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关汉卿的创新人格特质

时间:2022-10-29 15:50:05 来源:网友投稿

元代大剧作家关汉卿一生写了六十多种杂剧。关氏的杂剧代表了我国古典戏剧的最高成就,在戏剧史上有深远影响。作为杂剧艺术的先驱,他透过笔下绚丽多彩的舞台形象,反映了时代的风貌、人民的心声。其作品人物形象的人格理想不仅丰富而且独特,有很高的范型作用。其现存的十八种(个别作品仍有不同看法)作品有不少剧作的艺术生命力非常强,至今还活跃在舞台上。关氏本人的人格特点对其杂剧创作产生了独特的影响。对关汉卿进行分析,我们能梳理出关汉卿的创新人格特质。

关汉卿立意创新,“初为杂剧之始”[1]。但由于当时统治者对杂剧的偏见,关于关汉卿的本人材料凤毛麟角,但是有幸的是我们仍能从当时的点滴材料来接近关汉卿,探索他的人格。元人熊自得这样描绘关汉卿:“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2]。贾仲明在为《录鬼簿》补写的挽词中称关汉卿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3]。近人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也对关汉卿给予了高度评价。

元人许衡这样来评价元代剧作家:“寻思此世人心别,又爱功名又爱山”(《学题武郎中桃源归隐图》)。关汉卿则不然,他不是一味地沉湎于出世、放荡之中,他在红尘中浪迹,却渴望对现实的超越。他虽然是时代的弃儿,但却是艺术的骄子,杂剧艺术欣喜地迎来了这位经天纬地的戏曲天才。中山大学吴国钦教授引用明代胡侍《真珠船》卷四《元曲》条云:“每沉郁下僚,志不得伸。如关汉卿……,于是以其有用之才,而一寓乎声歌之末,以舒其怫郁感慨之怀,所谓不得其平而鸣焉者也”。低下的社会地位及由此产生的对传统守法社会的“离异”意识使关汉卿超越了知识分子固有的传统心态,具有了创新人格。

关汉卿在自己的作品中毫不忌讳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追求。套数[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就是他的人格宣言。“不伏老”即不服老,关汉卿以此为题,集中表现了自己“虽老不衰,永不休止”的创新人格。关汉卿不仅积极入世,超然独立;同时胸襟博大,挚爱人生,以下层世人的欢乐为己乐,以艺术发展的需要为己需。

第一支曲表白了自己“对什么”不服老。有人从贬意出发,认为关汉卿热衷于“折柳攀花”,这是妓院老狎客老门槛的自白。但如果深入考察就会发现这种评介是毫无根据的,我认为,这里的“花”、“柳”决不是花街柳巷,而是关汉卿在开拓戏曲艺术过程中,与下层艺妓共同生存,并由此发现人生的自由、乐趣与价值后,决意沿着这条知识分子与民间艺人交流结合的创新道路走下去的一种永不后悔、永不罢休的俏皮话,是对杂剧艺术的隐喻,是关汉卿创新人格的具体体现。他不是一味的沉湎于放荡之中,追求个人的精神解脱。当现实的仕进之途被堵塞时,他在红尘里浪迹,渴望对现实的超越和心灵的解脱。当成为真正的浪子后,他又不无遗恨地记挂着他的满腹经纶,记挂着自己的生活渴望,渴望在生活的疆场上驰骋腾跃。

第二、三、四曲则从不同角度表白自己“为什么”不服老。关汉卿对人民对生活充满热爱,他的“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的特殊使命和地位,使关汉卿对这种人生道路无比挚爱。虽然他已进入老的年头,但依旧笃志此道。有人说:“人格总根于爱,没有爱就没有人格,爱不仅是情人之爱,夫妇之爱,朋友之谊,而且也是对人类对生活对事业对国家的爱”。关汉卿的创新人格也包含着多种爱心,尤其是对最平凡的生活和最不平凡的事业的执着追求。关汉卿昂扬奋进,这个“初生的兔羔儿”,不知经受了多少笼罩和索网,经历了“老野鸡”和“马儿熟”的转变,最后才从禁锢中冲脱而出,找到杂剧创作这条艺术道路。他以不虚度春秋和不落人后的进取姿态,不断地开拓自己的事业。

从套数[南吕·一枝花]《不伏老》来看, “驱梨园领袖”关汉卿的创新人格体现为以下行为模式:

一、乐群聪慧、本色入世。

关汉卿是“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作为“玉京书会燕赵才人”的领军人物,关汉卿时刻用自己的人格来影响一批剧作家和艺术家。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并具有超常的自信心理,于是从传统的文人观念中叛逆出来,向着自已的创新人生大胆迈进。他不但创作了不少优秀作品,而且亲自组织领导剧团,自任导演,参加戏剧演出。明代朱权指出:关汉卿曰:“非是他当行,本是我家生活,他不过为奴隶之役,共笑献勤,以奉我辈耳,子弟所扮,是我一家风月”[4]。关汉卿认为作家创作的剧本由一般演员来演出,由于他们不是当行,不理解“我家生活”,故演来勉强。如果由作家自己来演,则更能收到演出效果。关汉卿是这样说的,同时也是这样实践的。他把写戏、演戏认为是“我家生活”,这种艺术概括,与杜甫把写诗看作“诗是吾家事,得失寸心知”的思想情感,十分相似。明代臧晋叔这样评论关汉卿:“而关汉卿辈争挟长技自见,至躬践排场,面傅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者”[5]。这清楚地说明关氏亲自粉墨登场演出的情况。贾仲明在挽词中说关氏:“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这不是清楚地介绍关氏组织领导剧团,自任编剧、导演和演员吗?

关汉卿不仅自做班头,为了团结更多的人,他组织了玉京书会。根据《录鬼簿》和贾仲明所写的挽词等资料来看,关氏曾与杨显之、赵公辅、岳伯川、费君祥、白朴、王实甫等共同参加玉京书会。为切磋戏曲艺术,关汉卿还与时人不齿的倡优们来往密切,关氏为戏曲演员珠帘秀写有《南吕·一枝花》套曲可为例证。

二、胸襟博大、挚爱人生。

关汉卿热爱生活,享受真性,渴求真情。关汉卿热衷于“折柳攀花”、“眠花卧柳”的放荡生活。他的生活“伴的是银筝女银台前理银筝笑倚银屏。伴的是玉天仙携玉手并玉肩同登玉楼。伴的是金钗客歌金镂捧金樽满泛金瓯”。他的特殊地位和使命使关汉卿即使进入了“老”的年龄仍笃志此道,他高唱:“你道我老也。暂休”。他决定与银筝女、玉天仙、金钗客同登玉楼一起生活,过自己的“更玲珑又剔透”的激情人生。

鲁迅先生曾说:“创作总根于爱”[6]。只有作家自身以平等的心态去体己人生,才能通他人之悲欢,真正体察人类的生存境况,写出深刻动人的作品。关汉卿正是满怀对生活对社会对国家的热爱,挥动如椽巨笔,在杂剧作品中表现了社会现实,体现了丰富的人格理想。试想,在元以前的中国文学发展史中,有多少作家能像关汉卿那样“躬践排场,面傅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决意为中国女性而“一世里眠花卧柳”呢?

三、超凡脱俗、锐意创新。

关氏超越了前人情感表达的一般路径,对自己“偶倡优而不辞”的情感,他纵意放言:“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两首古代诗词的影子,其一是汉乐府民歌《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衰绝。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其二是唐五代曲子词《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平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见,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三者异曲同工,达到了同样的艺术高度,尤以关氏的情感表达更见新意。

初调音律和初为杂剧之始的开拓创新之功,也是关汉卿倍受推崇的重要原因。关汉卿的时代,虽然杰出的剧作家先后问世,成功的作品不计其数;但从戏剧体裁的多样性、作品反映生活内容的广泛性和深刻性来考察,没有哪位作家能与关汉卿比肩。在元明人评元代著名曲家的史料中关汉卿始终名列前茅,可证明他的突出地位与贡献。钟嗣成在《录鬼簿》中将关汉卿列为“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中的第一名;周德清在《阳春白雪序》中指出:“关、郑、白、马,一制新作”;明人朱权虽对关汉卿的曲词有不同看法,但他也不得不承认关汉卿“初为杂剧之始,故卓以前列”;朱有燉的《元宫词》指出:“初调音律是关卿”。近人王国维则评介:“关汉卿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7]。

关汉卿的描写对象和创作态度集中而专一。在关汉卿的剧作中,作者总是倾向于赞美被压迫者,尤其是倍受压迫的妇女;他反对黑暗势力,尤其是那些代表世俗势力的权豪势要。关汉卿完全站在被压迫者一边,为中国平民伸张正义、打抱不平。在他心目中完全没有男尊女卑,在“诸妄撰词曲,诬人以犯上恶言者处死”(见《元史·刑法志三》)的元代,关汉卿的这种超脱情怀就非常难得。关汉卿一反常人,作品的着眼点不在于表现主人公的命运,而是着力表现她们在悲剧的境况中反抗黑暗势力的大无畏精神,以及她们如何冲脱奴性枷锁、追求人性自由的聪明才干。

套数[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实则是一幅关汉卿创新人格自画像。

注释:

[1]《太和正音谱》,朱权(明),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125页。

[2]《析津志》,熊自得(元),转引自《关汉卿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8页。

[3]《录鬼簿》,钟嗣成(元),转引自《关汉卿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7页。

[4]《太和正音谱》,朱权(明),转引自《关汉卿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3页。

[5]《元曲选》序,臧晋叔(明),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页。

[6]《小杂感》,《鲁迅全集》第3卷,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532页。

[7]《宋元戏曲史》,王国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3页。

参考文献:

1. 钟嗣成(元)《录鬼簿》,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78年4月出版。

2. 李汉秋、袁有芬《关汉卿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0月出版。

3.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

4. 朱权(明)《太和正音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5. 王星琦《元曲与人生》,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

6.戴木才《健康人格导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2月出版。

7.曲炜《人格之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9月出版。

方宽,武汉市第一轻工业学校教师。方龙,武汉市黄陂区第三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