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是国学教育的重要场所。虽然当前我国的国学教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仍存在教师缺乏专业化、教学内容泛化、课时不均衡、课程设置不当等不利因素。据此,通过以文化人,培养高校国学教育的氛围;转化理念,改革高校国学课程设置;推广范例,建立高校国学教学机构;创新理论,提升国学教学水平等,探索国学教学的途径与对策,为我国高校国学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校;国学教育;问题;对策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高校教育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培育起着重要作用。而我国古代优秀的国学文化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而且渗透着诸多道德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等,有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丰富高校教育教学内容。尤其近年来,国学教育越来越受到世人的重视,诸多高校设立国学院、书院或其他传统文化教育机构,有效推动了高校国学教育教学。然而,当前高校将国学教育与长期形成的学科教育进行有效结合仍存在诸多“结构性”和“技术性”的困难。换言之,将国学教学融入现代大学教育体系中存在诸多对接问题。据此,探讨高校国学教学问题及对策有助于解决上述困境。
一、高校国学教学的问题透视
随着近年社会各阶层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我国诸多高校也加强了国学教学,试图在人才培养中融入国学的内容、思想、理念,并在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明显的进步,但是,仍存在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
(一)教师缺乏专业化
教师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直接影响教学的内容和效果。由于国学教育不同于一般的专科教育,对师资有着特殊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建国以来在高校人才培养中普遍缺乏专门国学教育人才的培养,这也造成当前国学教学师资的匮乏。换言之,在以往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过度着眼于专门的学科人才教育,而国学并未作为学科或专业被列入人才培养模式之中,即便有所谓的人才培养,往往也来自中国历史学、古代文学、中国哲学等相关的学科领域,所培养出的师资往往存在知识结构上的不完整性,无法完全胜任国学教学。据此,培养专业化的国学师资队伍,服务于高校的国学教学具有时代紧迫性。
(二)教学内容泛化
目前,我国高校的国学教学主要存于哲学、文学、历史学三个学科中,且根据不同学科需要设置了不同相关内容,这不仅导致国学教学的分散性和割裂性,甚至由于学科教学理念的不同对国学的认识也存在诸多差异,进而影响到教学内容的泛化。申言之,在历史上,学术界对国学教学内容的理解也较为泛化,诸如将国学理解为“中学”“国粹”“国故学”“我国固有的学术”等[1]2-3,显然,这类界定无法对国学内涵与外延做作出有效的界定,必然导致国学教学内容的泛化,尤其将国学等同于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问”和“学术”。[2]据此,教育界或有关教育指导部门缺乏对国学内容的有效界定,严重影响到高校从事国学教学的教师缺乏较为统一的国学认识,并将国学教学内容过度泛化,甚至出现“国学是个筐,什么都来装”的不良论说。
(三)课时不均衡
当前高校国学教学中课时的不均衡是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具体而言,因为国学教学处于不同的学科教学中,造成异学科的内容往往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甚至不开设。诸如,在哲学学科中,中国哲学是国学最为核心的内容之一,但是,当前高校的哲学系不开设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史课程,更鲜有开设专门的《史记》《诗经》等基本典籍的导读课程。即便开设,也是以选修课的形式,用每周1至2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此外,许多高校开设全校性国学类选修课,但这类选修课不仅内容缺乏深度,而且每学期至多36个课时,很难促使学生系统学习国学某一方面的知识,即便冠名为“专业选修课”,也往往以课时较少,教学内容无法深入,存在教学泛化的现象。
(四)课程设置不当
由于我国存在高校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地方性高校往往因师资困境等办学条件限制,在国学研究和教育方面处于劣势,其中最典型的展现即在课程设置上,由于缺乏长期的国学人才的储备及学有专长师资,往往无法根据国学的内容、特征及教学规律合理开设国学教学课程,往往出现根据自身条件因人设课,任意或重复开设相关课程的情况。换言之,缺乏合理的课程开发和利用。
综上,当前高校国学教学中存在教师缺乏专业化、教学内容泛化、课时不均衡、课程设置不当等问题,不利于国学教学深入开展和优秀国学人才的培养。
二、高校国学教学的对策
由于当前高校的国学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探索国学教学的改革必然成为当前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具体而言,主要展现在以下方面:
(一)以文化人 培养高校国学教育的氛围
高校的国学教学除了在课堂上进行外,还需要利用校园文化建设加以辅助和巩固课堂教学成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植入国学的内容,不仅有助于提升校园的文化品位,而且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接受国学的熏陶,进而扩展知识,培养中华美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等,完善个人生命。具体而言,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用出自国学的词汇命名楼宇、道路及其他景观;设置国学宣传专栏,刊发国学资讯、国学典籍介绍、国学研究动态和学习心得等,设置国学讲坛,邀请国学名家做客讲学;在学报、校报中设置国学专栏,刊发相关文章,推广国学;设置国学社团,积极组织国学读书会、国学论坛等活动;利用校园广播、自媒体及其他网络平台,宣传和弘扬国学。换言之,充分利用高校各类资源,宣传和普及国学,使之不仅成为校园文化的核心,而且能有效地进入学生心灵,使其接受国学的洗礼,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并身体力行。
(二)转化理念 改革高校国学课程设置
高校国学教学应遵循国学的理念进行课程设置,即当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典籍的学习,体会中华民族固有的思想和精神,期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显然,这种教育理念有别于其他科学。因此,在国学课程设置时,应着眼于上述教育理念。然而,落实到具体课程设置上,综观当前高校许多学者提出不同的观点,典型者如提出借鉴西方的“博雅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等,分为通识课、专业课和选修课;并建议设置“经、史、子、文学、宗教五门,并按这一分类遴选适合高校国学教育的典籍”,“在进入高年级后,由于国学内容的广泛性,学生可自主选择自己的专业方向,即选择上述经、史、子、文学、宗教五门中一门作为自己的专业方向,并根据专业方向选择主攻课程”,“在专业课的设置时分为必选和自选两个方面:必选为本专业的学生除本专业课外,在其他专业学生的专业课中选择课程进行学习;自选课根据学生兴趣和教师科研领域有针对性地设置”。[3]上述课程设置既体现对古代学术形态划分的继承,又兼顾时代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推广范例 建立高校国学教学机构
高校国学教学需借鉴范例,尤其是设置类似国学院、书院等专门负责国学教学的机构,将国学教学与现有教学体系有效结合,在实施中坚持“国学教育的全面性、整体性、实效性原则,注意协调发展,总体规划,时间安排、教学组织上要通盘考虑、科学运作”[4]。惟有如此,方能解决国学教学中的组织问题,有效将国学教育与高校现有教育体系结合起来。
(四)创新理论 提升国学教学水平
国学教学的持续性离不开教学理论的不断创新。当前高校国学教学并不是复古,恪守或较多地采取古代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而是在现代教育体系下的创造性教学活动,强调现代教学的科学性。据此,高校国学教学不仅要树立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设置新的教学模式,而且要对国学教材、教学方法及手段的现代化运用、学生接受及教学评价等理论问题进行研究,并指导教学实践,提升国学教学水平。
三、结束语
当前我国的国学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尚不完善,存在师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但是通过改革教学理念与方法,创新教学理论,改革课程设置等,有助于高校国学教学的良性开展。
参考文献:
[1]马瀛.国学概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2]詹杭伦.国学通论讲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張波.浅论当前高校国学教育的特征[J],陕西教育,2016(4).
[4]胡虹丽.探寻国学教育与现代教育契合点[J],中国教育学刊,2011(11).
作者简介:
张红艳,陕西蓝田人,宝鸡文理学院横渠书院,教师,研究方向:中国文化史
课题成果:
本文为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关学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项目编号:SGH17H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