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谈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软环境建设问题

时间:2022-10-30 15:10:03 来源:网友投稿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竞技体育为主的体育事业成就辉煌,举世瞩目,但作为产业还不能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我国虽已初步形成了由体育用品制造销售、体育健身娱乐、体育竞赛表演为主的体育产业体系,但整体的体育产业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属于一项方兴未艾、亟待发展的事业。文章对体育产业的发展局限性进行分析,指出完善体育产业发展的软环境建设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

关键词:体育产业 软环境 完善

我国体育产业已迎来发展的黄金期。2006-2008年体育产业年平均速度增长率均突破20%,高于国内整体经济的增长水平。特别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体育产业逆势增长,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有鉴于此,2010年我国产业振兴规划的目标指向了代表国家经济发展软实力的体育产业,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对拓展体育发展空间,丰富群众体育生活,培养体育人才,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生活质量和竞技体育水平,促进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完善体育产业的软环境,对于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我国体育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局限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体育产业正在成为我国消费和投资的热点,体育用品制造销售、体育健身娱乐、体育竞赛表演等体育基础产业日趋活跃。体育用品制造销售产业不断壮大,2009年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体育用品制造基地;体育健身消费成为新的消费时尚;篮、排、乒乓球等传统球项目的国内联赛已具备一定规模,体育竞赛表演日趋活跃。

体育产业占国家以及地方GDP的比重持续增大,体育及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数量不断增加。2008年体育产业增加值为1554.97亿元,占当年GDP的0.52%; 体育及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数量为317.09万人。不论是在提升我国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创造就业岗位方面,还是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体育需求方面,体育产业都在发挥着日益突出的作用,体育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

但从整体看,我国体育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体育产业规模偏小、基础产业结构失衡,体育保险等体育创新产业匮乏,与发达国家有着突出差距。特别是,体育产业的发展理念初步确立,体育产业建设的配套法律制度尚不完善,制约体育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等根本因素有待解决,在很多方面存在发展局限性。

(一)体育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低,占GDP比重小

当前,全球体育产业增加值已超过8000亿美元。主要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增加值平均占本国GDP的1%至3%。美国体育产业已占到GDP的11%,我国才占到GDP的0.7%,相差十几倍。体育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低,与体育产业发达国家的差距十分突出。

(二)体育产业结构分布失衡

体育产业是体育及其相关产业的总称,以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体育健身娱乐、体育竞赛表演为主体基础产业。其中,体育用品制造被视为实物型体育产业,体育健身娱乐为消费型体育产业,体育竞赛表演为观赏型体育产业。体育产业发达国家在这三大体育主体产业的发展上呈均衡状态。

根据《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公布,2007年全国体育及相关产业各领域增加值的构成为:体育用品、服装鞋帽制造占70.98%,体育用品、服装鞋帽销售占8.82%,体育组织管理活动占7.06%,体育健身休闲活动占4.65%,体育场馆建筑占3.53%,体育彩票占2.34%,体育场馆管理活动占1.82%,体育培训活动占0.63%,体育中介活动占0.24%。其中,体育用品的制造、销售产业合计占比为79.8%,接近80%,而体育健身休闲活动仅占比4.65%。体育制造业的比重过大,体育服务业比重过小,我国体育产业结构严重失衡。

(三)传统体育项目产业化匮乏

美国传统体育项目中,篮球、棒球、橄榄球和冰球四大职业联赛运作规范成熟,已形成全球知名品牌。反观我国的传统体育项目,武术、太极拳等传统体育项目依然更多地局限为一项本土运动而已,产业化极其有限。

(四)体育创新产业匮乏

体育运动具有高风险性,常规的保险产品无法满足体育保险需求。美国等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便开始出现体育保险,目前体育保险业在体育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自1998年桑兰事件才开始关注体育保险,经历了十余年的发展,体育保险市场仍然非常滞后,存在专项体育保险产品有限、缺少专业体育保险公司、体育保险法律空白、专业体育保险人才匮乏等明显的发展障碍。

(五)体育产业发展规则欠缺

体育产业的政策法规不完善,缺乏专门性的体育产业法律法规,明显滞后于体育产业蓬勃的发展需求。体育产业市场的各项调控监管机制缺乏,与体育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融资渠道、税收优惠、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法律软环境有待完善。

完善体育产业的软环境建设

(一)加强体育产业发展的理念和规划建设

西方发达国家早已把体育作为主流的国民生活方式,体育产业理念深入人心,如美国近三十年来赞助款项的56%左右都是投入到体育行业。而我国长期以来体育的产业化发展并未引起重视。有学者对国家出台的有关文件作过观察,从1954年到2009年的所有文件中,从未出现过“体育产业”的表述,只出现过一次“健身产业”的提法。

体育产业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日趋突出,政府应高度重视体育产业的发展。2011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应制定实施专项的体育产业发展规划以及各项配套实施方案和具体政策措施,均衡发展体育产业的主体基础产业,以有效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

在这方面,一些省市已走在前列。早在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之前,江西省宜春市、浙江省绍兴市、四川省攀枝花市和青海省便分别于2005年、2006年、2009年制订了关于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意见,2007年北京市出台了《关于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从加大财政投入等多方面指导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取得了良好效果。2010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后,成都市于同年5月便出台《体育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根据成都市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合理的体育产业发展区域布局,分别规划为体育产业聚集区、示范区和城市发展功能区。浙江省、江苏省和陕西省紧随其后,分别于同年8月、9月和11月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实施意见。但迄今,距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发布已一年多,全国大部分省市仍未制订相应的实施意见,明显滞后。

(二)推进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和体育市场运作机制创新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中专门指出应“加快建立完善有利于体育产业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将“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各种经济成分竞相参与、共同兴办体育产业的格局;形成与国际接轨、管理规范、充满生机活力的体育社会组织体系”列为到2020年体育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具体而言,在体育改制观念上,应充分发挥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消除各种对体育市场资源的限制和垄断行为,积极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体育赛事市场化运作机制。在体育发展的组织形式上,应支持和规范职业体育发展,积极探索中国特色职业体育发展道路。发达国家职业体育兴盛,职业体育也是体育产业的主体基础产业之一。要完善职业体育的制度建设,严格职业体育俱乐部的市场准入及监管,健全足球等职业联赛赛制,不断提高职业体育水平。在社会体育组织的发展方面,应鼓励支持各种社会力量兴办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改革和创新体育社会团体管理模式,完善体育社团法人治理机制,充实其业务职能,发挥其服务功能,促进体育产业健康发展。

(三)加大财政对体育产业的支持力度

应加大财政对体育产业的投入力度,对符合体育产业发展方向的体育项目和企业,采取贴息补贴、政府重点采购等财政支出方式给予扶持。北京市制订的《关于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明确从2007年起市政府每年划拨5亿元财政资金作为体育产业引导资金,鼓励和引导北京市体育产业的发展。该项政策的作用在这几年北京的体育产业发展中显现了积极效果。

(四)拓宽体育产业的融资渠道

到2020年,我国体育产业将形成2万亿元的市场规模,政府应从多方面帮助体育产业拓展融资渠道。《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主要政策和措施之首便是加大投融资支持力度。应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体育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通过发行债券、股票,以及项目融资等方式筹措资金。积极鼓励民间和境外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投资体育产业,兴建体育设施。应做好进一步规范体育彩票发行和管理,不断完善体育彩票制度。

(五)积极落实完善及宣传体育产业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完善税费优惠政策。目前,根据2008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民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有关问题的通知》,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用于体育事业等公益事业的捐赠支出,可以按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个人通过社会团体、国家机关向公益事业的捐赠支出,按照规定准予在所得税税前扣除。根据2009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认定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从事公益性或者非营利性活动,依法享有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各地应按有关规定积极落实和宣传各项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对体育事业的热忱。

(六)加大体育产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在体育产业发展的人才、资金、政策等诸多外部因素中,人才始终是第一位的。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主要症结便是缺乏兼懂体育和经济、管理的复合性专业人才。《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加快体育产业管理人才培养,鼓励多渠道培养既懂经济又懂体育的复合型体育产业人才。《意见》提出有关高等院校应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和课程设置,培养适应体育产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

可以推行体育职业教育,在市属高校和职业学校增设相关专业或课程,订单式培养全方位的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在体育院系中开设体育经纪、体育保险专业,培养高素质的体育专业人才,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瓶颈。

(七)加强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和保护

在体育产业的发展中,应采取各项措施,鼓励和引导对体育赛事、活动的名称、标志等无形资产的开发和保护。加强体育产业的品牌建设,推动体育企业、体育赛事主办单位实施商标战略,提升体育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八)加快体育产业的法制化、规范化建设

体育产业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法律保驾护航。一个良好规范的政策法制环境会引导、保障体育产业的规范良性发展。体育产业的法制化建设和其他产业一样应遵循系统性、全局性的规范原则。体育产业的市场准入监管、持续业务经营、竞争秩序和安全监管、退市监管都应加快建立完善。例如对于高危险的体育项目,应依法明确准入和开放条件、技术要求和服务规程,加强日常监督及产品质量检测,确保体育消费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杨树安.抓住机遇,改革创新以大体育观、大产业观引领体育产业新发展,2010

2.成都市政府办公厅.成都市体育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2010.5

3.2010中国国际体育产业高峰论坛.http://sports.163.com/10/0109/20/5SK3Q4F200054366.html

上一篇:变局与布局 下一篇:老上海广告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