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灵隐寺旁有一飞来峰,峰下有一个冷泉亭,亭上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泉自几时冷起,峰自何处飞来”,下联是:“泉自冷时冷起,峰自飞处飞来”。按说,这副对联对得并不严谨,因为上下联有很多重复的字;从内容来看,它作为流水对,下联并未对上联提出的问题做出明确回答,甚至还给人一种答非所问的感觉。然而,这副对联却受到人们的喜爱,并长期传承了下来。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副对联据说与一个典故有关。
三国时,与蜀国、吴国呈三足鼎立的魏国,逐渐由司马氏集团取代曹氏家族掌握了政权,也就是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那个时代。司马昭的心意是什么呢?就是要取代魏帝曹髦自己登基。嵇康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而且还是一位音乐家;按今天的说法,如果有追星族,那就是“鸡(嵇)丝”。嵇康是“竹林七贤”之一,又是曹操的曾孙女婿。他愤世嫉俗,故意把自己弄得邋里邋遢,头发胡子又乱又长。不仅如此,这嵇康还有一个怪癖——打铁。当他敞胸露臂,汗流浃背地抡着大锤打铁的时候,谁知道他竟是一位皇亲国戚、大学者兼大音乐家呢?
和他同时代的钟会,也出身豪门望族,当时官至司隶校尉,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首都公安局的局长,只不过那时的首都在今天的洛阳,而嵇康也正好落户在他的管辖范围内。这钟会知道嵇康才学出众——他是不是“鸡(嵇)丝”很难说——便想笼络他。一天,他兴致勃勃地骑着高头大马来到嵇家,老远就看见嵇康在院子里的大树下打铁,嵇康的一位朋友在边上帮忙拉风箱。这钟会以为自己是首都公安局的局长,摆出架子不吭声,等着嵇康过来欢迎他。哪知这嵇康连正眼都不看他一下,旁若无人地只管打他的铁。此时只听得锤声叮叮当,风箱呼噜噜。钟会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怎么也没有想到会是这样一种尴尬场面,只得准备离开。这时嵇康说话了:“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你听到什么跑到这儿来了?你看到了什么就离开了?
这两句话本来应该是公安局长审讯犯人时用的,现在却反过来由别人审问到公安局长自己了,而且这个审问自己的还是自己管辖范围内的人。按说,这嵇康应该就要大祸临头了。可钟会也不是等闲之辈,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他也是一个人物。
钟会并没有对嵇康立即发作,而是心照不宣地回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那意思是:我听到了听到的就来了,见到了见到的就离开了。
嵇康的问,显出了他的高傲、蔑视、不友好;钟会的回答,含而不露,耐人寻味,余味无穷。这一问一答,成为千古绝唱、名人轶事、文学典故,也成了杭州飞来峰下冷泉亭上对联的样本。这也许就是它传存至今,一直受到人们喜爱的内蕴吧。
再说这钟会虽表面上不露声色,可内心却恨透了嵇康。他找了几个致命的借口,到司马昭那儿说嵇康的坏话。公元263年,嵇康和他的一位朋友吕安,被押解到洛阳东市斩首。临刑前,他还要了一张琴,当众弹了一曲《广陵散》。据说,这首曲子非常优美,但只有嵇康会弹,嵇康一死,就再无人会弹奏了。
(责编朱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