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论述了湖州具备提前实现“四个翻番”的现实经济基础与条件,指出了实现的难点与关键,探索了实现的持久动力和竞争先机。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湖州已具备提前2年实现“四个翻番”的现实基础与条件。为在后6年内保持稳定增长率,须保障居民收入水平与经济增长水平同步;增加经济发展总量,特别是市区经济的发展;稳步推行科技创新和新型城镇化;主动接轨上海自贸区建设,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关键词:湖州;经济;翻番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7-00-04
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唯一量化的新目标。为贯彻十八大精神,湖州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要确保在2020年前,全市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具体要求。2012年,湖州GDP总量已经达到1664亿元,人均GDP首次突破一万美元大关,经济发展已经步入新的阶段。因此,提前实现“四个翻番”,是今后湖州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的重大战略。
一、湖州实现“四个翻番”已具备现实的经济基础和条件,经过努力提前2年实现“四个翻番”希望很大
一是GDP总量和人均GDP翻一番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以2010年为基期,按可比价格计算,2011年湖州GDP增速为10.8%, 2012年增速为9.7%, 2012年GDP总量比2010年增长21.5%,经测算,要实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湖州未来8年间GDP总量年均增长达6.4%以上即可。2000-2012年湖州GDP年均增速为12.1%,综合湖州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前景客观判断,湖州实现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大致还需要5-6年时间,也就是说有望提前2-3年,最早在2017年或2018年就可以确保实现GDP翻一番目标。相对而言,人均GDP增幅(按常住人口计算,下同)比GDP总量增幅难度要大一些,根据资料测算,人均GDP如要提前2年实现翻番目标,人均GDP未来6年年均增幅要达到8.8%以上。
二是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目标。以2010年为基期,按可比价格计算,2012年湖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987元,较上年增长11.0%;农民人均纯收入17188元,增长9.5%。2011-2012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累计增长21.2%,农民人均纯收入累计增长21%。据此推算,如果提前2年实现翻一番目标,2013-2018年6年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必须达到8.7%,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必须达到8.7%。
按上述测算,湖州要提前2年实现“四个翻番”的目标,在今后6年内,确定4项指标的年度目标任务时,GDP增幅拟保持在9%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拟保持在9%以上(物价涨幅控制在3%左右时,城乡居民收入名义增长要保持在12%以上)。
二、湖州实现“四个翻番”从实现目标的难易程度分析,难点在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同步提高
一是居民收入增速长期低于经济增速。2000-2012年,湖州地区生产总值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物价后实际年均增长9.5%,低于经济增长速度2.6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扣除物价后实际年均增长9.9%,低于经济增长速度2.2个百分点。
二是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2012年,湖州劳动者报酬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40%,2008年为42.7%,2000年高达60%,可见比重呈持续下降的趋势。职工年平均工资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之比也由2002年的1.04∶1不断下降到2012年的0.73∶1。
三是居民收入的差异明显。从五等份分组看,2012年湖州城镇居民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为10.2%,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为36.4%。也就是说,占城镇居民20%的高收入群体获得了城镇居民全部可支配收入的近40%,而占城镇居民80%的低收入群体只获得了城镇居民全部可支配收入的近63.6%。收入分配向高收入群体集中。高收入户的收入在基数较大的基础上较快增长,使得收入两极差距进一步扩大,目前,最高收入户与最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差距高达4.32万元。农村居民收入群体差异更加明显。2012年湖州农村居民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为5.2%,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为37.9%,农村高收入户收入是低收入户的7.3倍。
从今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情况来看,上半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速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回落。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687元,同比名义增长9.2%,比上年同期回落了3.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为11288元,名义增长10.0%,比上年同期回落了2.2个百分点。但扣除物价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7%,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7.5%,分别低于上半年GDP增幅3.7和2.9个百分点。
按上述测算,可以看到:无论是从历史發展轨迹还是今年发展趋势看,要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同步提高难度比较大。因此,要抓住当前国家对收入分配问题高度重视和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的契机,始终把提高居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科学分析湖州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提高的现实基础和发展前景,制定和实施湖州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密切关注改革动态,紧跟政策变化,加大财政政策在国民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体系构建中的核心作用,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健全社会安全网,稳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收入。同时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以防贫富差距的扩大,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
三、湖州实现“四个翻番”关键在于做大经济总量,特别是加快市区经济发展显得尤为迫切
湖州经济总量相对较小,目前约占全省经济总量的4.8%,做大经济总量,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而市区经济是全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作为湖州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中心,市区在全市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省管县”体制下,加快市区经济发展,增强市区综合实力,提前实现翻番目标,地位更特殊、意义更重大。由于当前浙江财税体制与行政管理体制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湖州市域范围内各类资源与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优化布局和合理集聚,这使得市区与各县经济转型发展中缺乏必要的合理的科学产业规划和分工体系,从而导致中心城市对湖州市经济发展增长极的带动作用不显著甚至有所弱化。市区多数经济指标增速慢于县域、慢于全市,发展后劲受到挑战。受发展速度慢的影响,市区经济占全市的比重逐年下降。以GDP为例,撤地建市的1983年为48.9%,到2003年降到46.6%,到2011年降到45.4%,2012年又降到45%.财政总收入撤地建市的1983年为61.4%, 2003年下降为46.3%,2011年下降为41.6%,2012年下降为39.5%。因此,壮大市区经济,提高中心城市的首位度与辐射力,形成中心城市引领全市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应是湖州提前实现翻番目标的必然选择。
从当前市区经济的发展水平来看,市区经济密度(每平方公里创造的GDP)高出全市平均水平70%左右,其中吴兴区(含開发区、度假区)经济密度高于南浔区30%左右。近年来,市区经济地位的弱化,其中的原因,从内部因素看,主要受到四个方面的制约:一是发展空间的制约。随着市区经济密度的增加,建设成本不断提高,资本聚集压力不断增大,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以及增长空间等相互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对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不强,制约着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二是利益格局的制约。吴兴区、南浔区和开发区、度假区,现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竞争实体,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出于对本身发展的追求,各区之间竞争难于避免,但经济发展资源难以超越行政区划达到科学配置和组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市区经济的发展。三是权责失衡的制约。市、区两级政府在管理经济社会事务中,然存在着责权界限不明晰、不对等的问题,不利于市区经济的科学发展。四是产业不强的制约。一方面传统主导产业综合实力不强,市区传统产业在全市占比较高,纺织业为42%,纺织服装、服饰业为45%,食品制造业为68%,木材加工为62%,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为76%,另一方面市区新兴产业带动作用有限,高新技术产业增长不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而且缺少一批规模大的龙头企业的引领。
加快市区发展在当前更有其现实迫切性,需要进一步凝聚社会共识,营造重抓市区发展的强烈氛围。必须把市区作为湖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攻方向和战略重点,切实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对市区发展的功能定位、产业体系、基础设施等重大战略问题开展广泛深入的讨论研究,明确市区发展战略思路,高起点、高水平地编制好市区经济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各行政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形成各区之间优势互补、竞相发展、有序推进的良好发展格局。除了顺应形势需要,致力调整区划和规划,积极拓展市区的发展空间,完善市区管理职能等。关键是要增强市区综合实力和经济基础,而发展经济的着力点就是要有科学合理的产业定位。产业定位决定着城市发展的活力和效益。市区经济发展的重点就是以做强现有优势产业为基础,加快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先进性制造业和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使其成为拉动市区经济快速增长的两驾马车。一是市区农业如何定位?农业在市区经济中占比为6.1%,市区农业资源优势突出,气温适中,雨水丰沛,日照充足,土壤肥沃,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已形成粮油、蔬菜、畜禽、瓜果、蚕桑和特种水产品等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在省内及长三角地区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和知名度。加快转型发展,必须夯实农业基础。市区要发挥湖州农业的特色优势,加快农业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生态化。要创新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机制,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二是市区制造业如何定位?工业经济在市区经济中占48.3%,比全市平均水平高0.4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是市区经济的重要支撑,但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市区相对滞后。2012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区只占全市的33.2%,高新技术产业只占全市的36%,且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全市,因此加快市区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刻不容缓。从市区工业制造业前5大行业来看,分别是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纺织业、木材加工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5大行业总量占比达到65.5%。因此,市区要鼓励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要积极推动应用高新或先进适用技术升级改造块状经济,推动传统产业向价值链研发设计、营销两端延伸,加强块状经济企业间协作配套体系建设,积极培育童装、木地板等块状经济区域品牌,促进块状经济提升产业层次,加速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三是市区服务业如何定位?服务业是市区经济的主导产业和战略取向。目前市区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40.6%,对我市来讲,应在多年坚持的“工业立市、工业强市”基础上,更加注重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市区经济发展。应坚持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并重,消费型服务业与生产型服务业并举,依托市场、整合资源、创新业态,扩大影响力和吸引力,实现市区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交通、商贸、信息、金融、商务和科研等生产性服务业是当前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和增长点,也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从全省看,我市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较低。2012年,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18.8%,与全省平均水平差距超过5个百分点,仅高于丽水市。市区作为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也不尽人意,2012年,市区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9.7%。因此,市区服务业的发展,要以区位交通优势,加快培育一批现代物流企业,建设仓储等集散中心,发展现代物流业。要以宜居和商务低成本优势,加快发展总部经济。湖州是宜居城市,商务成本较低,要加强宣传,制定优惠政策,加快引进总部经济。要以人文资源优势,借势长三角,加快发展文化休闲和文化创意服务业。要借势市场优势,促进电子商务服务网站建设,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和信息服务业。
四、湖州实现“四个翻番”应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为经济发展注入持久的动力
一是大力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湖州经济转型升级步伐。经济要发展就必须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主动。在当前传统产业经营困难、产业结构面临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期,推动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进步,积极研究和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对于促进全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据浙江省统计局最新科技进步统计监测,2012年,湖州科技变化情况综合评价居全省第4位,一级指标中科技投入、技术创新、科技产出、转型升级和创新环境综合评价分列第4、第6、第4、第5和第6位。监测结果还表明,湖州在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落实科技政策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全市万人拥有R&D人员35.33人年,企业R&D人员占比从业人员的比重提高27.3%,开展R&D活动的企业比重达到21.7%。品牌建设水平由4.59提高到4.88。但另一方面,工业新产品产值率下降,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较慢,人均财政科普活动经费偏低等问题还需重点关注。以上数据说明,湖州在科技成果转化和政策落实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科技创新的已经具备一定的条件和基础,发展趋势总体不错。但也应看到,湖州在科技创新方面还有许多不足,薄弱环节也比较明显,尤其是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和科技产出等方面有待提高。
当前,湖州市正处于由投资驱动发展阶段向创新驱动发展阶段过渡的时期,这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下阶段,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推进新型城市化为抓手,依靠制度创新与科技进步,继续深化改革,改善经济运行环境,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活力和动力。为此建议 :要推动企业成为真正的自主创新主体;要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要建立多元的科技投入体系,加大对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力度。要正确处理好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的关系。
二是大力实施新型城镇化驱动战略,统筹湖州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扩大投资、带动消费的强大动力,是顺应发展大势、推进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四个湖州”建设的必然选择,意义十分重大。近年來,围绕“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战略目标,积极推进中心城市和中心城镇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根据浙江省统计局对11个市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2012年湖州得分89.9分,列全省第4位。已经全面进入整体协调阶段。按照一般标准,得分超过90分,就进入城乡协调发展的全面融合阶段,湖州实际已经接近全面融合阶段,在全省仅次于宁波、嘉兴和杭州3个城市。因此湖州在城乡统筹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这也为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根据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分析,全市常住人口由2000年的262.6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290.5万人,城镇常住人口由2000年的101.7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160万人,人口城镇化水平已从2000年的38.7%上升到2010年的55.1%,进入了城镇化的加速发展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功能不断完善,城市集聚功能显著增强。但与周边先进地市相比,在发展水平、中心城市集聚力和辐射力等方面仍存在不小的差距,中心城市的首位度不强,人口集聚质量不高,产业集聚能力不强,全市人口城镇化水平在全省处于中下水平。2012年湖州人口城镇化水平与全省63.2%的人口城镇化率相比,低8.1个百分点;与全省人口城镇化水平最高的杭州市人口城镇化率74.3%相比,低19.2个百分点。我市人口城镇化水平在全省各市中处于第9位,仅高于衢州市、丽水市。可见湖州的城镇化水平大大滞后于城乡统筹的发展水平。今后,在加快转移富裕农民,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加大农村设施建设力度,着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创新城乡统筹发展体制机制,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等方面需要重点关注。
我们应该看到,发展中心镇是我国推进城市化的重要途径。从近期看,发展小型的城镇显得更为重要。小城镇既是城市的产业、文明、文化向农村辐射的基地,又为农村提供了劳动力转移、人口转移、产业升级、质量提高的空间载体。目前,我国以小城市与小城镇化为典型特征之一的新一轮城镇化步伐逐渐加快,从我市实际看, 2012年湖州17个中心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92亿元,占全市的53.7%,已经超过全市经济总量的一半。其中,织里、新市两镇被省政府确定为小城市培育试点镇。通过加强对中心镇财政扶持、支持投融资建设、加大用地支持力度、推进扩权改革、引导人口集中扶持举措,加速人口、资本和各类要素的集聚等措施,进一步促进中心镇的更快发展。要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城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由过去偏重数量规模增加向注重质量内涵提升转变,走出一条体现湖州特色、符合湖州实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要强化规划引领,立足本地实际,对城乡经济发展、土地和空间利用、城市建设等方面进行科学规划、统一部署,指导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发展,实现城乡互促共进;要突出产业支撑,狠抓项目建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扶持发展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镇化;要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以宜居为基本条件,加快交通、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为全市经济发展注入持久的动力。
五、湖州实现“四个翻番”应主动接轨上海自贸区建设,在新一轮区域经济竞争中抢得先机
作为新一轮对外开放的突破口,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反映了我国对外开放与经济发展的新的要求。对邻近上海的湖州来说,将对我市的外贸、金融、产业和整个经济发展产生多方面的有利作用。无论是商贸服务、物流还是制造业,区域优势会给湖州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湖州目前的经济对外开放度约为33%,而浙江省平均水平已经超过55%。和江苏苏南地区相比,差距更大。2012年我市进出口总额87.4亿美元,仅占全省的2.8%,出口产品中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占33.1%,杂项制品占25.1%,而技术含量高的机电产品出口只占12.7%。湖州在在长三角区域中,无论是对外开放程度还是开放质量,都相对处于落后位置。可以预见,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凭借制度创新和超前改革的优势,必然成为中国经济“升级版”聚焦点。无论是从机遇的角度还是挑战的角度,湖州都面临重大考验,关键是寻找适宜的应对策略。一是要积极研究相关政策,主动推动湖州企业局部进入上海自贸区。要充分利用自贸区的汇率和外汇优惠政策,积极主动推动湖州企业在上海自贸区内设定分支机构,积极主动地利用上海的高端要素。目前湖州250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外贸出口交货值的企业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数的32%左右。全市出口规模超过一亿元的工业企业突破了100家,对这些重点出口型企业我们要进行认真分析,不能仅仅被动地等待“辐射”,而是要积极走出去寻找“互动”,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主动推动企业进入上海自贸区。二是要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借力发展特色产业、优势产业。上海及周边地区劳动力和土地成本逐渐上升,对新增产业的承载能力和空间不断缩小,我们要抓住契机,利用比较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同时要借力发展特色产业、优势产业。湖州应以先进制造业配套服务为方向,加快产业链向高附加值服务环节延伸,以网络、科技、软件和信息服务提升制造业技术和产品创新能力,以产业金融、现代物流和商务服务增强制造业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形成自己的特色产业。从湖州现有产业基础看,湖州工业六大特色产业增加值已经占全部规上工业的38.6%,其中装备制造业比重最高,占全部规上工业的9.7%,其次是新能源产业,占7.5%。湖州目前的产业结构总体上仍旧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研发力量较弱,上海自贸区的设立使得湖州可以利用其带来的信息、资金和技术优势,降低研发成本,加大研发力度,推动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三是加快接轨上海自贸区的平台建设,整合资源优势。湖州应以对接上海自贸区建设为契机,因势利导,创造条件,通过搭建平台、政策支持等举措,强力推进开发区、园区建设,更好地满足上海制造业转移和现代服务业扩张的需求,更好地推动湖州与上海的区域分工和联动发展。近年来,各个方面开发建设工业园区的积极性很高,工业园区的建设发展速度也很快。但是,如何实现园区的科学发展,也存在一些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其中,如何整合湖州的各类园区资源,发挥整体优势就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湖州拥有县级以上各类开发区、园区、功能区、集聚区68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41个,市级23个,县级2个;在各类园区中,批准设立的省级工业园区2个、特色产业工业园12个、市重点工业功能区11个、服务业集聚区10个,现代农业综合区10个。湖州各类园区数量众多,但总体上规模不大,产业布局也相对分散,配套服务水平不高,集聚效应还难以充分体现。因此,在新一轮竞争中要防止过度竞争,造成资源浪费。 四是抢抓机遇,全面提升湖州的对外开放水平。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湖州要赢得先机,应利用上海自贸区政策的优势,加快湖州出口产业结构优化步伐;加快开发出口支柱产业集群,进一步加强品牌意识,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打好产业布局基础,大力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
作者简介:沈伯鸣(1954-),中级统计师、会计师、中级经济,研究方向:统计学及相关经济知识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