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1世纪的音乐人才培养是高校音乐教育模式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依据美国科学学与情报科学家普赖斯提出的“大科学”概念,以及参照美国和日本音乐教育的经验认为:“T”型知识结构是实施音乐综合能力人才的有效方法和手段,这一培养模式从根本上符合当前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本文认为:音乐教学实践的过程表明,具备知识交叉背景的音乐教育者,科学认识主体的知识背景,对于促进音乐教育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推动音乐教育教学的发展,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音乐人才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师音乐教育 音乐人才培养 “T”型知识结构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0(a)-0192-02
任何一个认识主体都处在人类社会的文化背景当中。不同的文明形态背景,不同的哲学观背景和不同的理论知识背景的人类社会,造就出不同的科学认识主体。背景化是科学认识主体的重要特征之一。事实表明,那些善于对不同哲学形态及不同科学理论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音乐工作者,可能会在一定的音乐实践范围内做出重大的突破。
音乐教学实践的过程表明,具备知识交叉背景的音乐教育者,科学认识主体的知识背景,对于促进音乐教育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推动音乐教学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0世纪60年代,随着科学社会化和社会科学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美国科学学与情报科学家普赖斯提出了“大科学”的概念。这个概念大体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二战以后科学的发展逐渐从“小科学”时代向“大科学”时代过渡;二是“大科学”时代所需要的是“T”型知识结构的综合能力人才。[1]前者的核心观点是,大科学时代的艺术活动不再是分散的、单纯的一种行为,而是演变成为多学科、聚焦型的集合性人才;后者的核心观点是,“T”型知识结构的集合性人才,将会在“大学科”时代起核心作用。“T”型结构的知识储备其优势在于人才综合素质和思想观念的碰撞,更容易产生智慧和艺术审美的火花,更容易突破已有的艺术模式,实现其进入“综合素质”培养的目标。
所谓“T”型知识结构是指,横向的知识结构“—”和纵向的知识结构“︱”构成的复合知识结构。如图1所示[2]
从图1可以看出,“T”型知识结构所标示的横、纵两种关系。其中,横向的知识结构“—”代表其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学科所必需掌握的那部分知识;而纵向的知识结构“︱”则代表着本专业的这部分知识。
音乐人才“T”型结构的知识储备方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被教育者深入系统地掌握音乐艺术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和职业综合能力,形成完整的“︱”型的知识结构;二是根据学校教学计划所规定有关课程和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以及通过自身平时的不断努力和积累获得,形成相对完整的“—”型知识结构。
首先,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针对培养具备“T”型知识结构的人才规定相应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培养“T”型知识结构的学习空间。其次,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体会人物内心的细腻情感与作品反映的现实,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再次,任何一部音乐作品都是在特定的民族和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们受到当时的社会伦理、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综合影响,这种影响就是我们所说的时代特征。伟大的音乐家巴赫作为一个有宗教信仰的虔诚的新教徒,他的音乐多是用宗教的形式表达充满人性的、怜悯人类的、忘我的、博大的爱。而社会制度发生剧烈变革时候,资产阶级自由思想的上升使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以音乐为战斗武器,描绘着英雄人物的英雄气概,以唤起人们的革命热情,充满着矛盾和斗争的作品让人莫不激情满怀。同样具有民主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的莫扎特的音乐,充满热情和容光焕发的明朗情趣,他的“含着眼泪的欢笑”,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三位人类音乐发展史上的音乐大师,各用自己不同的理念解读他们对社会生活的看法,这种看法无不与他们的生活环境、人生经历、哲学思想、宗教观念息息相连。作为未来的音乐教育者不能深刻理解他们的生活、他们的理想、他们的哲学观念又怎能深刻理解他们的作品。然而要真正理解他们的作品,就要首先理解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理解当时的社会、当时的历史、当时的意识形态。
我们知道,音乐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有人类以来,它就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因此,它始终反映着人类的文明程度,这种文明程度不仅表现在音乐的音响上,同时也表现在音乐背后的一切社会观念和社会生活当中。它蕴含着无穷的人类智慧和对自然界的理解。
20世纪末,教育家陆登庭在《21世纪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一文中指出:“在现代科技革命条件下,人的文化背景越宽厚、融会贯通的能力就越强,越容易走近科学的前沿。”[4] 陆登庭所说的能力,实际上就是指人的综合能力。这种综合能力是“高校教育所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其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应建筑在较高的文化素养基础之上。”[5]如果高校教育忽略了这一点,那么,这种教育的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因为,“大学时代是奠定较全面知识基础,培养健全人格的最关键时期,大学教育的重心,不在于专业的训练,尤其不在于职业的训练。丰富的知识、人文素养、系统的分析能力、开发思辨思维,应该是大学生最殷切的追求。”[6]
但是,当这种大教育的观念被纳入到艺术教育当中时,就会对艺术教育尤其是对音乐教育产生重大的冲击。因为,音乐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音乐艺术的知识储备是需要其他一系列文化知识的储备过程,就教师的教学而言,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教学方法对初学者尤为重要。因此,对一位学生来说,专业化的职业训练和辩证思维的开发,能够丰富他们的知识,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系统的分析能力。例如,我们想培养一位男高音,不能说只是开发他们的辩证思维,丰富他们的知识,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系统的分析能力而不去注重训练他的发声技巧。在他的高声区还没很好解决的时候,就给他布置一些音域较宽、声区较高的曲子,像《我的太阳》《负心人》等等,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要有针对性的解决他们的发声问题,如后咽壁力量的建立、呼吸的控制、喉位的稳定等等,才有可能胜任其演唱技术对音乐作品的处理。上述这些相关的技术问题,只有通过专业化的技术训练才能实现。当然,强有力的辩证思维,丰富的知识,较高的人文素养和系统的分析能力,能加速学生音乐水平的提高,更好的渲染和塑造完美的艺术形象。这就是学生应注意按照“T”型知识结构模式来培养完善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于音乐教师来说,教师的一般修养、心理准备应当比专业学识更为重要,更应受到重视,这就是我们的指导思想和出发点。”[7]日本的这种通化教育有其一定的参考意义,但这也只是一种参考。我们提倡教师的“一般修养、心理准备”和“专业学识”都应该在同一个水平线上,都应受到重视,因为,一个教育者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作为后盾,一切先进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都无法替代教师所具有的专业知识最直接的引导,这就是艺术教育特别是音乐教育所具有的特殊性。因此,音乐教育更讲究因材施教和言传身教的教育理念。
“T”型结构的知识储备是学生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知识以外的其它文化知识的储备。在很多人的观念中,从事音乐的教育者,其专业水平是高于一切的。造成这种认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教育观念的偏差和音乐教育者主观意识的影响。人的一切活动都会受到主观意识的影响,人的主观意识在其认识活动中,常常占有主导的地位。所以,学生在自身能力的培养上,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音乐教育者在主观上首先应树立一种构架“T”型知识结构的观念,才能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2)文化素质偏低和音乐教育者对文化知识的偏废,制约着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国内外大量研究证明,优秀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先天”素质(音乐能力)对他们日后卓越的表现起着一定的先决作用。但是,他们的个性品质和特殊能力在其从业前已经初步具备或基本形成,又往往制约了他们对综合素质潜能的开发。这种现象在很多条件好的教师身上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因此,音乐教育者要正确对待学生良好的先天条件,懂得正确地开发和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大力开发他们的潜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确立起良好的“T”型知识结构系统,为其艺术实践服务。
(3)音乐教育者要正确对待教育过程中课程设置的目的,课程设置是学生文化知识积累的重要手段。以哥伦布学院课程为例,全院各专业课程由“核心课程”和“专业课程”两大类组成。核心课程的最低要求是要占整个课程数量的50%(我国平均比例为32.5%),核心课程包括人文艺术、科学与数学、社会科学和专业相关课四个课程区;每个课程区都有最低学时的限制(即学生必须修够的学分)。四个课程区涉及的课程有:语言写作、各期美术欣赏、语言学、剧院艺术、文学、哲学、数学、物理、化学、实验科学、历史、政治、经济学、心理学、地理学及专业相关课程。[8]另外,在极为重视教育的日本,也非常重视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音乐专业的公共课程在1996年课程计划中称“教养课程”,国立音乐大学是日本著名的私立[9]高等音乐学府之一,其“教养课程”达到全部开设课程的37.7%。[10]
从美国、日本对文化课的重视程度来看,这种主张文理渗透,拓展基础知识的做法与国内高校音乐教育的文化课程设置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学生要重视自身文化知识学习,在重视做好本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强化对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学习,建立起良好的“T”型知识结构的框架,以强化综合素质的完型意识。
参考文献
[1] 普赖斯著,宋剑耕等译.小科学,大科学[M].北京世界科学社.1982.1.34.
[2] 郑振铎编著《希腊罗马的神话与传说》.上海书店出版.2003.3.179.
[3] 陆登庭《21世纪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高等教育研究》.1998.4.2.
[4] 周东明《文化融会与人格完善——高等教育目的刍议》,《青岛大学师范学院报》.2001,3.
[5] 陈万雄.炎炎夏读99之“多一点人文素养”,读书,2002,8,150.
[6] [日]滨野政雄.新版音乐教育学概论.曹理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5.227.
[1] 刘沛编著.美国音乐教育概况.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0.193-194.
[8] 缪裴言,缪力,林能杰编著.日本音乐教育概况.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5.15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