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十年直至成家,搬家无数,但有三件乐器却一直伴随身边。因为每一个乐器,都有一段美好的父爱藏在其间。
年代最为久远的是一把小提琴。购买的时间是1987年,我十岁,小学四年级。之所以对这把琴恋恋不舍,是因为她的来之不易。
从小学二年级开始,被学校选中加入音乐宣传队。学校的小提琴多显老旧,音很难调准,于是老师鼓励大家自备乐器。87年的光景不同现在,家里人普遍视学音乐会耽误学业,从母亲到姥姥、姥爷,均对我每天练琴表示反对,就更不用提买琴的事情了。惟有父亲,暗中支持。
现在还记得父亲偷偷给我钱买琴时候的情景。一天傍晚,我放学时路过父亲的单位,一个略显陈旧的卫生所,父亲招手让我进去。在昏暗的、散发着我喜欢的中药味的房间里,塞给我70元钱,一再嘱咐我不要让母亲知道。父亲给我钱时的随意,就和他时常悄悄给我钱去买课外书时一样的自然。
那时候的我自是非常高兴。但那70元钱对于当时家需的重要,我到自己成家后才真正感觉得到。家里人几乎很少有余钱来买水果、冰棍吃,但是,我却拥有了一把当时极为“奢侈”的小提琴。
家里还有一个比小提琴更方便携带的乐器,是一根笛子。这是我大约2002年第一次出国去越南时,在安静的湄公河岸边的一个小市场买的,我一根,父亲一根。
我会的第一种乐器,就是笛子,老师就是父亲。从记事起,父亲在下班后,如果不去下象棋,回家就会在母亲做饭的间隙吹上一会儿笛子。那时候没有笛膜,父亲就把医用胶布当笛膜,声音虽然没有那么脆,但父亲颤音使用得当,也让我非常羡慕。
不过,随着我们三兄妹的长大,家里的开销愈发得多,父亲吹笛子的时间也是越来越少。等我去武汉上了大学,就更是听不到父亲的笛声了。直到我从越南回来,过年回家把笛子带给他的时候,才再次听到父亲那悠扬的笛声。只不过,父亲已是满头银发。
除小提琴、笛子之外,家里第三件乐器就是61标准键盘电子琴,2003年购买。这个电子琴,应该是弥补了父亲的一个遗憾。
记得还是在我买那把70元的小提琴之前,父亲一直想买个电子琴。但母亲一直坚决制止。但禁不住父亲的软磨硬泡,母亲最后答应了,预算是30元。在80年代初,只能在省城太原才能买到电子琴,父亲把任务交给了一位去太原办事的朋友。
记得那是一个冬天,我一直在温暖的炉子旁边静静地等待电子琴的到来。但最后的结果,是没有买到。父亲看起来还是比较失望的。当然,我也更失望。因为我一直梦想着能和我们音乐老师的孩子一样,在儿童节的时候给同学们表演电子琴弹唱《小鸭子》。
三件乐器,藏着一样的父爱。乐器背后的父爱对我人生的影响,随着我年龄的增长,也愈发地清晰和让我感动。如今我也将为人父,希望我的父爱也一样让我的孩子享用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