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弘扬优良作风一直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阶段,面对推进改革、发展经济等复杂艰巨任务,党员干部更应着力加强作风建设。通过深挖红色教育资源的育人功能,大力加强培养勤俭节约、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等优良品质。
关键词:红色资源 ;作风;培育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3-0263-02
江西省作为革命老区、红色根据地,具有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曾孕育了我党我军的初创史,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正是老区人民对革命的无私奉献、无尚追求,才使我党我军能走过血雨腥风的艰苦岁月,一步步由弱变强,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在军旗升起的地方——八一英雄城南昌,在红色老区——江西省,更应因势利导,充分挖掘红色资源育人功效,将其影响力辐射全省乃至全国。这对于加强党员干部的品性修养,特别是弘扬优良作风大有裨益。
一、道之所在,困苦亦是财富,培育勤俭节约作风
习主席反复强调:“抓改进工作作风,各项工作都很重要,但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和发展艰苦奋斗的精神。”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节俭败由奢。”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千百年来为人们所称道。然而,随着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财富聚积,特别是少数人掌握着社会大量的财富,铺张浪费、奢侈糜烂之风在不少地方极为盛行。新的中央政治局领导一上台,就顺乎民意提出“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并且对于奢侈浪费之风保持高压态势,积极倡导文明餐桌行动。
(一)勤俭是共产党人本色要求
在我党我军创建初期,地处偏远山区的中央革命根据地物资极度匮乏。在建军之初,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与广大官兵保持着“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的优良作风。红军在条件极为艰苦的环境下,仍“节约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的光荣传统。抗日战争时期,几个新四军战士筹措到500块大洋,颠沛流离、忍饥挨饿,却没有私吞一个铜板。勤俭节约在中国共产党人身上得到很好的传承,并且融入红色基因之中,因此我党能跳出郭沫若在《甲申三百年祭》中所提出的“执政周期律”,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勇前进。
(二)以俭养心养德养才
诸葛亮提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反映了古人对于节俭的推崇,并将其视做养身修德之道。在个人品行修养上,古人常讲:“一粥一饭恒念物力维艰,一丝一缕当思来之不易。”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人的内心若没有汲取正能量,思想上就很容易产生迷茫,进而一步步走向苦闷和沉沦。事实证明,人除了生理上的欲望外,更多则是物欲。物欲是永无止境的,一旦物欲太盛,则极易转为贪欲,而贪欲则会败德亡身。
(三)红色教育资源蕴含勤俭教育资源
红色教育资源蕴含丰富的勤俭兴业的事迹和遗迹。在井冈山上,如毛主席所居住的八角楼、朱总司令的“挑粮小道”,更有红军广大指战员们居住过的低矮破旧的土坯房。面对敌人的疯狂杀戮,以及经济上的重重包围,红军没有坐以待毙,而是节约每一个铜板,自力更生,耕田织布,开厂铸铁。毛泽民、叶继壮长期担任中央苏区和红军的财政后勤领导,始终克勤克俭、精打细算,两袖清风、一尘不染,为根据地经济发展和革命斗争做出卓越贡献。言而之,红色教育资源就是与清贫挂钩,折射出人性在艰苦物质条件下的上升力、精气神。因此,在这里能挖掘大量勤俭节约的教育资源,使参观者接受心灵洗礼。
二、心之所向,梦想照进现实,培育乐观上进品行
哲人曾说过,“忘记过去等于背叛”、“今天发生的正是历史曾有过的”。在今天多元化社会里,追名逐利、利欲熏心、道德沦丧等丑恶思想不断浮现,极易影响青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正确建立,而青年是祖国的明天和未来。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撒热血的最终目的,正是为了下一代能拥有更美好的生活。
习近平主席强调,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梦想指引方向,成就未来。无数革命先辈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用热血和生命浇筑梦想,以苦为乐、以苦为荣,时时刻刻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从不少影视文学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在红军内部,在休整、训练期间,处处都有歌声、笑声。正是靠着这种革命乐观主义,千难万险也无法让红军指战员退步低头。不论红军在长征途中,还是延安时期,都产生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文艺作品。这些作品内涵丰富、启人心智,激发了无数人高昂的革命热情。
三、情之所系,创新演绎成功,培育锐意进取精神
当前,“西强我弱”的国际文化和舆论格局尚未根本改变,西方敌对势力加大对我国进行“文化攻心”和“价值入侵”,继续采用“西化”、“分化”战略,企图让中国老百姓对政治“淡化”,让共产党的干部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下“腐化”,让马克思主义在多元化意识形态领域“溶化”,利用互联网或报刊舆论把党的形象“丑化”。要改变此种不利态势,就要通过挖掘红色资源中的创新实干精神,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创造性开展工作。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古往今来,凡事成于真、兴于实、败于虚、毁于假。若没有广泛发动群众,密切干群关系,全心全意为了老百姓,我党我军是很难走出血雨腥风的年代的。这些思想和情感都深深地烙印在红色根据地上,值得后人好好去体悟和感怀。
四、措施和建议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为弘扬优民作风,一是要注重在继承中求创新,在创新中谋发展,充分利用驻地宝贵红色教育资源,把“第一枪”革命传统具体化为敢于奉献、敢于争先、敢于较真的“三敢”精神。敢于奉献,关键是要把筑牢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作为提升干部主动作为的内在动力。将革命传统教育纳入每年主题教育的重点内容突出出来,每逢国庆、八一等重大节日,组织党员干部前往“八一起义纪念馆”、“新四军旧址”等地接受革命熏陶,以此激发他们牢记历史使命、争当英雄传人的崇高理想。二是要广泛开展“知恩、感恩、报恩”教育,经常开展谈单位、谈工作、谈家庭、谈个人的“四谈”活动。在忆史思艰辛、看今夕谈体会、讲奉献比贡献中激发动力、砥砺斗志,从而建立正确的价值追求。三是树起一批工作学习的标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注重用典型的鲜明导向浓厚爱岗敬业氛围。
参考文献:
[1] 曾宪文,刘晓农.井冈山斗争史话[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2] 李萌.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21讲[M].北京:长征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