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重构社会集体意识与加强社会治理创新

时间:2022-10-29 18:00:05 来源:网友投稿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解决社会问题,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新观点新要求新部署。我们有必要从社会学理论的多种视角对此加以深刻理解和诠释,因而本文拟从迪尔凯姆的集体意识谈起,探讨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而重构中国社会集体意识,对于加强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性。

何谓集体意识?迪尔凯姆将其定义为“社会成员平均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通俗来说就是一个社会共同体大多数人所认同的价值体系和为之遵守的行为规范,例如,道德、信仰、世俗规范等。集体意识有着促进社会整合与建立社会秩序方面具有重要的功能,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良性稳定运行和协调稳步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特别是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城市病”的日益蔓延、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重、社会群体冲突事件的日益突发等,对我们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甚至威胁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顺利完成。以社会学学科视角究其所以,经济的高速发展与社会价值体系转型发展的不同步,所导致我国社会集体意识在一定范围及程度上的混乱、解体甚至破溃是造成现在如此多社会问题的重要原因。一个社会特别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方面的变革对于整个社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不少社会成员会在巨大的社会变革中迷失了原来的集体意识,在未有新的集体建立之前变得无所适从,无所顾忌。社会道德水平、社会认同度日趋下降,社会问题也就不可避免地日益严重。因此,重构社会集体意识是加强社会治理创新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符合我国具体国情的集体意识,重新整合社会关系,建立新的社会秩序,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一定意义上即是重构我国社会主义集体意识的重要开始。

一、作为社会事实的集体意识

迪尔凯姆将社会事实确立为社会学独特的研究对象,进而确立了社会学独立的学科地位。何谓社会事实?迪尔凯姆将社会事实定义为“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社会事实具有客观性性、普遍性的明显特征,不同于的个体生理和心理事实。迪尔凯姆又将社会事实分为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的社会事实两大类。物质性社会事实主要指现实的物质实体,包括房屋、公路、人口以及人口分布等属于集体存在方式的形态学或解剖学事实;非物质性社会事实属于行为方式的生理学事实,包括价值、观念、规范等。但是在迪尔凯姆的社会理论体系中,物质性的社会事实并不重要,而作为集体意识的表象规范和价值才是社会学家们应该关注的主题。集体意识虽依赖个人意识而存在,但并不同于个人意识,更不能将其视为是个人意识简单相加的总和。集体意识有其自身特有的性质、存在方式和发展模式。不言而喻,集体意识是一种社会事实。作为社会事实的集体意识自然具备社会事实的基本特征,同时集体意识在促进社会整合与建立社会秩序方面具有重要的功能,这一点也是孔德的秩序思想的重要内容。但是,伴随着社会分工而发生的急剧的社会变迁而来的却是集体意识的消减。因此,迪尔凯姆认为在社会分工日益精细、专业化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传统的集体意识已经衰微,必须重新构建社会集体意识,维系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消除社会变迁所带来的社会失范危机。

二、现代工业社会集体意识的消减

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及其所带来的各种社会危机,是社会学理论诞生的重要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面对工业社会的危机,经典社会学家们已经做出了自己的社会诊断,如迪尔凯姆就将现代社会的各种危机产生的原因归结于集体意识和社会规范的丧失(由于社会类型正在发生转变,旧有的集体意识和社会规范已经失效,新的集体意识和社会规范又还没有建立起来,社会处于一种“价值真空”或“道德真空”状态)。他认为促使社会发生变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的分工细化,社会的分工推动了社会结构由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转变,在这过程之中,集体意识消极、甚至瓦解,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具体而言:

(一)社会控制功能的消减

集体意识最为突出的社会整合功能在基于简单分工的机械团结的社会中得到了淋漓极致的发挥,作为稳定社会秩序的精神力量而存在。而社会分工的持续发展,不断销蚀机械团结的社会基础,从而使得社会向有机团结的社会转变。在这种社会转型过程中,集体意识对个人思想行为的控制力削弱,而个人的意识却得到了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行为也呈现多元个性化发展。集体意识的衰落使得个体意识得到多样化发展,拥有自己的行为范畴、行为标准,迪尔凯姆通过对自杀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集体意识的社会控制功能的减弱。

(二)社会整合功能的消减

伴随着集体意识对个人的社会控制功能的减弱,集体意识的社会整合功能也被削弱了。有机团结社会中,社会的分工日益精细化,个人意识多样化,社会阶层也不断分化,如果缺少有效的调节机制,社会团结和社会秩序必然会不断遭受破坏,社会危机和社会冲突就不避免地频繁发生,而这在社会转型时期表现得更为突出。社会转型阶段,旧有的集体意识已经衰微,不能再成为整合社会成员的精神力量,而新的社会整合力量有没有建立起来,在这种“价值真空”的社会发展阶段,人们普遍缺乏集体信仰,社会也缺乏足够强大的整合力量,自杀率的不断上升也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三)社会功能范围的消减

在机械团结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集体意识所控制和整合的群体就是涵盖了所有的成员的社会,并且集体意识是占据绝对权威的。而在有机团结占主导的社会中,社会分工导致的社会大分化使得人们得以建立起各种各样的职业团体、利益团体、文化亚群体等,形成了各自的亚文化圈、群体意识、职业伦理等。曾经一统天下,无所不包的集体意识已经难以影响全体社会成员,即使存在影响也只是作为边缘地位存在文化习俗、生活习惯而已。

三、重建我国社会集体意识加强社会治理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方面的巨大变革改变了去过的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已经使我国传统的社会集体意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处于“新时代”的社会成员来说,过去的价值体系行为规范已经变得“不合时宜”了;在一些领域人们不再有普遍认同的集体意识,无所依归;道德的真空使得社会问题频发,人们的道德伦理不断滑坡、职业伦理丧失、社会信任危机、食品安全、医患矛盾、环境危机……这些都似乎与19 世纪在飞速发展中失去信仰的欧洲社会所面临的社会背景颇为相似。

为了消除各种社会失范、危机和问题,整合无所适从对方社会,重建社会秩序,促使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以便更好的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增强经济社会的发展活力,建设平安中国,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而集体意识的重建对于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的创新和提高来说,可以说变得尤为重要。集体意识的重建,主要包括价值观念和制度规范的建设。我们知道,在社会日益专门化、分化日益剧烈,集体意识要想回到过往的无上权威地位几乎已经全无可能了,而且这也是很不现实的。因此,重建集体意识,不是新瓶装旧酒,而首先应该分清集体意识的层次。虽然迪尔凯姆将集体意识的载体界定为社会成员,但是“社会成员”并不一定意味着是全体,重构的集体意识不能再是以前一概而论的强政治意识体系,而是要建立符合我国时代发展阶段、符合我国具体国情的集体意识体系。“社会”的概念,也应该分为三个层级:宏观、中观、微观。宏观意义上的社会往往以传统的民族国家作为界限,国家与社会更多地是社会理论领域的划分,而非现实空间领域的划分。中观意义上的社会,主要涵盖了社会组织、社会团体、社会群体等社会类型。这些类型不具有涵盖一切社会成员的宏大规模,也不是指若干个体组成的小群体、小集团。微观意义上的社会,一方面可指两个以上但规模却小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组织或机构,另一方面,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互动也可以说是“社会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上,根据我国的文化历史传统和具体的国情,高瞻远睹的提出为了消除种种社会失范、危机问题,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即是这种分层次的科学的集体意识构建原则。这二十四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正是我国构建全新社会集体意识的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重建社会集体意识中国家层面上的价值目标,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奋进的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我国重建社会集体意识中社会层面上的价值目标,也是国民对美好社会的生动描述,也是我国特色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所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我国重建社会集体意识中个人层面上的价值目标,是公民个人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需要遵守和追求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绳,也是整个价值体系的基础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通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24个字,以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级全面准确的定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所在,为我国社会的集体意识的重构提供了科学的架构。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构我国社会集体意识,对于加强社会治理的创新,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社会治理水平,消除社会问题的频发,整合无所适从的社会,建立全新的社会秩序,为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提供良好稳定的社会基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北京: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2013.

[2] [法]E.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M].耿玉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3] [法]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渠东译译.北京:三联书店,2000.

[4] 侯均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第三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5] 杨善华,谢立中.西方社会学理论(上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 周晓虹.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谭亮,男,贵州大学社会学硕士研究生。

推荐访问:社会 重构 治理 集体 意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