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同基督教是密不可分的。美国的慈善思想主要来源于欧洲,除了古代希腊罗马的传统思想外,《圣经》中的慈善思想影响了整个西方社会,而且中世纪基督教的慈善行为更给西方后世的慈善活动树立了典范。第一批移民就是抱着一种崇高的宗教信念来到北美大陆的,他们继承并发展了欧洲的慈善思想。而且后世从事慈善事业的大多数人都是虔诚的基督徒,他们严格遵循《圣经》的原则,乐于捐赠。
关键词:慈善;基督教;圣经
中图分类号:B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7—0106—02
当今社会,慈善事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各个国家也都提倡和鼓励慈善事业的发展。在美国尤为发达,无论是从规模还是组织形式上都堪称世界各国的楷模。从美国建国到现在不过两百多年的时间,美国的慈善事业为何如此发达呢?这同政府政策、文化、宗教、历史传统等是密不可分的。本文试就从宗教方面对此作一个浅显的分析。
在美国,大多数人都信仰基督教,《圣经》中的思想对他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基督教的思想文化逐渐渗透进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为欧洲传统慈善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因素。《圣经》中记载着大量关于慈善的教导,而这些教导成为了基督徒日常生活的信仰准则,直接指导着他们的行为规范。例如,《旧约·利未记》①第19章第10节有言:“不可摘尽葡萄园的果子,也不可拾取葡萄园所掉的果子,要留给穷人和寄居的”。又如,《旧约·撒迦利亚书》第7章第10节告诫:“不可欺压寡妇、孤儿、寄居的和贫穷人,谁都不可心里谋害弟兄。”又如,《新约·使徒行传》第20章35节中使徒保罗也说:“我凡事给你们作榜样,叫你们知道,应当这样劳苦,扶助软弱的人,又当记念主耶稣的话说,‘施比受更为有福’。”因此在基督徒信仰观念中,慈善不是做给人看的,为了讨人的欢喜,博取人们的称赞,而是发自内心,出于怜悯,没有一点可以炫耀的,是很正常地出于信仰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之情,是一种博爱的精神。
中世纪基督教成为欧洲各地人们的主要信仰,其组织遍及各处,其教义深入人心,包括慈善在内的各项社会事业都深受基督教思想的影响,因此,中世纪欧洲的慈善捐赠可以说主要是一种宗教性的行为。一些以宗教为主要形式的私人慈善机构和组织,成为救济贫民的代理机构,信徒将钱物捐赠给教堂,再由教堂向为穷人提供救济。慈善基金会在某种程度上与活动在卫生与教育领域里的宗教组织是同义词,它们所提供的服务也体现了基督教所倡导的慈善精神。6世纪,涌现出大量的修道院,修道院一般都附属有医院,它不仅向病人提供医疗救助,还向流浪者孤儿老人和穷人提供住所以及其他生活需要,把慈善事业又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在英国,早期的统治者沿循罗马帝国的习惯,给予基督教会所属的慈善机构很大的自主权,规模稍大一点的慈善组织都被置于基督教会的掌控之下,教会基本上垄断了慈善业。到16世纪,英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宗教都发生了激烈的变化和震荡。随着民族意识的增强和民族主权国家的逐渐形成,世俗政权与罗马教廷发生激烈冲突,并延伸到慈善领域。英国王室与罗马教廷决裂,没收了大量寺院土地,其中包括慈善医院和其他设施。亨利八世时颁布法令,规定地方官吏对其辖区内的老弱贫民要进行调查登记,颁发许可证,允许其在指定辖区内行乞;后又颁布法令,建立一项由政府主办的公共救济计划,责令各教区负责供养在该区住满三年又不能工作的贫民。但这些并没有阻碍慈善事业的发展,只是主导权发生了变化。
北美大陆早期的移民很多是虔诚的清教徒,他们抱着建立“山巅之城”的崇高理想来到北美大陆的。在艰苦的移民的过程中,这些人大多数人都得到过慈善团体或个人的某种慈善资助。在北美殖民地建立后,为了新移民能够在新大陆扎根,一些慈善组织仍继续捐助了大量的资金,“有许多慈善基金从英国不断地流入美洲,以供建立图书馆、学校和学院以及对印第安人和黑人传教和进行教育之用。” 1630年3月,约翰·温思罗普率领一批民众乘坐“阿尔贝拉”(Arbella)号帆船来到北美大陆,他鼓励随行的人说,“我们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山颠之城,让全世界人民的眼睛都看着我们。”[1]而且温思罗普还就《基督教慈善的规范》(A Model of Christian Charity)向同船共渡的人布道。他主张人们应互爱互助,富人应该帮助穷人。上帝创造了富人,“不是为了让他们自己享福,而是为了体现造物主的光荣,并为了人类的共同福祉。”[2] 殖民地时期,美国的慈善事业进一步发展。如富兰克林,他认为,上帝运用天道来统治全世界,上帝最喜欢的服役是对人行善。不论是今生来世,上帝必须赏善罚恶[3]。在社会公益方面,他做了许多令人称颂的善举。如创办“美洲博学协会”(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1751年,帮助一个朋友在费城募捐建立了一个医院等。
美国建立后,基督教在慈善活动中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816年,“女性国内布道协会”开始向纽约的穷人社区分发《圣经》并提供教育。“马萨诸塞促进基督教知识协会”(该组织1817年接受三十多家地方妇女团体的捐款)和“新罕伯什尔州传教会”(受当地50个妇女团体支持)这样的团体自认为是对抗精神和物质贫穷的组织。“巴尔的摩女性救助协会”(成立于1808年)的宣言就远远超出了缓解经济贫穷,其成员要求“寻找贫困目标,缓解他们的痛苦”。到19世纪30年代,这类组织的绝大多数都在继续运转,可以说,美国的基督教被推进到了“慈善帝国时代”。
而且,美国的大多数捐款人都是虔诚的基督徒。如洛克菲勒和卡内基,洛克菲勒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他深深感到“世人都犯了罪,亏欠了上帝的荣耀”,认为唯有靠主耶稣基督,才能得到的赦免和永生。“我从一开始就受到了干活攒钱的教育,尽我所能光明磊落的挣钱,然后尽我所能地给予,我一向将此视为一种宗教任务,在我还是个孩子时,牧师就教我这样做了。”[4] 他还认为,“在慈善事业上,是作为上帝的一名合格的受托人”[5], “我一直财源滚滚,有如天助,这是因为神知道我会把钱返还给社会的。”[6]卡内基对基督教的末日审判是深信不疑,“他认为自己得到的末日判决将是无罪。不过,这种想法很清楚地表明,他在内心深处认为自己是有罪的。”[7]
而且基督教的博爱,超越了民族、肤色、阶层和性别、文化的国家的界限,带有浓厚的普世主义的色彩。如洛克菲勒,他尽管是一个坚定的浸礼派,但他很早就表现出大一统的基督教倾向;1859年,他在辛辛那提给过一个黑人钱,让他去赎出当奴隶的妻子。第二年,他又向一个黑人教会和一个天主教堂孤儿院捐了钱。早在1884年,洛克菲勒就出巨款资助亚特兰大的一个黑人女子大学。而且他们的捐赠活动大都超越了美国的国界,如洛克菲勒对中国的捐赠,卡内基对爱尔兰的捐赠以及他的一些国际性的基金会等。
纵观美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基督教的影响贯穿其始终。不仅在思想上为其提供了理论来源,而且最初的慈善活动的形式也是仿效基督教会的。就是今天,教会仍然在美国慈善事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说,没有基督教会,也就没有美国慈善事业高度发达的今天。
注释:
①本文所有的《圣经》引文均采用中文和合本。
参考文献:
[1]丹尼尔·布尔斯廷.美国人:开拓历程[M].谢延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3.
[2]Robert,H.Bremner:American Philanthropy[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8:8.资中筠.散财之道[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6.
[3]The Autobiography of Benjamin Franklin, Yale University Press,2003:89.
[4]马恩·切尔诺.洛克菲勒:罪恶与圣洁[M].王鹏,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9.
[5]洛克菲勒日记[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342.
[6]K rass, Peter : Carnegie , Wiley, 2002: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