门和产业的融合发展状况。参照《2017年全球旅游业竞争力报告》,我国旅游供给因素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质量较低、竞争力较弱。基于影响中国旅游供给的不同因素,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针对不同供给类型、数量、档次、地点、质量、效益,采取了有针对性的调控方式。例如,在旅游城市建设基础设施时,要兼顾居民与游客的需求;通过改善旅游营商环境、免签证、免税与退税政策促进旅游投资与入境旅游消费。
第四,中国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平衡的影响与调控因素的作用规律和管理原理。旅游供给与需求的平衡主要有:(1)单项旅游产品或服务的供给与需求的平衡;(2)旅游综合供给(如整条旅游线路、整个旅游目的地的综合接待能力)与旅游综合需求的平衡。影响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平衡的主要因素有:短板制约、季节波动、政策失误、投资的加速数。基于上述因素的调控手段主要要有:(1)解决短板制约机制。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先后解决的主要短板制约问题有旅游饭店、旅游吸引物、旅游交通与旅游高质量休闲度假产品的供给不足。(2)制定引导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平衡发展的政策。例如,我国房地产商将建设旅游高档饭店作为转移房地产利润与避税的一种策略,一些地方政府又将房地产商建设高档饭店作为取得建设土地的条件,导致一些地方旅游高档饭店建设过多。(3)防止“需求量增加或减少引起多倍投资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加速数”发生作用,要建立科学的统计报告体系,设置旅游业产能利用率监测指标,合理引导投资方向。
第五,中国旅游业空间布局依据比较优势、竞争优势、集群发展的规律与管理原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旅游业的空间布局首先遵循了比较优势规律。由此,浙江发展了乡村旅游,江苏发展了园林旅游,上海发展了都市旅游。其次,遵循了竞争优势规律。在存在竞争对手情况下,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特”。例如,乌镇与时俱进,打造融入了艺术节、互联网大会的水乡,形成了与周庄不一样的水乡。第三,遵循了集群发展规律。上海南京路步行街与豫园旅游商城人气很旺,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开业一周年就接待游客1100万人次,这都是遵循集群发展规律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