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光荣、繁重而艰巨的劳动。班主任坚持用爱心、倾心、苦心和细心去关爱和引导孩子,学校便成为孩子们学习和生活的乐园,同学们健康快乐地成长,班主任就会获得成功的喜悦。
关键词:班主任;爱心;倾心;苦心;细心
从教20多年,担任班主任工作23年,笔者深深地体会到:班级就好比一个家庭,要用心对待、努力经营,让她充满朝气、积极向上、阳光明媚。作为班主任,“对待孩子的心灵就像对待玫瑰花瓣上那晶莹剔透的露珠那样小心”呵护。在工作中,笔者细心经营所担任的每一个班级,悉心关爱所教的每一个孩子,用自己的专业素养影响孩子,用自己的风趣与幽默感染孩子,用自己的爱心拥抱孩子!师生之间,亦师亦生、亦朋友亦亲人。
教育是一座有回音的山谷,我们以创新的精神和求实的作风来教育孩子、影響孩子,他们必将以同样的声音反馈给我们。我以这样的心态,这样的行为坚持开展做班主任工作,确实收到了突出的成效。其工作策略如下。
一、以“爱心”去感召孩子
“爱”是容忍,爱是理解,爱是付出,爱是彼此间的信任,这是我的理解与真切感悟。苏霍姆林斯基说:爱,首先意味着奉献,意味着把自己心灵的力量献给所爱的人,为所爱的人创造幸福。他的说法我很赞同,在班主任工作,我把心和爱奉献给了孩子们。
在班集体中,师生亲近是优秀团队的基础。课堂上关心每个孩子,教学之余开展丰富的活动增进情感,油菜花开了,槐花香了,我引领孩子们去田野、进山里寻花香、听鸟叫:去小河里摸螃蟹、捉鱼虾,带上炊具去野炊,那美味都被孩子们写进作文里了……
孩子们爱上了班集体。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对学习有很大热情,形成了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对贫困的孩子、留守的孩子,教师要倾注更多的爱,我会经常给他们赠送学习用品、书籍、衣物等。孩子们最爱围在我身边,像小鸟似的叽叽喳喳,我的讲台、办公桌常常堆放着孩子们给我的“悄悄话”“小礼物”——信件、自制贺卡、小手工艺品等等。爱的表白——歪歪斜斜、大大小小的字,不会写的还用拼音……
案例:
从后进生转化为优秀学子。1998年秋季,我班刘思影同学沉默寡言,上课经常打瞌睡,不想读书,学业成绩严重下滑,语文、数学成绩在60分左右徘徊,且生活邋遢,衣服破旧,很少换洗…….。我去她家打听到:孩子父母已离婚,她由父亲抚养,父亲已外出打工,家中只有老病号奶奶与之相依为命,回家学习没人问,生活无规律,孩子睡得晚……。我知道情况后,一是在生活上特意关照:给她买新衣服,教她洗衣、煮饭常识,并在我自己家里让她演练实践,培养她的生活自理能力。同时,嘱咐她奶奶晚上要按时喊她睡觉,自己也亲自去她家监督了几次;二是在学习上重点督查:给学科教师通报该生情况,并希望注意引导督察,形成合力,实施帮扶、关爱教育,培养学习习惯,提高其学习成绩;三是在活动中锻炼:多途径、多形式开展有益的活动,让她与同伴互动、互助,获得成功与快乐,培养合作精神和良好个性。
通过几年的努力,我们的付出有了回报。该生成为本校“三好学生”跨入初中,考进重点高中,四年后以优异的成绩大学毕业。她至今还常与我联系,常来看望我这位小学班主任。她常说:贺老师,没有您的教诲和关爱,也许我已在某地打工挣生活费了,您是我一生中最敬爱的人…….
此刻的笔者正如艾青的诗:“为什么我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帮孩子,因为深切的师爱,找到了爱的源泉。
二、以“倾心”去唤醒孩子
孩子的心脆弱而又多变。当他受到伤害、受到惊吓、受到挫折时,需要老师去安慰、去诱导、去耐心的教诲。
案例:
倾心交流让他滋生勇气与无畏。记得在一节体育课上,同学们正在练习接力比赛,一位个子高出我一个头的名叫陈海瑞的男生摔倒了,额头受伤,满脸是血,同学们把他扶到学校医务室。校医洗净伤口一看,说需缝针,陈海瑞一听到“缝针”这两个字,竟然哇哇大哭,说他怕缝针,而且坚决不缝针,搞得医务室“鸡犬不宁”。于是同学找到了我告诉了情况,我马上打电话通知家长,然后准备带他去医院。到了医务室,我见到了他,他正在大哭大闹,俨然一个小屁孩耍赖模样,当我出现在他面前时,他立刻停止了哭闹,安静了下来,轻声说:“贺老师,我不想缝针,我怕痛。”我走到他身边,摸着他的头,安抚他说:“你这么帅个小伙子,如果不缝针,你的额头上不是又多了张嘴巴,像二郎神了,一点都不好看,男子汉要坚强些,不然别人要笑话你的,不用怕,贺老师陪着你缝针。”听了我的话,他破涕为笑,狂躁不安的心平静了下来。乖乖地跟我来到医院,我也寸步不离地陪着他。缝针时,我把他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依偎在我怀里,他也温顺得像只小绵羊,我还不时地安慰他:“快缝完了”,以此来转移他的注意力,当真正缝完时,他竟没察觉。
在这件事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学生对我的信任与依赖,我在他心中的地位是神圣的,我充当了一个既像老师而更多的是一位母亲的角色。这也让我感受到了班主任这个角色的神圣,孩子们需要爱心呵护、需要耐心交流、需要倾心沟通。
三、以“苦心”去引导孩子
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增添智慧、陶冶情操、强身健体、富有个性、服务社会。要学到这些、懂得这些是一个阶段,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不能一蹴而就。仅是精心地教,而不去用心良苦的思考与探究个体与团队的“教与管”,那我们的班主任工作也不算尽责更不会卓越。
要让孩子开阔视野,喜读乐练。我让孩子们在《三国演义》《上下五千年》驰骋;吟诵《唐诗宋词》《经典童谣》……润泽孩子们稚嫩的心,插上丰满的阅读翅膀。
笔者的教学策略有三:
一是坚持经典阅读。我的观点是:“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经常给孩子们读读古今中外各种书籍,让他们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不动笔墨不读书”,每人都有一个“采蜜本”,让他们自己动手采撷,去寻觅书中的快乐!享受读书的乐趣!我给班级书柜美其名曰“甜蜜园”,因为恋上书,会甜蜜无比!
二是刻意推荐好书。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推荐适合他们的书,让他们自己去网上或者书店购买;课前三分钟,好书推荐;中午课间好书分享;读书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氛围,如此才能保证孩子们心情愉悦、注意力集中地读书,带他们出去,吹吹山风,听听鸟叫,闻闻花香,去大自然读书。正如孟德斯鸠所说,喜爱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无聊的时光换成巨大的享受的时刻。
三是注重多途径教育。要使班级书香满溢、温馨和谐,成为学习的乐园,不仅仅在于老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努力,还在于家长的配合。我很注重家校联系、老师和家长的沟通,于是我建立了班级微信群和QQ群。每天都和家长联系交流,成为相互溝通的心灵驿站;还组建了班级家长委员会,有什么就帮着班上办理,互相增进了解,增强了凝聚力。
同时,我注意经营班级QQ群相册。根据班级特色,将QQ群相册一栏冠以美名“和孩子一同成长”“光荣时刻”“见证成长”“和孩子们欣赏影视金曲”“和孩子们徜徉在书香的乐园”“瞧,咱们的课间活动”“看,咱们的一双灵巧手”“共同的家园”“校园,因你们而生机盎然”“在书香中飞扬””班级花絮”“班级荣誉”“等名字。
我还注意利用微信群留言。第一时间让孩子的监护人知晓;每次学校、班级有什么组织的节目活动,获得的奖状等就急切地把照片、图片、视频上传QQ群;发短信给家长,在微信群发表班级公告,宣传学校班级的重要事宜,希望家长积极参与,把学生的学习、生活照、各种活动资料、图文日记作品、诗歌朗诵、书画作品、获奖信息等等及时上传,大家都在群里及时评价、鼓励等反馈信息。
另外我利用微信群进行家校互动。每次家长们有什么问题或疑惑,就在微信上留言,我总是细心地阅读,耐心地解答。微信群是我们心与心沟通的桥梁,是家校联系的一条心灵纽带,是心灵的交融之地,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四、以“细心”去关爱孩子
“细心”是教师的素质和责任的体现,班主任应是具有素质的教师代表,更是责任中的大任。多年班级管理经验告诉我:班主任要细心才能走进孩子心灵,受到孩子的爱戴,班主任是观察员、调解员、心理咨询师…….
案例1:
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有一年,腮腺炎这种传染病在万州小学生中传播,于是,班主任每天都随身携带着体温计,只要学生有头痛等不舒服的症状,马上就摸摸额头,接着掏出体温计,测测学生是否发烧,然后作下一步的安排。此时的班主任就是医生,有责任随时关注学生的身体变化。
案例2:
查找症结寻法思变。记得八年前,在一次批改作业时,我发现一位名叫张应玲的女生作业本上醒目地写着这样几个字:“我恨所有同学,老师和父母。”说实话,看到这句话,我既羞愧又震惊。羞愧的是这孩子的心里出现这么大的问题,我这个当班主任的竟然浑然不知;震惊的是她竟然敢把这句话写在作业本上并交了上来,明显是在向我挑战。经过思考,我把她找到办公室,跟她促膝谈心。原来,她父母是卖菜的,每天早出晚归,无暇顾及她的学习,更不用说她的思想了,因此,她的学习也一直跟不上。父母又只关注结果,考差了就对她非打即骂,所以她恨父母;再加上学习成绩差,同学歧视她,在班上没有朋友,所以她恨同学;老师对她也不闻不问,不关心她,所以她恨老师。了解到这一情况,笔者马上联系家长,跟家长交流了这一情况,并交流了改进措施,再在班上组织了结对子的帮扶小组,帮助并关注差生的活动,经常跟她沟通,叫她有困难随时找我。过了一段时间,我在她脸上看到了久违的灿烂的笑容,这孩子慢慢变得活泼了、开朗了,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前年考大学填志愿时,还叫我帮她参考呢!
通过这件事,我深知班主任的责任重大,应该细心观察学生的反常表现,及时找寻解决措,也明白了教书育人的真正含义——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有时育人甚至重于教书。
有人把教师比作蜡烛,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比作学生心灵的守护神,多么美妙的称谓。但我却不完全赞同,我认为教师这个角色是多元的,特别是班主任就是一演员,随时要根据突发情况转变角色,班主任应努力演好如下角色——学生的父母、医生、调解员、学生的心理咨询师、学生的良师益友……
总之,班主任工作是一项繁重而艰巨的劳动。小学班主任一定要用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去对待孩子、教育孩子,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在校园里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们的教育事业才有希望,我们培养出来的孩子将来才能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
参考文献:
[1]杜殿坤.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建议[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2]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漓江出版社.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