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的某一天,隔壁的一个小男孩问我吃苹果到底要不要削皮。原来,研究营养学的爸爸对他说,苹果皮有很多营养成分,丢掉可惜。但是研究毒理学的妈妈警告他,苹果皮上可能有农药等有毒的物质污染,叫他吃苹果要先削皮。他无所适从,于是就来问我这个药理学家。我就问他:“苹果皮好吃吗?”他说:“不好吃,我不喜欢吃带皮的苹果!”“那么,我告诉你:吃削了皮的苹果。”这并不是怕农药中毒,而是没有必要吃不好吃或你不喜欢吃的东西。苹果皮里是有一些营养成分,但没有必要进行夸大。
为什么谈苹果是否要削皮?这是因为我看了一篇最近发表在《家庭用药》上的文章“包皮不可随意一刀切”(2007年第4期),有些感想。以前,我也看到过一些文章,提到包皮要一刀切的理由,主要是为了防止外生殖器的恶性肿瘤。据说有些国家是常规切小孩的包皮。戚大夫的文章写得很好,指出了切包皮的四大误区,指出包皮不可随意一刀切。
在面对有关健康卫生方面的科普知识时,读者往往会遇到矛盾的说法。除了上述两个例子外,还有许多。有时会有读者写信到编辑部,指出张教授说要这样,而李大夫的说法正好相反,我们应该听谁的?还有一些新的观点与我们以往的知识是完全相悖的,我们能不能相信?这里,就如何面对科普宣传,谈几点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对资料来源要比较。大约三年前,我评审一篇文章,观察汽车尾气中的某一种成分对细胞凋亡(细胞死亡的一种形式)的影响。他用很高的浓度,得到阳性结果。我要他讲出这种高浓度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才能达到。是否要把1 000辆汽车关在一个密闭的大房间里,同时大量排气?相反,有些资料来源于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就比较可靠。因此,科普作者有责任搞清资料来源,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不要误导读者。
二、对利害关系要思考。前面提到“包皮不能一刀切”,这里想讨论一下“阑尾”能否一刀切。有人说阑尾是无用之物,留着可能有害,建议统统切除,或者在做腹部手术时顺便切除。另有人则认为能不切则不要切,甚至反复发炎的阑尾也不切,采取药物治疗。其实,这两种极端的想法都不对。我反对统统切除,因为没有必要。也反对一概不切,特别是手术适应证明确的急性阑尾炎。对于反复发作的阑尾炎,如果病人在健康状况较好时不切除,到年老体衰时可能会有麻烦,也许是致命的导火线。
三、对不同说法要分析。有时我们看到的矛盾说法,其实不矛盾。例如有人提出服用大剂量的维生素C,而有人说剂量太大不好。其实,这二者并不矛盾,只是情况不同,用量不同。金昔陆副教授对维生素C到底该服多少做了详细的论述(本刊2006年第1期)。文章指出,治疗感冒,需要用大剂量,但用大剂量时应该注意不良反应,包括停药反应。当然,有时不同的说法代表了不同的学术观点。还有不同的说法可能有时间和空间因素。比如规定小孩包皮一刀切的国家可能地处沙漠,水源不充足,卫生条件差等因素导致外生殖器肿瘤发生率高(这是我的猜测)。因此,把包皮一切了之。
四、对商家宣传要警惕。为推销某种产品,商家请来专家,先对相关的疾病做宣传普及,然后指出治疗的薄弱或无力,最后提出我有好产品,请您购买。通常对疾病的科普宣传是正确的,但是随后的说法就不一定对了。可以把错误的说法归纳为3种情况:一是说这个疾病无药可治,实际上有效的治疗药物很多;二是说药物的不良反应很多。不良反应的确有,但是基本上是可以忍受的。况且他推销的药物如果在疗效相同的情况下,不良反应不见得小;三是说这个疾病无根治药物,事实上该疾病确实无法治愈,但是他的药也不可能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