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青海省乡村旅游SWOT分析

时间:2022-10-29 14:30:05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近年来,青海省乡村旅游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仍然处于发展初级阶段。文章通过SWOT分析方法对青海省乡村旅游发展进行全面分析,并对青海省乡村旅游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青海 乡村旅游 SWOT 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0-268-02

乡村旅游是以良好的乡村生态环境和浓郁的民俗风情为依托,发展起来的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消费群的体验性度假方式。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青海农牧区基础设施条件大大改观。近年来,以“农家乐”、“牧家乐”、“生态旅游”、“休闲旅游”、“体验型农业”等为主的旅游服务项目在青海如雨后春笋般急速成长。本文通过SWOT分析方法对青海省乡村旅游发展进行全面分析,并对青海省乡村旅游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青海省乡村旅游SWOT分析

1.优势(strengthens)。

(1)青海省拥有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资源。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结合部、农业文化和畜牧业文化交汇地带的青海,集田园风光和独特自然条件下的草原文化于一体,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丰富资源,具备加快发展这一产业的基础条件。

(2)青海省乡村旅游具有一定的品牌优势。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撒拉族绿色家园和互助县古城村在2004年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现全省已拥有互助土族风情游、循化撒拉族绿色家园游、贵的黄河民俗文化游、环青海湖藏族风情游等多个乡村旅游品牌。2010年1月—8月,乡村旅游经济收入3亿多元。据青海省旅游局政策法规处负责人介绍,近几年,青海乡村旅游发展很快,不论接待人数还是旅游收入,年增长率都在15%以上。

2.劣势(weaknesses)。

(1)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滞后。乡村建设基本上停留在自然、自发状态,缺乏统一规划和要求,街道、道路标识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导致旅游者在有些地区因看不到路标而找不到目的地,也有些地方驾车行走艰难(见表1)。其次,乡村的客房卫生条件差,尤其是厨房和厕所的卫生条件与国家标准相差甚远(见表2)。

(2)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几间房子,几张桌子,喝喝茶,打打麻將”。这是人们对乡村旅游项目最形象的描述。青海乡村旅游开发依然停留在档次低、质量低的层面,与农牧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对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开发不够,忽视了对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利用,导致这一产业缺乏独具特色的休闲项目和拳头产品,缺少“只此一家”的独特之处和浓郁的农家特色,不能满足游客对乡村旅游的期待。

(3)乡村旅游管理人才欠缺。乡村旅游接待点的管理队伍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缺乏高水平的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一般从业人员也因为缺乏培训而服务不规范、不到位,标准不统一,相关部门对行业的管理指导也还没有完全到位,这也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许多经营者对乡村旅游的特点认识不足,不懂得如何去钻研相关业务,不懂得去揣摩旅游者的心理,错误地认为旅游者看见了美丽的自然景观就行了。正是这种错误的思想使从业人员根本就没有钻研和学习知识的欲望,导致从业人员旅游业务知识贫乏。

3.机遇(opportunities)。

(1)自驾车旅游的快速发展。随着汽车逐步走进越来越多的家庭,以及青海省道路状况的进一步改善,自驾车游青海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省外游客进青海旅游的选择。自驾车游客大多选择环境优美、有独特风俗风情的地方作为目的地。截至2010年7月,已有13万辆自驾车驶入青海,自驾车游客的大量涌入为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1.3.2行业支持。乡村旅游能够促进我国农村产业化的优化和升级,增加农民收入,并有助于加强城乡之间的联系,从而获得了国家的支持。青海省旅游局制定了《青海省乡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强化对乡村旅游开发的分类指导:提升各类型的“农家乐”、“牧家乐”。按照“一村一品”、“一家一艺”的原则,选择重点旅游乡镇,从建立乡村旅游服务中心、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市场宣传、人员培训等方面予以扶持,积极培育典型,逐步发展壮大乡村旅游产业。拓展和深化观光型乡村旅游,保护性地挖掘民族文化型乡村旅游,积极探索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模式。

(3)基础设施改善。自2000—2008年间,全省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462.33亿元,其中约40多亿元直接用于和带动旅游公路建设。为进一步提高旅游公路的服务水平,青海省将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加快旅游公路的建设,加大对旅游公路的投入。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4)假期的调整。我国节假日制度调整后,小长假增多,带薪休假制度也全面实施,给人们的度假生活提供了更加多样的选择,加之人们旅游消费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选择体验性的休闲型、享乐型和学习型旅游度假方式,这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需求。

4.威胁(threats)。

(1)政府对乡村旅游的指导和引导不力。由于对乡村旅游还缺乏认识,观念和理论还比较落后,政府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越位和缺位现象。政府对乡村旅游的实际情况不清楚,没有真正意识到乡村旅游的意义,没有意识到打造乡村旅游品牌的重要性,产品与市场脱节。

(2)项目建设盲目,重复建设严重。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和社会的普遍认可,许多单位和个人急于瓜分乡村旅游这块蛋糕,却很少来考虑与论证游客流量等经营要素,结果导致重复建设严重,造成行业竞争的无序,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构成很大的威胁。

(3)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加大。“真山真水”的生态环境是吸引游客前来参与乡村旅游活动的一个重要诱因,但环境系统本身也很脆弱。经营者在利益的驱动下,盲目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使生态环境遭到人为破坏。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出现了生活垃圾增加、水体污染、植被破坏等众多负面影响,如果保护措施不到位,将丧失生态优势。

二、青海省乡村旅游发展对策建议

1.加强规划和行业管理。首先,要加强对旅游规划的认识,做好乡村旅游的总体规划、专项规划。通过规划,可以使景点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相互协调,避免无序开发、重复建设;乡村旅游规划应与乡村本地特色结合,加强本地村民的参与,充分利用自有设施,加强配套设施建设,保持乡村原有的文化特色。例如:素有“天下黄河贵德清”的贵德县打造以体验乡村生活,参与农事活动,观赏民俗风情为主的农家宾馆、农家院旅游项目;有国家AA级风景区——桃花园林风景区的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开发以餐饮、赏花、娱乐为主的“休闲园”和“农家乐”;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则开发以“撒拉人家”为主的休闲旅游。与此同时,应特别注意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问题,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其次,加强对乡村旅游的管理和监督,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维护旅游市场秩序。要建立完善服务标准、旅游投诉制度和旅游行政处罚制度,建立起高效、有序的行业管理体系,使之逐步规范化。

2.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在发展乡村旅游中,一定要重视地方传统民风、民俗、历史风情,突出当地民族文化特色,要精心设计乡村旅游项目和游客参与性活动,丰富旅游内容。

3.走借力发展之路。根据国家旅游局“百村示范千村推进”工程的要求,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农牧业发展规划,争取从道路建设、环境改善、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发展等项目上予以支持,重点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基础的乡村旅游示范村。

4.大力扶持,简化手续。目前青海省乡村旅游处于市场培育期,仍是微利经营,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参与乡村旅游区(点)开发、投资额达到一定数量的企业,应作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扶贫龙头企业看待,享受国家制定的相关扶持政策;贫困乡村在规划指导下进行乡村旅游项目开发,应在申领扶贫开发资金或贴息贷款等方面予以支持;乡村旅游点的道路连接线建设,应纳入交通部门的乡村道路建设规划之中,并优先解决;乡村旅游点的水体面源污染及环境治理工程,应纳入农业部门开展的“乡村清洁工程”之中,优先得到支持;对纳入统一管理的乡村旅游接待户,只办理工商业执照、卫生许可证和健康证,并在税收方面实行定税,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给予最大程度的优惠。在经营户房屋统一改造、统一建筑风格的建设中,规划、土地等部门应减免相关费用。

5.加强培训,努力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发挥教育、农业科技、旅游等各方面的力量,通过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外出考察学习等多种途径,对乡村旅游经营者进行文化知识、农业科技知识、旅游专业知识、经营管理培训,使其在创新理念,提高文化素质的同时,不断提高经营旅游的技能和水平,促进乡村旅游不断向科学化经营、规范化服务方面发展。

6.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做好服务。青海省多数乡村旅游还处在分散经营、自主发展的初创阶段,服务水平、管理经验、经营手段和营销策略还较缺乏。笔者相信,只要全省各有关部门紧密配合,大力协作,就能使青海的乡村旅游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春琳.我国乡村旅游的SWOT分析及发展对策[J].商业时代,2008(19)

2.青海省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青海日报

3.青海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300万人次.人民网.2010.9.10

(作者单位:1.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2;2.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青海西宁 810028)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