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近年来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分析不难看出,目前的纺织服装产品质量仍然存在隐患,其中棉服、羽绒类服装是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消费量最高的产品,其填充物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人体的安全健康;而休闲服装的形式多样,面料质量参差不齐,生产企业众多,执行标准不规范的情况较多。这些问题的产生表面上是由于企业的技术水平不过关所引起的,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企业质量意识薄弱、质量管理不到位。
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状况
纺织服装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在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吸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纺织服装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产品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形象塑造以及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是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发展纺织服装产业的重点。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在国家“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重民生”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措施的支持下,在行业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内生驱动力作用下,我国纺织行业运行态势总体平稳。 2011年全国3.59万户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累计实现工业生产总值54786.5亿元,同比增长26.84%;实现工业销售产值53601.73亿元,同比增长26.86%[1]。
2011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为2541.23亿美元,同比增长19.87%。其中纺织品出口额达1009.03亿美元,同比增长22.27%;服装出口额达1532.2亿美元,同比增长18.34%,行业出口总体实现较快增长。但欧债危机蔓延引发外需不振、要素价格上涨造成订单外流等影响,5月以来行业出口增速持续下降,全年累计增速较4月低7.18个百分点[1]。由此,不难看出我国产品的份额在世界主要纺织品市场上虽然受到影响,但是仍然呈上升状态,表明我国纺织品依然保持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国内销售市场是2011年纺织行业的重要支撑。2011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内需增长基本稳定,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4.2%,在内需市场拉动下,纺织行业内销产值为44441.66亿元,同比增长29.53%[1]。虽然受物价上涨因素影响,2011年纺织品服装内需消费实际增速整体也呈逐步下降走势,但是内需保持稳定,内销的规模仍在继续扩大。
从上面的统计数据不难看出,尽管2011年以来纺织行业运行面临诸多压力,但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仍继续推进,运行质量稳步提高。近年来,伴随着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内需市场日渐活跃,对纺织行业的支撑作用尤为突出。随着国内就业状况得到稳定,市场信心继续提高,内需市场仍将实现稳定增长。在市场向好、政策助推的条件下,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内需市场一定将延续2011年以来的稳定增长态势。
纺织服装产品质量状况
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信息网()数据统计,2012年上半年,商品大类投诉中,家用电子电器类、服装鞋帽类、日用商品类投诉量居前。其中,服装鞋帽的投诉量为25465件,占投诉量第二位。而且投诉量所占比重比2011年同期有所上升。
根据历年来北京市服装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数据可以看出,几年来,北京地区的服装产品合格率逐年上升,但仍然偏低,很多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水平有待提高,有些季度的纺织服装产品抽查合格率甚至出现了低于80%的情况,其中羽绒服装产品的合格率较低。问题较多的产品有女装、羽绒服装、休闲服装等。
女装的质量问题主要集中在:色牢度、pH值;羽绒服装的质量问题主要集中在:羽绒含绒量、色牢度、纤维成分含量;休闲服装的质量问题主要集中在:纤维成分含量、甲醛含量、pH值。
纺织服装产品质量分析
1.纤维含量的不合格分析。服装的纤维成分及含量是消费者最为关心的内容之一,是指导消费者购买的重要信息,消费者可根据使用说明标注的原材料种类和含量了解所购买的服装材料和性能评估其价值。这类不合格多见于单夹服装、休闲服装类。存在的问题主要分三种:一是含量不符,如标注:涤纶70%,锦纶30%,实测涤纶90%,锦纶10%;二是成分错误:如标识:醋酯纤维100%,实测是涤纶100%;还有就是缺少组分:如棉100%,实测是棉97%,氨纶3%。从历年的抽查情况来看,第二类和第三类不符合发生的概率较高,第一类较少。单夹服装和休闲服装这两类服装的成分含量一般都比较复杂,除了三口部位(袖口、下摆、领子)成分不同以外,还有许多拼接,或大的花形图案如绣花、烂花等,还有复合面料等多种情况,标识标注的时候应注意准确。
2.染色牢度的不合格分析。染色牢度是纺织品在加工和使用中颜色耐受各种作用的能力,以其变色的程度和贴衬织物的沾色程度来评定等级,分为5级9档,最高为5级,最低为1级,两级中间为半级。变色:纺织品颜色的亮度、彩度或色相发生的单一或综合的变化。沾色:浴液中的染料被吸收到贴衬织物上或试样上的染料向贴衬织物上的转移。目前强制性标准GB 18401—2010《国家纺织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对B、C类产品的耐水色牢度和耐汗渍色牢度的要求是变色3级、沾色3级,而目前实测不合格的服装耐水色牢度多是2级或者2~3级,且多见于单夹服装、针织服装和西服类,这与该面料所使用的染料有密切的关系。例如常见的耐水色牢度较差的染料为直接染料和酸性染料。由于耐水色牢度的好坏取决于染料的直接性、断键稳定性和易洗涤性等因素,因此,提高耐水色牢度主要通过封闭染料的水溶性基团来达到目的。需要说明的是水洗时要特别注意控制织物的pH值,洗涤后期和洗后织物的pH值应接近或保持中性,防止在洗涤过程中或洗后存放时染料发生断键。否则,刚洗涤过的织物色牢度很好,但放置一定时间后,耐水色牢度会明显下降[2]。
3.pH值不合格分析。pH值是酸碱性的度量,一般情况下,人体皮肤的pH值在5.5~7.0之间不等,略呈酸性,皮肤的酸性环境可以抑制某些致病菌的生长繁殖,具有保护皮肤免遭感染的作用。国家标准GB 18401—2010《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对纺织产品pH值做了明确、严格的要求,规定B类直接接触皮肤的pH值为4.0~8.5,C类非直接接触皮肤的pH值为4.0~9.0。目前实测的不合格产品多是B类直接接触皮肤的服装pH值超过8.5,偏碱性。为了达到满意的pH值或对不合格品进行改进,可以采取不同的措施。以常见的碱性超标来看,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1) 水洗槽中加酸,中和布面带碱。 (2) 适当提高洗涤温度。适当提高洗涤温度可使酸加快渗透到织物内部,从而有利于pH值的改进。 (3) 对于厚重织物丝光水洗后再加一道洗涤工序,加强洗涤效果。
4.甲醛不合格分析。甲醛长期以来一直作为纺织服装助剂的基本原料,但其危害却难以去除,研究表明: 甲醛具有强烈的致癌和促癌作用。大量文章介绍了甲醛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嗅觉异常、刺激、过敏、肺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和免疫功能异常等方面[3]。国家标准GB 18401—2010《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对纺织产品甲醛的限量要求是A类产品20mg/kg,B类产品75mg/kg,C类产品300mg/kg,目前实测的不合格产品多是休闲服装B类产品甲醛含量超过75 mg/kg的情况。最彻底地解决甲醛不合格的办法就是避免采用含有甲醛的印染助剂或采用甲醛含量较少的助剂。此外,印染工艺进行改进和优化也有助于游离甲醛释放量的减少,如:增加洗涤工序,添加甲醛吸收剂等。
纺织服装产品质量问题的原因
1.缺乏质量意识。有些生产企业对国家的产品质量法和国家纺织品行业的强制标准认识不足,只注重产品的外包装和款式,忽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举例而言:染色牢度不合格的危害不仅造成纺织品服装易退色、沾色,影响服装的穿着效果,而且在穿着中染料可能会从纺织品转移到人的皮肤上,在细菌的生物催化作用下,成为人体病变(癌症或过敏)的诱发因素。pH值是纺织品生产加工中造成的,皮肤接触了因没有清洁干净而留在了衣服上的残余酸碱是导致人体过敏最常见的原因,纺织品pH值过高或过低,不仅会对皮肤产生刺激,还可能使皮肤受到病菌的感染。
2.忽视质检。一方面忽视对原料进行质检,在进货时把关不严。由于缺少必要的检测设备,又没有去其他实验室进行检测,而使用一些简单的方法比如pH试纸等进行验货,造成结果偏差较大,比如: pH试纸检测得到的pH值比用pH计测得的结果偏低,一般差1.0。另一方面是产品的质检,对服装加工中的半成品及成品检验较少,特别是一些大企业对代加工企业的产品更是没有控制,无法保证质量。
3.无节制的成本控制。个别企业为了降低成本,随意减少生产工序,对经过染色、整理后的产品没有进行充分的水洗致使色牢度不合格或者pH值超标。这类企业对染色或特殊工艺处理后酸、碱度较高的产品没有进行弱酸或弱碱的中和,而是直接用水来冲洗,因而造成pH值不合格。还有的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使用一些价格低廉、质量不稳定的直接染料、涂料进行染色和印花。由于使用这些染料生产的产品在进行弱酸、弱碱中和后产品发污,没有光泽,甚至色相发生变化或留有难闻的气味,因此,为保持产品的鲜艳光泽,有些企业明知道产品pH值偏高,也不进行中和,造成了产品质量不合格。
4.缺乏技术人才。有些企业特别是小企业,缺乏印染方面的技术人才,某些重要岗位的工作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只能依靠经验来决定印染工业技术参数,如水洗次数和酸碱量的多少等,结果造成产品的质量水平不稳定[4]。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原因也会导致不合格产品的发生,以上从不合格的现象入手进行了原因探讨,但是在这些原因的背后还隐藏着更深层次的问题。例如:成本控制、员工的激励机制、市场需求等等,也就是企业的质量管理问题。
企业质量改进措施
1.增强质量意识。一方面企业需要加强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的学习,认识到安全性技术指标不合格对消费者的健康所造成的危害,树立企业责任心。另一方面企业应该意识到质量是企业赖以生存的生命线,是企业竞争制胜的根本。重复购买率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质量好,才会重复购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品质更加注重,购买衣服时,对纺织品的质量要求也随之增强;而且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军服装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这也要求必须严格保证服装质量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过去企业竞争的主要战略是以价廉取胜,因而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等来增强竞争力,随后才转而重视产品质量的提高,经营战略转变为以质取胜,进而实施名牌战略。因为产品质量高既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又可以因为高质量的产品具有较强的产品差异性,从而扩大市场占有率,此外可以较高的价格进入市场,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2.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纺织服装企业追求做大做强,但是随着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困惑和危机,越来越多的企业已逐步认识到,在激烈竞争中想要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先进的管理理念。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应该有正确的价值导向,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用知识开发知识。管理无定律,任何管理体系都是由其背后深层的政治、经济、组织、文化氛围、社会风气、人员素质等多种因素所决定的。因此,企业应在学习外来先进理念的同时,把握中国国情,批判地吸收国外先进理念,融会贯通,才能创造出一套真正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管理体系。
纺织服装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如何在当前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继续保持健康可持续发展,如何继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审美的需求,重视产品质量、改进产品工艺、稳定有效运营是现代纺织服装企业生存的必须。本文通过对当前纺织服装产业形势以及纺织服装产品质量问题的分析,提出了纺织企业面临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思考,总结出了技术和质量问题的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2011/2012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R].中国纺织出版社,2012.
[2]朱洪亮.纺织产品基本安全项目的控制与改进[J].中国纤检,2010,(1): 64-67.
[3] 李春, 陆勋元, 郭红霞.关于纺织品中甲醛问题的探讨[J].现代纺织科技,2007,(4):40-42.
[4] 金淑娟.对纺织品中pH值不合格原因之探讨[J].中国纤检, 2007,(4):30,38.
(作者单位:北京市纺织纤维检验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