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西方建筑发展的主流趋势是西方折衷主义,它通常被看作中国建筑史上的折衷主义时期。中国近代建筑受到折衷主义的影响非常之大,因此随着时间的演变成为中国的折衷主义建筑。从1900年到1937年是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高潮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建筑无论是在使用材料、内在结构、还是外在的形式都和中国传统的建筑不同,本文就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来谈谈折衷主义在中国近代建筑中的形式语言及深受折衷主义影响的中国近代建筑。
关键词:折衷主义;中国近代建筑;形式语言
折衷主义是一种哲学术语。译为希腊文是容易选择的,有选择能力的,后来人们用这一术语,表示把各种不同的观点,将各种设计元素拼凑在一起,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固定的立场,只是把各种不同的思潮,无原则的、机械的拼凑在一起,这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表现。其特征和表现是:把矛盾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把对立双方调和起来,混淆是非;把一事物的许多属性不加区分地拼凑在一起,作为完全机械的拼凑,在原则问题上模棱两可。
1 折衷主义在近代建筑设计中的定位
1.1 折衷主义建筑
折衷主义建筑主要指19世纪上半叶到20世纪初流行于欧美的一种建筑风格。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摄影技术的出现、印刷及出版事业的发达、考古学的进展,使人们对各个时期和各个国家及地区的建筑得到了更多的了解,设计师们整合各个国家的建筑风格,并充分利用到建筑设计中,兼具罗马、希腊、文艺复兴等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折衷主义建筑因此出现。这些建筑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直接模仿或自由组合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种建筑,注重纯形式美。
中国建筑史上的折衷主义是随着鸦片战争的开始而进行传播的,鸦片战争以后,上海、广州、武汉等城市先后被辟为通商口岸,英、法、日、德、俄、美、比等国家先后进驻,西式的教堂、医院、海关、学校等相继建立,因此,折衷主义建筑是随着国门的打开而被动接受的。在20世纪初至30年代,中国建筑大量融合了多种建筑元素,尤其是中国本土建筑元素的建筑作品相继出现,视为中国建筑史上的“折衷主义”。从19世纪20年代中后期以来,新形式的建筑在中国的大地上大量的出现,比如,1926年上海沙逊大厦就采用了新技术、新结构非常具有折衷主义特征。在1937年,“七七事变”前夕形成了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现代建筑时间高潮。20世纪初的20余年是现建筑技术的初步奠定时期,那么从19世纪20年代中期到19世纪30年代后期,则是中国现代建筑实践的高峰时期。
1.2 中国建筑折衷主义的思想的产生
提起折衷主义,人们往往习惯把它理解为与中国的中庸之道,人们常常将二者混为一谈。其实,这两个概念是没有直接关系的。而折衷并非是贬义,西方历史上的折衷主义,作为一种建筑现象,是西方工业革命后现代建筑技术体系已经建立、而建筑思想体系变革滞后的结果;也是早期资本主义全球化的产物。原来封闭孤立的各个国家以及各个民族、地方的风格相继被“发现”,给设计师们更多风格去选择,使他们有更多的素材去设计。折衷主义打破了原有封闭的状态,打破了原有的法式,在设计上自由的发挥,任意模仿历史上的建筑风格,或者将各种历史片段加以不同程度的自由组合在一起,并进行综合改造。折衷主义的发源和兴盛正值现代建筑的酝酿和探索时期,它的出现是旧建筑体系开始瓦解,从传统的建筑体系向现代建筑体系演变的过渡时期的过渡产物。折衷主义代表了一种渐进式、温和式的演化历程。
折衷主义是中国建筑师立足传统建筑创作的重要出发点,他们试图以西方的物质文明发扬中国固有的文艺精神。18世纪20到30年代的中期,中国的固有形式建筑的高潮中出现了“宫殿式”建筑,这是典型的中国的折衷主义的建筑,这座建筑的普遍特征是:在新技术、新功能的基础上以大屋顶为原型来表现中国的民族形式。继“宫殿式”建筑之后出现的以平屋顶为主、局部大屋顶的“混合式”建筑,也属于折衷主义的建筑。中国特征的现代建筑是在“中国固有形式”建筑后期出现的放弃大屋顶的“现代化的中国建筑”,基本上是在现代建筑体量上加上中国的传统装饰构成的。从“宫殿式”、“混合式”到“现代化的中国建筑”,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折衷主义建筑发展的过程是一条渐进的向现代建筑演化的轨迹。
2 从样式的研究角度看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历程
2.1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模仿和照搬西方建筑
随着西方建筑思想的传入,中国建筑起初是模仿和照搬西方建筑,其中这个时期的建筑代表主要以中国沿海城市的洋式建筑为例,其中上海外滩、南京路、厦门鼓浪屿等的建筑为其代表。建于1921~1923年的上海汇丰银行采用钢结构而模仿欧洲砖石结构造型,以古典主义形象显示了华贵的气势。
2.2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传统式建筑
这个年代的建筑是以模拟中国古典建筑或对之改造为特征的中国近代建筑。同时也反映出了中国建筑的历史中受到了世界上现代建筑思潮的影响,也反映出了中国建筑师面对列强的入侵而激发的民族意识,这两种因素有剧烈的碰撞、交叉和融合,折衷主义的思想在建筑上的形式语言更加的明显。
2.3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新式建筑
所谓的新式建筑是指欧美“国际式”新建筑潮流冲击下的中国近代建筑。中国近代建筑所指的时间范围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为止。中国在这个时期的建筑处于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交替的过渡时期。
3 举例说明折衷主义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上海的历史建筑堪称是折衷主义建筑的大荟萃。上海金陵东路8号居民楼于1912年完工,整个建筑是由木结构构成,房屋的平面形式呈梯形,具有明显的折衷主义风格。居民楼的南立面中部入口装饰精美,二层为连续尖券窗洞,券壁内向斜凹,窗上有三叶型花饰,窗间柱头装饰复杂。三层窗檐部装饰简洁,窗楣为阶梯型。东侧立面为青砖墙面,红砖嵌饰。入口大门为木制,有特色,整个立面纹饰丰富精美。
众所周知,哈尔滨有东方小巴黎之称,大多数的保护建筑为折衷主义建筑哈尔滨建筑中的折衷主义作品比重比较大,甚至在新艺术运动建筑中也不难找到折衷主义的成分。代表建筑有铁路文化宫(原中东铁路俱乐部)、车辆厂文化宫、亚细亚电影院、新闻电影院。
4 结语
折衷主义建筑在中国的发展,从民族的角度看,是外国列强侵略中国的见证。但是,它确实有其积极的方面,在搜集、提炼各种建筑风格和手法的基础上,创造出不少新的建筑语言。这些满载历史的建筑,今天大多数都是我们生活与工作的空间,在这些精美的建筑物上始终展现给人们一种美好的形式语言,流露出中西文化珠联璧合的历史韵味。无论是在结构、材料、外观上都可以体现中国近代建筑的独特的语言形式和价值取向。中国近代建筑不仅有追求民族性的一面,也有崇尚西化、追求科学性的一面,从近代折衷主义的建筑上不难看出这种中西合璧式的折衷的语言形式。
参考文献:
[1]赖德霖.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徐怡涛.中国建筑艺术史[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
[3]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