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四堡原来是绝版

时间:2022-10-30 12:20:04 来源:网友投稿

进入闽西大地,扑面而来的是满眼的山水,山环水绕相依相衬,走不出的山脉,看不尽的河流。更有那九曲十八弯的水上漂流,闲云野鹤的乡间风景,使我这个长期身居大都市的人,顿觉置身于市尘喧嚣之外的清逸闲适,不禁对闽西风光赞叹不已,好一幅万种风情的闽西山水!

闽西有个蕞尔小镇,小镇里有个具有千年历史的古代雕版印刷基地——四堡。一颗光闪闪的书业明珠,藏在深山人未知。做为一名出版工作者,我为不曾知晓四堡而汗颜。

四堡,中华古国的书业明珠,书业的绝版,历来以环境优美、文风儒雅闻名遐迩,是一个狭长的山中盆地。我纳闷,这仅有弹丸之地的偏僻小镇何以会出现如此的文化奇迹!

陪同我们参观的四堡人大胡子马先生充当了义务讲解员。他不无骄傲地说:“我们四堡可了不得啊,它是中国雕版之乡。四堡的印刷业在南宋时处于萌芽状态,明朝时初具规模,到清朝进入了鼎盛时期,乾隆在位时最为兴盛。明成化年间,四堡马屋村进士马驯官至都察院御史,曾任湖广巡抚。马驯告老还乡时,把汉口等地的印刷技术传回家乡。”噢,也姓马,说不定是大胡子马先生十几代前的先祖呢。“到了明万历八年,时任浙江仓大使的四堡人邹学圣不甘于宦海沉浮,辞官归里,行前倾囊购回了杭州的全套雕版印刷设备,把杭州先进的印刷术带回四堡,并在自家所在的雾阁村开了个书坊,雾阁村的印刷业由此崛起。”此时,我忽然想起:我们出版界的先贤被誉为“中国新民主主义新闻出版事业模范”的邹韬奋先生祖籍就是福建,莫非与这位邹学圣老先生有什么关系?我的问题一出口,马先生即刻兴奋地说:“对对,对呀!四堡就是邹韬奋的祖籍地啊,他是邹学圣第16代裔孙。邹韬奋的儿子邹家骅2000年还参观过四堡。”

由于马、邹两家的巨大贡献,四堡雕版印刷业由初具规模发展至鼎盛。

四百多年前四堡出版业的繁荣盛景一幅幅展现在眼前——印坊林立、书坊栉比,敬业堂、林兰堂、素俭山堂、文海楼、万竹阁……百余座雕梁画栋飞檐翘角质朴雅致的书坊依山傍水,错落在山峰脚下,官道近旁。那时,参加印刷业的乡民可谓“全民皆兵”。读书人戴着眼镜、俯首专注地抄写,一丝不苟地雕刻;青壮劳力忽悠着担子上山砍柴制作版芯,或出外运输纸张;老人妇女忙忙碌碌裁纸装订;小小孩童乐呵呵地坐在小板凳上折叠纸页……有道是家家无闲人,户户有书香!由此,四堡的书业形成了刻版、印刷、包装、销售一条龙的规模化发展。装订成书后,书商运于外地,单是四堡有案可查的书商即达629人;而到四堡采购书籍的书商更是云集如织,接踵往来,踏着四堡通往外埠的三条水陆通道——北线,西线、南线忙碌运送。满载着书籍的舟楫急驶广东、广西、云南,有的通过陆路运往湖北、山东、四川等13个省、150个县。四堡成为中国书业一颗璀璨的明珠,明末清初几乎垄断了南中国的书业。

清乾隆嘉庆年间,四堡印刷的书目,种类多至九大类千余种,如启蒙类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经史类的《四书阐注》《五经揭要》;小说类的《三国演义》《水浒》《儒林外史》;诗词类的《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宋词》;医学类的《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以及应用文、星算巫卜类的书籍等,彼时的四堡是书的海洋啊!值得一提的趣事是明朝时《金瓶梅》刚刚成书问世即被列为淫书,在京、汉、杭等地遭禁,四堡这个天高皇帝远之地不仅出版了,而且还是《绣像金瓶梅》!四堡就这样为后代留下了卷帙浩繁的印刷典籍。难怪四堡曾叫“四宝”,文房四宝之意也。后来,因为印刷业利润丰厚,周围四个县的豪绅都相中了此地,于是,官卡重重,堡垒四设,遂又改名“四堡”,可见,“四宝”、“四堡”名扬全国均与雕版印刷有关。

20世纪60年代,灾难突降华夏大地,远离政治中心的四堡也未能幸免,其雕版业天经地义地被思想扭曲了的人们视为“四旧”,大破而特破之。于是,家家查抄,户户遭殃,千年古籍被一排排集中于指定地点,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火光冲天,可怜焦土!有人唏嘘不已,有人心痛流泪,也有胆大者藏匿了珍宝般的雕版古籍,使其有幸逃过一劫。终究,野火烧不尽啊!“文革”斩不断中华文化的文脉,大火也烧不死四堡的书魂!如今,春风吹又生,这朵雕版奇葩重新绽放了。全国四大雕版基地的北京、汉口以及江西许湾遗址均已荡然无存,唯四堡成为我国仅有保存完整的雕版基地!那里保存着数以千计的原生态雕版印刷工具和珍贵的古籍。四堡文物受到空前的保护,并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邹氏祠堂也被辟为“中国四堡古籍陈列馆”。这座古色古香的南国庭院,睁大眼睛,向我们叙说着历史的沧桑、人间的善恶。我怀着虔诚之心,静静地看着,唯恐高声谈笑惊动了沉睡的宝藏。橱窗中陈列着因年代久远而乌黑的木刻印版、发黄的线装书以及“藏板所有,翻刻必究”的印版等。展馆里一位身穿古代服饰的灵秀女子,用古老的雕版当场演示着古书画的印刷过程。只见她手拿木雕版蘸上墨在宣纸上轻轻一按,一张《梁山伯祝英台全本》的书籍封面就印好了,其工艺类似碑帖拓片。那丝丝垂柳下的梁祝相视而立,脉脉含情,似在依依惜别。我欣喜地收下了姑娘赠我的这张难得的纪念品。

四堡是古籍的故乡,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土壤。四堡人崇文重学,与书结缘,诗书传家,蔚然成风,先人们常把珍藏的雕版当作财产分给儿子。农闲时,村民们读书学习,挥毫泼墨,终日书籍画笔相随。走进许多宅院,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块块牌匾、一幅幅书画楹联,四堡文风之盛可见一斑。它成就了一代代名人贤士,使四堡人才辈出。据记载,明代中叶至清末,仅邹氏家族就有169人获得科举功名。四堡书香绵远,它所在的连城县是文学重镇,县内风景区冠豸山建有文学创作基地,省市作协会员多达30余人。

我对四堡的印刷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遂翻阅书籍以为印证。从《中国印刷术》等书中,我看到了昔日福建印刷业的辉煌:“南宋时建安、建阳两县,就以书坊林立、出书数量多而闻名。”“进入元代后,建宁的书坊增加到42家,印刷业似乎更加繁荣。”“明代出版业、印刷业比较发达的地方有福建的建宁……”那时写匠抄手、刻工、书商云集。福建印的书被称作“建本”“闽本”。明代浙江人氏胡应麟在所著《少室山房笔记》中写道:“凡刻之地有三:吴也,越也,闽也。”又说,“余所见当今刻本苏常为上,金陵次之,杭州又次之……闽本最下”,“建版书品最下而价最廉”。由此可见,福建印刷业当时确乎闻名全国质量却劣于江浙。但我也看到另一种评价:闽本印刷既快且多,质量虽非上乘价格却低廉。制作简单迅速,纯朴生动,百姓愿意购买,倒为普及文化做出了贡献。

凝目四堡,钩沉历史。看当今电脑排版之神速,思悠悠数百年印刷业漫长的演变,该是多么富有意味的事啊!

殷商时刻甲骨文,最早的书写在玉片、石片上,后在竹简、片牍上写字,还有写在缣帛上,所谓“书于竹帛,镂于金石”。著名的《孙子兵法》就写在竹简上,一片竹简仅书写一行字。当初秦始皇亲理国家大事,每天要批阅写在木简上的公文达120多斤,阅读不便,整理麻烦,搬运更加困难。汉代发明了纸,人们就用纸墨抄写,但一笔一画,费工费时,且数量有限,卷帙浩繁的大部头需誊抄十年、二十年!清《四库全书》编纂手抄本9亿9千余字,抄写人员竟多达2826人!

再后来是雕版印刷,众多工匠专门刻印书籍。雕版印刷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批量快速复制文字和图像的技术。由抄写改为雕版是中国印刷术的重大发明。它把木板雕刻成可以印刷的文字版,“刻符篆于木而印文,以省写录之劳”。雕版印刷省时省力,成本低廉,制作快速简单。一个熟练工人一天可印制两千多张。唐懿宗咸通九年的《金刚经》为世界最早的印有明确日期的雕版印刷物,此书长1丈6,高1尺。

明代雕版印刷有了飞跃的发展,现存雕印书籍明代居多,而明代雕印“闽为最”。雕版印刷虽比抄书进了一大步,但仍然笨重不便。印一页书就得雕一块版。刻一部书要花几年、十几年时间。如要保存印过的雕版,则要用好几间房子。宋代四大类书之一的《册府元龟》,全书900多万字,刻版27000多块;清代《史记》2675块木板,刻字1189000余字。该需要多少人力、多少地方存放雕版!那时,一本书可以拉一大车,故有“读五车书”之说。

为适应经济文化大发展,毕昇于宋仁宗年间发明了一种用胶泥刻成单字,比雕印更省工省时、便捷高效,可以反复使用的活字技术。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后又发展为金属活字。活字印刷为现代印刷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它标志着印刷从雕版时代跨入活字版时代,开创了铅印活字印刷的先河,是世界印刷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创举。

之后,从明末至清末,漫长的270年中,印刷业却一直停滞不前。

终于,照相排字出现了!它极大地减轻了排字工人的劳动强度,缩短了出书周期,少占了厂房面积;如今,电脑排版又出现了,一本书几天就可以印好,以神话般的速度把印刷业闹得个天翻地覆!

现在看来,雕版印刷尽管非常落后,但它的历史功绩和作用却不可磨灭。它是活字印刷的先驱,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印刷方法,是后来出现的各种印刷方法的先祖;而各种印刷方法的出现则是雕版印刷的继承与发展。没有那时的雕印就不会有现在飞速发展的印刷业!

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的我国印刷业,最早传到一江之隔的朝鲜、一衣带水的日本,后来逐渐传到东南亚,又西传至欧洲以及世界各地。欧洲使用雕版印刷比中国整整落后约千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中国看到雕印书籍十分惊奇,艳羡不已。一旦接触到中国古老的文明,死水般的欧洲文化立刻有了起色。

当此之时,回首福建的印刷业不禁肃然。当初,记录建宁印刷业兴盛的书籍屡有发现,而稀世的四堡雕版基地竟然了无痕迹、不见史传。然而,活化石般的四堡历经千年毕竟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成为我国硕果仅存雕印绝版,何等的珍贵啊!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薪火相传,从木简到丝织书,从手抄本到雕版印刷,再到毕昇活字印刷的发明,是先祖们最堪骄傲的文化创造,无异于火的发现。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无与比肩者,让我们守住中华文化之根!

推荐访问: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